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研究
范文

    王恩亮 陈洁

    [摘 要] 对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培养目标进行探索,建立针对卓越人才培养对象和指导教师的管理、考核、激励制度,从制度方面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培训项目、培养方式、考核机制,通过近六年的实践,有效提高培养对象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电子信息专业建设,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 键 词] 精英教育;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086-02

    一、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界定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范畴类型,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电子信息类专业为高职专科的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无线电技术、智能产品开发、嵌入式系统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营销、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等大部分专业。通常所说的卓越人才是指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能力的“三高型”人才,此类人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勤奋刻苦,富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的环境和岗位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开阔的视野[1]。高职院校同样需要将培养对象向较高知识、技能层次拓展,并在高知识起点和高素质群体基础上,培养出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领军人才。这类领军人才能适应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能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制造、市场营销、管理经营等工作。面对职业院校考生生源的现状,在高职教育中同样需要开展分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根据专业基础和兴趣的不同分层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应具备的特征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就业特点是宽口径,对基础知识、基础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人才则有更高的要求。

    1.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基础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深入理解电子信息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熟练掌握常用器件的型号、特性及典型应用电路的设计及制作;熟练掌握常用电子电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具备较强的电路板焊接装配能力、应用各类仪器设计对电路进行测量调试能力、应用电路功能分析能力;熟练应用CAD软件设计电路及制作印制电路板;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及调试能力;具备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调试的综合能力。

    2.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对电子信息专业具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了解从事相关行业及岗位个人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学习能力,能够快速、高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关注电子信息专业的发展,主动了解新技术的应用,并能够主动进行学习;具有一定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客观地对自我和他人进行评价,了解自己的特长;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能够自我调节并控制自我的情绪。

    3.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思考,思维活跃,具有较为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乐于将本专业知识技术与生产、生活应用相结合,在技术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三、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需要全体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合作,共同育人实现培养目标,在实施过程需要建立合理解决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针对学生建立有效的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考核、激励政策。在电子信息专业大众培养的基础上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包括学生的选拔、考核、激励等方面,建立完善可行的制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过程培养,以社团和工作室为载体管理学生。有效的选拔制度确保能够选拔到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的专业学生;有效的考核机制能够使学生认真参与培养过程,积极主动学习,使部分学习意愿不强的学生退出培养过程,有效节约培养资源;设立良好的激励政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同时确保培养过程的可持续化运行。提供培训场地、仪器设备、各类器件,每年根据培养需要提供充足的财政预算,确保能够合理有效地使用培养经费。

    2.建立指导教师管理、考核、奖励制度。卓越人才培养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指导教师能够有效管理、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社团指导教师、工作室指导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指导工作,考核合格后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社团指导教师等同于班主任工作,优秀社团指导教师荣誉等同于优秀班主任荣誉,在职称晋升和岗位级别评定中具有相同评定的效果,工作室指导教师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各类技能大赛、毕业设计获奖、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同时也奖励工作室教师,工作室教师优先担任各类竞赛的指导教师。在职称晋升及教师岗级评定中给予工作室指导教师优惠政策,确保指导教师全身心投入管理与指导。

    3.制定完善的培养训练计划,不断完善培养过程。针对培养目标,结合各类大赛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分阶段制定训练项目;初级阶段为社团培养训练阶段,高级阶段为工作室培养阶段。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生优势,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不拘泥于专业和基础,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综合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電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尤为重要。综合能力对人才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培养过程注重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通过导师制方式对学生加强指导,建立长久的师徒关系。通过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对专业具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有较为准确的评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细节,正确面对失败和挫折,提高抗压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行为习惯,合理安排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日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能够正确面对名利得失,修身立德,懂得感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奋斗、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提升学生的格局和眼界。

    四、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效果与作用

    通过近六年的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施,参与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在校期间各项技能竞赛中取得多项荣誉;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快速的晋升,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主要从事的岗位包括产品设计开发、技术服务等相关岗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工作态度、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表现满意。通过卓越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对学校的认可度较高,对学校具有较深的感情,关心学校的发展,毕业后仍然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并进行相关的业务合作,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实施,促进电子信息专业普通教学的改革,在卓越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部分成熟的培训项目应用在整个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形成多门专业课程的项目教学资源,建立整合多门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验室、项目化教学教材和资源库,有效提高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效果。

    通过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实施,充分应用实验设备资源,学生参与教师的横纵项课题,获得实践机会。部分教师在指导过程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上获得了较大的提升,50%参与指导的教师职称得到了晋升,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

    五、总结

    通过在本校开展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所培养的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获得较大的提高,获得学生本人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同时该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电子信息专业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有效提高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参与项目实施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畅.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J].学校管理,2015(11):230.

    [2]张建荣,郭金妹,罗国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J].职业,2018(19):35-37.

    [3]陈又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1):20-23.

    [4]李瑛.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225-227.

    [5]陈桂梅,龚方红.高职院校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8(14):65-69.

    [6]陈健巍.高职电子信息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9(22):193-194.

    [7]白玲,王一定.高职院校借鉴“卓越计划”的可行性研究[J].成人教育,2014,34(4):57-61.

    [8]刘华,王可,马倩,等.基于卓越计划的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6,12(3):29-3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