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探索 |
范文 | 李荣国 韩蔚 王娟 [摘要]构建并完善适合学院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互联方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探索并建立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教育原则、创业素质及拓展课程体系,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举措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6-0130-02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指出: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1]在国家大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关精神指引下,完成并实施高专院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我院2017年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以达到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二、构建并完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互联方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现阶段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初步完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互联方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该课程体系的内容主要包含如下: (一)构建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模式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与创新创业知识关联不大,在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缺乏对他们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造成了他们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方面的缺失。因此,学院大胆尝试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得大学生在掌握了具体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动态和发展方向,从而能够将创新变成专业知识的一部分。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再加上灵活的创新思维和强烈的创业意识,便能够在顶岗实习期间按照自己的规划去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才能真正把自己锻炼成为岗位创业型的人才。 (二)融入“跨学科+多手段”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依托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我院建立了“跨学科+多手段”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使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跨学科指在原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基础之上,引入“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应用系统开发[2],利用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实训项目加强学生对相关领域不同学科知识层面的扩展,从而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将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具备全面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多手段指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比如《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时,并不是一味地在课堂上灌输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创业情景模拟、创业岗位分析、个人演说、求职场景再现等具体形式,以相关理论知识为支撑,去发现具体问题的创新点,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应用什么样的策略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构建创业素质(创新创业软实力)的培养体系 在创新创业软实力方面,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为目标。按照学期循序渐进的模式组织实施创新创业软实力课程。学生在校时间共有五个学期,从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依据学生综合创业素质能力安排课程,将职业素养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基础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与战略发展等课程穿插到大学生日常专业课的学习中,使在校大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能掌握创新创业的相关理念、思维、技巧,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构建创新素质(创新创业硬实力)的培养体系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硬实力主要体现在学院的课程设置方面。以清华在线教育平台为依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设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项目研发课程。课程围绕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能力为目标,在难度和适应性上层层推进,在五个学期时间段上合理组织与实施创新创业硬实力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职业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这些课程面向学院所有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设备管理与调试、C#程序设计及网页图像处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Php+Mysql动态网站开发、动态网站建設(.net)、Jquery框架应用、网站管理与维护以及linux操作系统应用等。项目研发课程主要包括Android项目开发实践、Python web开发、UML应用等课程。 (五)构建拓展与创新能力课程体系 在创业素质(创新创业软实力)培养和创新素质(创新创业硬实力)培养结束之后,学院安排在第六学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培养拓展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围绕顶岗实训、职业技能测试、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进行[3]。主要表现在: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武汉美斯坦福公司及北京慧科等公司实习锻炼;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参加“互联网+特色专业”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参加省科技节各项赛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考取网页设计师、网站设计师、数据库应用工程师以及网站开发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实战型的人才培养方式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成为学院探索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互联方向)的教学内容创新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互联方向)教师紧跟时代步伐,以专业带头人为首的教学团队摒弃了已与时代脱节的部分专业课程,新近开设了Android系统的开发与设计、JavaScript+Jquery、云计算等实用课程,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该专业前沿的理论知识,紧握时代脉搏。同时,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突出创新思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创新,展开联想与假设。另外,在课堂授课环节中,专业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七步”项目教学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学习完课堂任务,不但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大有裨益。 (二)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互联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创新 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亮点。鉴于该专业的具体特点,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和项目实践活动的点点滴滴都需要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因此,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本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衔接起来,边学边做,学做结合。学院分批在校内建立了开放性的实验实训基地和社会实践中心[4],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了模拟和训练的场所,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开放性和竞争力的实践环境,激励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加强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三)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互联方向)的教学方法实效创新 由于学期内各门课程内容排列紧凑,想要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理想化,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实效创新。本学年,学院积极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改进。先期,教师首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及专业知识分列成许多独立的知识点,然后以微视频的形式推送到学生的APP端,学生可以利用琐碎、零散的时间在线观看学习视频内容,随后完成测试任务。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重点地讲解知识点并指导学生完成练习。课后,学生完成课堂评价,教师完成教学反馈。各环节紧密相扣,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处理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5]。 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采用“ABCD”四步法,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了创新的困难与乐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团结协作、实践动手能力等,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互联方向)的考核方式创新突破 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只侧重于对学习效果的考核,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后,我们加入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我们不但要考核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的内容,还要看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包括在线学习时长、向教师提问的次数以及学习笔记的记录等,这就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要充分展开想象力,激发课程创新思路,在学习中建立创新创业意识。另外,加大线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可确立项目学习小组,进行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分,从而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增强团队创业意识。 我院创新创业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使得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训练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智慧互联方向)人才培养已全面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省内及国内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6-05-19]. [2]南旭光.“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特征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2):37-42. [3]周捷信.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22-24. [4]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行政教育学院学报,2015(3):27-31. [5]苏丽娜.就业竞争力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展望,2017(8):33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