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范文 | 谢艳 [摘要]在当代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促进中高职教育良好发展的通道,同时也是改善中职教育现状和提高高职教育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衔接问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课程衔接的思路,期望能够由此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6-0134-02 随着我国人才受教育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各大学校在招生制度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中高职教育方面的衔接,也必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推动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实施,教育部门提出了“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指导性意见。原因就在于高职课程长久以来形成了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局面,课程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要怎样去解决是职业教育者要重视的问题。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中高职院校在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时,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需要,需要将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细化。目前,关于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就业培养目标观。在这种观点下,中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会计技能训练,理论课程的设置会相对较少。不少中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期间会将学生输送至企业进行实训。第二种是升学培养目标观,课程设置以考试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多注重基础内容,会降低学生的技能实训能力。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会减弱中高职毕业生面向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很多人才的培养达不到岗位需求。第三种学生培养,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较为混乱,制定的目标在实际中是完成不了的,如设置的专业课程难度太高等,导致学生所得很少[1]。 中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上定位不清晰,主要体现在相关院校没有很好地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及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进行结合,不能兼顾技能和理论的学习,导致学生存在很大的短板。在当前人才市场环境下,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中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培養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整体提升有限,也使得高素质人才需求出现“断层”。 (二)课程内容设置不匹配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着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培养不匹配的情况。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重复性,部分高职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已经学习部分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从课程内容设置看,不少中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与学生当前阶段的能力不太匹配,如中职阶段设置难度过高的会计专业课程,在高职阶段反而设置一些学生中职阶段已学习过的内容,这样,就降低了课程内容的实际有效度。从课程时长安排来看,中职的课时普遍比高职多,但是中职学习的内容相对简单,安排过多的课时,不仅限制了课程内容的展开,还影响了整个会计课程体系的构架。因此,不少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后,会对所学的课程失去兴趣。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当前的能力和院校培养目标不匹配,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对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专业技能训练重复性过大 中高职院校是学生学习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的重要场所。从中职到高职,是学生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但是,在这个培养体系内,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专业技能的训练重复性过大,很多在中职阶段就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学习一些会计技能,在高职阶段还需要花大量时间重复学习,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2]。 中高职学生是以学生面向社会应用为主,因此学校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需要以应用型学生人才培养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中,需要尽可能避免重复训练,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目前,中高职院校专业技能训练重复,影响了整体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进程。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原因分析 (一)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高职院校在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上目标不明确,归根结底是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在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各专业科目的学习显得比较混乱,不成一个体系。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内容十分混杂,但是却没有任何一项特长,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高职课程设置中科学痕迹明显。高职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延续普高模式,在教育内容方面虽然做了很大的改革,引用了职业教育理念,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欠缺。 (二)专业课程缺乏统一标准 就目前而言,我国缺乏中高职贯通的统一课程标准,更没有制定出统一的分类标准。因此,各中高职院校均各自为政,在进行会计课程体系设置时,忽略了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学习内容,比较生硬地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设定,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重复。 此外,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不少中职院校为了提高院校的市场评价,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如设置部分高职阶段学习的专业内容。这样一来,不少学生在中职阶段就被迫接触高职阶段的学习内容。在专业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下,中高职存在大量的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降低了教学过程质量。 专业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还会影响我国中高职人才的整体培养。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由于利益、市场等因素,没有达成很好的交流统一,导致各种课程设置乱象。因此,中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国家的教学指导方案来制订教学计划,避免专业课程出现大量重复。 (三)生源多元化背景下未能因材施教 随着生源的多元化,高职院校为了减少教育资源的消耗,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出现与普高生源一起混用资源的情况。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专业课程的重复。会计专业是一门十分注重技能学习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中高职院校会安排大量的技能实训课程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由于出现资源混用的情况,不少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时,以前学习过的技能可能还会重新安排学习一遍。这样一来,就浪费了学生的时间,降低了学生培养的整体效率。未能对学生因材施教,学校在不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会出现大量的重复专业技能学习设置。这也是导致目前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混乱,课程设置重复的一大原因。 三、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专”混搭型团队组建是基础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团队的结构。为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延续性,首先要有一个较完整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有四个不同角色的扮演者:(1)衔接两校的教学主管领导、专业负责人,让领导多与企业合作,实现让会计专业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让专业负责人明白要落实相关政策;(2)两校专业课的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让专业的老师或专业技能过关的同学在专业学习方面起带头作用;(3)课程改革专家,改革专家帮助中高职找到最合适的课程衔接;(4)企业专家,提供实践机会,达成资源合理配置。让各个角色各司其职,从而达到效率最高化[3]。 (二)依据实际来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关键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中,要在实际分析的基础上,以整合和直接转化两种方式。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两个问题:(1)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原有课程的处理。要挣脱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的束缚,在中高职衔接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分析的结果,结合中高职培养目标,统筹进行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整合課程及直接转化课程的设置。(2)要根据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专业的阶段性培养目标,找到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课程的区分点和衔接点。 (三)依据职业标准研制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是重点 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对一线教学实施起指导性作用,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保证。要明确专业名称、专业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要说明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实训教学的环境要求、任课教师的选配、教学实施的管理等。 在指导教学方案中,课程标准是组成部分,是核心要素。因此,在编写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阐述本课程的性质、课程要实现的目标、课程的基本内容、必要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还要提供相应的可供参考的学时,并且对教学的具体实施及课程的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提出相关的建议和要求,达成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的目标。 在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标准研制中,根据实际相关分析来建立课程。结合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中高职衔接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制定中职与高职的专业课程标准。最终课题组完成中高职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对课程性质与任务、课时、学分、课程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以及教学实施建议等进行了全面的要求和规范,提升中高职衔接特点,为课程教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应注重中高职院校的沟通和联系,就课程设计和技能训练内容展开综合设计;要适当提高高职课程起点,避免教材和实训内容重复,以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实现良好衔接。对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良好的了解,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使所设置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能满足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邹德军,龙志伟.基于职业标准优化财经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7(2):37-39. [2]吴莅芳,李文博.刍议中高职衔接“3+3”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会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0-72,80. [3]贺胜军.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为例[J].商业会计,2015(6):127-12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