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思考 |
范文 | 陈丽君 [摘 要] 核心素养是大学生立足社会、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大学教育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因此,核心素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践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途径。通过理论诠释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引领不足的现状分析,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途径。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核心素养;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1-0058-03 大学教育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是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至关重要。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的结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诠释:核心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中国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核心素养公布的18个基本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24个字教育紧密联系。因此,兩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指明方向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充满激情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道德体系还未成熟,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多元文化的渗入,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一系列边缘化价值观倾向。而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具有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素养,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突出、主体意识增强、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功利性明显等特点相冲突。因此,大学核心素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教育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需求,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 首先,通过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在核心素养教育过程中,更加清晰地了解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便于学生克服自己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存在的矛盾状态,自觉成长为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等有责任担当的人。其次,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核心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在核心素养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戒骄戒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以坚定的信念,在困难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 (二)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林崇德(2016)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它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承担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重任,因此,时代赋予“95后”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爱国素养、敬业素养、诚信素养、友善素养、信息素养。然而,在大学学习阶段,部分学生存在考试抄袭;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认同度低,喜爱过洋节;实习期毫无征兆的说走就走;对老师、同学漠不关心,不愿意帮助他人等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必须在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过程中进行改善和去除。(1)通过核心素养教育,让大学生坚定信念,培养爱国之情,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努力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积极推进我国文化的发展。(2)通过核心素养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成为本行业的行家,从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摆脱单纯追求个人和小集体利益的狭隘眼界。(3)通过核心素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立人之本、齐家之道、交友之基、为政之法、经商之魂,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目前,我国建设的“中国信用信息服务网”“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个人信用档案”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信用机构,预示着我国将进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时代,诚信将记录在案,不诚信的行为将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4)通过核心素养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懂得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科技手段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现状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引领不足 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塑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其原因在于高校的主体和对象都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价值观的“第一颗扣子”扣什么和怎么扣都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路方向。虽然,我国的教育经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素养教育的三大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但教育领域内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唯分数论”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面对多元文化,理想信念薄弱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加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成果正逐渐被我国吸收借鉴,同时,西方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急功近利等一些消极思想观念也开始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据调查,33.6%的大学生认为学习的动力是为了谋求美好生活,18.6%的大学生认为学习的动力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12.1%的大学生认为学习的动力是为了报效国家。同时,现在青年大学生喜欢过“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其习俗都不了解,更有甚者觉得过传统节日是老年人的事,不屑于去了解,去传承。这些都是西方消极思想,阻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他们对未来产生迷茫,价值观出现偏差。为此,在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作为我们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导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信念,为他们的行为活动提供方向和目标。 (二)面对未来,缺乏自信 自信心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推动力;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证,是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和能力,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自信心是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保证。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俗话说“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果缺少自信心,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失去自我表现的机会,失去成功的机会。但是,面对未来,仅29.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30.9%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他们的这种消极和不自信心态,会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希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主要力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高校办学实践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引导,让大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克服利己与利他,为公与为私的考验,不忘初心,拥有自信,相信自己,以创新引领未来,为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面对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活水平基本实现小康,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过大,中国科技创新力不强等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是美好的,实现的过程是艰巨曲折的。人具有社会属性,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各种责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责任[2]。青年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应该以大无畏的胆量和崇高的使命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做到敢于担当,乐于担当,善于担当。 然而,社会生活中出现“啃老”现象;因辞职引发网络语“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体现的功利心、重物质轻集体利益等现象都说明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参与过程中缺乏责任担当意识。因此,我们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目前核心素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核心素养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对策思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 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将大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思想观念不正的人,即使专业能力再好,对社会来说也是“不合格产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德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明灯。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引导,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大學生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途径之一:“双进”制度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宗旨在于立德树人,思想宣传工作通过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思政实践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利用实践活动,教师将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热情,帮助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于思政实践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课专职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辅导员作为时代的产物,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与德育的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融合这两支骨干队伍,实现课堂“双进”制度,落实思政实践课参与方的基本职责,相互配合,形成“大思政”理念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帮助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二)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途径之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须利用高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具有完整的文化结构,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相应观念的体现,是校园文化的升华。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文化,主要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3],如我校的“五月·阳光”校园文化艺术节由校园科技、阳光体育、校园艺术三个部分组成,各院系将围绕“践行青春梦想,成就美好未来”为主题,分别以创业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此次活动,激发学生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热情。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青年大学生和教职工,其中青年学生朝气蓬勃,年富力强,思想活跃,渴望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教职工作为校园文化导向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通过校园文化外化于行,帮助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总而言之,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协调各方力量,克服各种思潮的影响和互联网时代的躁动,在主动做好核心素养教育的同时,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将教育工作落到细处、小处、实处,有针对性地贴近大学生的需求、社会需求、时代需求,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潜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