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病原生物学翻转课堂教学尝试 |
范文 | 林洁丹 [摘 要] 主要探讨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翻转课堂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整群抽样法选取汕头卫生学校2017级助产专业1班和2班共计118人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助产1班)采用常规教学法;实验组(助产2班)采用器官系统为主线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干预后,用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表明实验组对本组教学效果的评价、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了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关 键 词] 器官系统;翻转课堂;病原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009-01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病原生物学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些弊端逐渐凸显出来,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翻转课堂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教研课题,各级各类学校、各学科都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我校于2017年开展这个课题的研究,在个别班级进行了实验。 传统的病原生物学教学一般分总论和各论,各论部分介绍常见病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我校尝试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展开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各论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汕头卫校2017级开设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班级有9个班,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助产专业1班和2班共计118人为研究对象,使用相同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由同一位教师授课。两组学生在入学成绩、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1.授课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实验组采用器官系统为主线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授课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课程整合,把不同病原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血液系统等,从病原特点及主要致病机理分类讨论,比较不同病原体侵犯同一器官的临床异同和预防。 3.教学评价。授课结束后理论考核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技能考核以抽签方式进行,考试总分均为100分,并制定统一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4.统计处理。将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s)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病原生物学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二)问卷调查结果 发放问卷118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互动、课堂满意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三、讨论 (一)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果 翻转课堂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为翻转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全方位的交互方式,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的规划,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果,形成新的学习文化。 (二)以器官系统为主线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 通过以器官系統为主线讲授病原微生物,将基础医学与临床相关知识整合,使学生对临床各系统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及防护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 (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翻转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扩展了教师在课堂以外的作用。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随时获取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才能有效地组织翻转课堂的进行。因此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张文,马秀芳.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5(3):3-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