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艺术设计课程分层教学模式与效果探讨 |
范文 | 王文玲 [摘 要] 根据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结构特点,分析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通过对分层教学的学理分析,将分层教学定位为一种教学模式,并以《设计素描》课程为例,构建了分层分类教学的完整模式,形成了一套以“基础模块 + 特色模块”的菜单式分层分类教学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的增量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 [关 键 词] 艺术设计;生源结构;分层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052-02 一、高职艺术设计课程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新一代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高考学生生源数开始逐年下滑,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招生数量,使得很多高职院校陷入生源危机。2013年教育部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精神,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符合高职培养模式的招生制度和选拔机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7年艺术设计专业共有提前招生、中职注册招生、对口单独招生、普招美术生、普招文理生以及普招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等多种招生模式,多结构的生源类型有效保证了生源数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高校是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艺术设计专业的合格人才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现今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背景差异明显,受过正规美术训练的艺术生和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文理兼收生,他们不同的学业基础、学习动机和就业倾向,产生了不同的学习需求,原先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多元化生源结构的要求。因此,要提高设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设计人才,就必须重新搭建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特征的分层教学模式,为不同生源背景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这样才能确保进校时差异化生源最终毕业时都能成为合格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二、分层教学的学理分析 分层教学又叫分层次教学、分组教学,其核心是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潜力倾向和学习风格把学生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增量学习,力争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分层教学是一种分层递进的教学思想,不能简单地将分层教学等同于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在西方,分层教学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6%的公立学校在实施分层教学。我国分层教学实践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因材施教”。人因其材而施其教,这是孔子的基本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因此,分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薄弱生不落伍,达到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虽然目前对分层教学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本文通过对分层教学的学理分析,将分层教学定位为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 三、高职艺术设计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 (一)摸底考试 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分为平台课和方向课。专业平台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造型能力、审美体验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后期专业课方向的前导课程,应为后继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院对专业平台课非常重视,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夯实基础,学生入学之后,对专业平台课(尤其是《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之类的课程)统一组织摸底测试,教师团队对测试结果进行打分,作为分班的主要依据。 (二)学生分班 分班的主要目的,不是将学生分出“好生”和“差生”,而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归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为后续重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班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特长和存在的不足,消除学生的心理影响,并且要把“增量学习”的宗旨贯穿始终。这里所说的“分班”,并不是要打破原来的行政班,只是在对专业平台课进行授课的时候,进行分班。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的所有学生根据摸底考试的结果分为“基础A班”(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基础B班”(美术基础薄弱),这两个班上课时间同步,学生根据测试结果到自己所在班级上课。对于后继的专业方向课,一方面为最大限度地确保所有学生在教学与管理上基本趋势一致,另一方面考虑很多专业方向课偏技术性,则按原先的行政班进行授课,不再分班,以期达到教学与管理诸多方面基本相同。 (三)重构教学内容 分好层之后,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重构教学模块,解决“吃不饱”“吃不了”等现象。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调整,整体设计为“基础模块+特色模块”。“基礎模块”以强化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加强基本造型能力和提升审美意识为主要目标,如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平台课“设计素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熟练的素描表现方法,较熟练地运用素描手段,准确、自然地表现各种物像的结构关系及光影、空间、质感”,这是所有学生学完本课程后都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特色模块”教学内容侧重于引导,以教师给定主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职业素养;基础A班同学由于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基础模块”教学内容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教学要求,为避免学生重复学习,增加了“特色模块”教学内容:“学生在建立设计造型意识、具备运用素描手段表现物象基本结构以及光影、空间关系之后,能具备把意象和观察相结合,运用联想、结构等手法进行创意性素描表现”,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用素描表现物象形态,还能借助素描进行创意练习,加强了训练项目的难度和深度,教学要求更高一筹。通过“基础模块+特色模块”重构的教学内容,不仅解决了基础A班“吃不饱”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基础B班“吃不了”的现象,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 (四)分类辅导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针对不同的生源基础,制订了分类辅导计划。艺术生源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课后以引导为主,教师通过事先设定好的学习主题引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注重在创意和设计方面的探索。文理兼收的学生美术基础较差,需要重点强化绘画基础训练,因此加大了课后辅导的力度,通过第二课堂、学生进工作室等教学模式,加大课时量,比有基础的艺术生增加了至少20课时,加强对该层次学生的辅导,缩短差距,提高造型、审美等方面的艺术修养,确保在对接后期专业方向课时具备必备的专业素养。 (五)分类评价 分类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有力保障。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结果能知晓自身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白自己在班级所处的位置。因此,教学评价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理有据,进行分类评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教学标准,我院课程的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考核评价为主,由“平时过程性评价”和“期末综合考核评价”二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过程性评价由平时考勤和阶段性作业完成质量组成;期末综合考核评价由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考核。任课老师在考核时,虽然考核标准一致,但具体分值应淡化横向比较,强调该生现在与过去的纵向比较,看到学生的进步,这就是在执行分层教学时我们一直强调的“增量学习”。比如,同样是80分的作业,可能在质量上并不平衡,对于有基础的学生而言,80分的作业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课程要求,较为合理地完成相关任务,并能具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和画面控制能力;而对于基础B班的学生,80分的作业是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原理,并按相关要求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态度端正。总之,不同的评价体系旨在营造一个讲进步、重收获且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关注每一位学生过去与现在的学习增量,以促进教学相长的协调发展。 四、分层教学的效果分析 通过跟踪学生一学期的在校学习,利用学生座谈、教师反馈、成绩统计等多方面渠道,总结了采用分层教学之后艺术生和文理兼收生分别取得的成绩。以《设计素描》课程为例,文理兼收专业的学生通过分类培养、分层教学、重构教学内容、分层辅导等多种方式,与前一届学生相比,学生对构图、形体、結构、空间、光感、质感、量感等视知觉要素方面的敏感感受与把握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使学生掌握了素描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专业认同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绘画表达语言得到了训练,达到准确、生动、深刻地表现对象,在接下来专业课程学习中,将分层教学模式用于实践教学,采用分层走班、班内分层以及课外分层等多种手段检测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再修改计划—再贯彻落实于行动—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此项实验。 参考文献: [1]王晓彬.PBL教学模式下的公共礼仪课程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杨丽青.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3]朱福玲.分层分类辅导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中职专业课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做法和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05,8(1). [4]杨立兴.分层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6,12(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