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
范文 | 师亚红 [摘 要] 网络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机遇,给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网络的存在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促進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符合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并将这种模式应用于实践中,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鉴,探究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012-02 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高校校园延伸,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互联网技术已从辅助高职教育发展变成引领高职教育发展,教育市场步入“指尖时代”,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深远,这种影响是极其复杂的。 一、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伴随信息化的发展,高职学生的生活、工作、娱乐将更加依赖互联网,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或心理问题。因此利用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其影响,扬长避短,引导高职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为其健康成长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一)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满足他们认知发展的需要 网络为高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互联网知识具有方便、直观和生动等特点,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方便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具有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深受高职学生的喜爱。 2.丰富高职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他们的社会心理需要 首先,在互联网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实现通过互联网与他人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或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其次,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增加生活阅历。总之,互联网可以丰富高职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他们的社会心理需求。 (二)网络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消极影响 1.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网络环境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高职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但由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发展形成中,对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十分脆弱,容易受到互联网思想和互联网言论的冲击,由于辨别能力差,容易接受不良信息,进而导致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出现问题,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形成。 2.学习积极性差 互联网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成绩一般不是特别好,在中学阶段,由于升学压力以及父母和老师的殷切期望,他们不得不被动学习。进入高职院校后,自我管理的时间比重加大,很多高职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下降,迷失了发展方向,沉迷于虚拟的互联网世界,网上的视听图像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思考,使得他们不再尝试着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经常上课迟到、无故旷课,学习主动性不强,热情不高,懒于学习,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研究趋势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国内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的研究实施很不充分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的研究和成功的案例主要集中在某一方面或某几点上。对高校来说,研究实施力度不够,高职院校的研究实施更是凤毛麟角。面对这种情况,大胆探索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实践,无疑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尚未建立 面对极其复杂的互联网环境,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引导他们利用互联网优势提高心理健康、防止互联网负面影响的重要举措,基于这一考虑,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找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应用的有效模式迫在眉睫。 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基本局限于学校教育,力量相对薄弱。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及广泛实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努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趋势 1.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和学生心理档案管理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校园互联网,逐步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管理系统,利用互联网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心理档案管理,不仅实现了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而且可以实现跨时空的心理辅导,扩大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增强了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 2.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理念的人性化趋势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个性及内在需求,关心他们的精神价值需求,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使学生自由成长与个性不断完善,这已成为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信念和思想先导。 3.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势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越来越倾向于多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一体化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心理健康这一复杂现象,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内容、多层次、多渠道、多模式、多方法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多范式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推动力。 三、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多方法、多内容、多层次、多模式的系统工程,着力构建有特色、高起点、可操作的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引领高职生的心理和谐发展,即构建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立体式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内容、形式、载体等维度上,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发挥,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维度上都有所成长,并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范式。 (一)构建互联网环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 1.应用系统理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应运用系统论观点,只有将人的内在需求、人性和个性发展放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对当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运用系统理论,从“零散平面式”向“整合立体式”转换,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即建立一个新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更新观念,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教育方式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教育的限制,在教育方式上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互联网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当今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从“传统单一式”向“现代多样式”转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技术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所以可以把传统和互联网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人本主义的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肯定学生的主体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一方面,拓展了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丰富了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由工具向人性回归;另一方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关心人的精神价值,坚信学生具有正向的自我心理调适和自我向上成长的潜能,这已成为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信念和思想先导。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措施 1.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方面,将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突破传统的心理咨询访谈方式,不断采用新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提供诊断数据,选择治疗方法;另一方面,用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完善这些人本身的发展变化指标来评价学生,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不仅追求丰富的知识以求自我实现,而且处处表现出一种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更极力创造一种充实美好而丰盈的人生,从而更能完善德性、个性,更能接近并实现现代教育所要关注和追求的目标,适应多元发展变化的社会,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学生。 2.调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 网络信息量大,教育资源整合彻底,互联网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生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拓宽了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3.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巨大而持久的。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首先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整合资源,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路;其次,在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背景下,使学生收到的信息更多浮于水面,依赖网络,却又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因此,需要对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分析,满足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师应及时公开教学内容,利用最多元化的科技展示专业知识,使教学内容有新意,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心理健康教师之间要互相交流学习,并积极参与改革的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勇.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0).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Z].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刘超.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4]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