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变革
范文

    谭新兰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越来越多产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更是参与了诸多产业的进步,与各个产业融合进步。所以“互联网+”与高职院校教学变革的融合发展亦是必然趋势,“互联网+”与各专业课程开发融合,助力于课程教学实践,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因此,“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学变革不断深入,必然使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时俱进的步伐不断加快,并最终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研究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影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因素,以及“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变革的对策,为今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0-0120-0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整个高职院校逐步与国际教育接轨,对互联网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聯网+”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得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社会变革、技术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将整个教学推上了新的高度。因此,“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变革必须要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支持和保障能力,才能获得长期持续稳定进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动力。“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应用在各个领域的使用特征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变革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尤其是在不同专业课程教学中,“互联网+”技术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新鲜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互联网+”教学技术的特点。

    一、高职院校教学问题

    (一)学生素质普遍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普遍不高,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各个专业课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很大提升,这就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教学课程的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院校教学目标的完成,对高端人才培养的难度大,尤其是对综合素质较高人才的培养通常比较困难。这是限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最直接的原因,也是高职院校最希望基础教育改善的部分。

    (二)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资源匮乏,教师学历普遍偏低,通常以本科生和专科生毕业教师为主,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不多,这对于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学习来讲是最大的障碍,很多教师都存在着教学懈怠,教学准备不充分的现象,长期以完成高职院校布置的专业课任务为目标,缺乏创新,导致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整体缺乏创新思考,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另外,高职院校师资教学水平低,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重视程度不高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通常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够接受的教学培训机会不多,而且松懈的教学环境和素质不高的学员,都使得教师提高自身的空间受到了限制。因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未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是决定高职院校能否成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师资力量建设,构建强而稳的教师队伍,使得教师能够在不断创新的路上为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最大的努力,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保证。

    (三)教学设施不全面

    高职院校教学设施不全面,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必备设施通常比较匮乏,尤其是教学实践所需的设备投资不足,能够使用的设备陈旧,都是限制高职院校教学水平发展的因素。首先,基本的课程教学设施不足,高职院校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不全面,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停留在传统讲授阶段,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需求。其次,高职院校实验课程教学实践较少,部分需要实践教学的课程被改成理论课程或是自习课,学生能够应用的实验设备不充足,课程教学的完整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最后,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用设施设备的创新能力不高,教师对设备的操作能力不足,往往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实践课程。另外,高职院校没有投入更多的设施设备资金,造成各项设备设施修缮维护以及更新受到限制,难以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所需的各项技术支持。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大多集中于教师和现有的教学环境两方面,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师资培训体系没有形成。另外,各项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基础设施的构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已有的设施陈旧的基础上,使用存在一定的难度,操作误差大等,都容易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学变革的趋势

    (一)增强学生素质

    “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监管,通过不同的途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学生在原有素质不高的前提下,借助于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技术特点,开发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布作业、最新的教学方向、课程表等,让学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及时了解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信息,调整个人的学习方向,加快个人的学习进程,并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之路上潜移默化地渗透新的教学思想,指导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自我学习兴趣,体现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素质。

    (二)强化师资力量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地增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丰富师资类型,强化教师力量,才能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交流,并将交流成果及时发布到平台上,让更多的教师可以观摩学习,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教学效果。其次,高职院校应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定期聘请具有影响力的教育精英来校讲座,为高职院校教师输入新鲜血液,增长教师见识,提高教师素质,使得高职院校教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为教学做出更多的贡献。尤其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能够游刃有余地掌握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三)完善教学设施

    高职院校借助于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教学设施。首先,加大教学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资金技术的持续稳定支持,形成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的教学创新环境,不断开发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设施中的应用功能,突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能力等。其次,提高教师使用操作互联网+的技术能力,将新媒体等技术大力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后,高职院校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发适合的教学课程,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满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新鲜事物追求的愿望,而且可以通过高职院校课堂,培养学生多元化使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所以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可以全面助力高职院校教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接受到更先进的教学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高职院校教学效果获得持续稳定的提升。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变革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增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更多的技能,同时要求人才的综合素质获得持续稳定的提高,尤其是具备计算机等高端素质的人才是社会发展必备的专业人才。“互联网+”时代要求人才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而且需要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增长。而我国作为一个不断进步的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着重大突破,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提升个人的网络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个人开发研究互联网技术的能力等,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教学变革成为必然结果。高职院校为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政策需要,提升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必须与时俱进地参与到教学改革中。与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水平,发挥高职院校的创新力,激发高职院校育人的能力。

    (三)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与高校大学生相比竞爭力明显不足,无论是就业亦或是择业的压力都很大,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更加努力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素质偏低,专业课程基础不够扎实,接受课程教学的能力有限,所以必须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尽快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学会创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承载时代发展的动力,通过互联网不断地增进个人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才能使得个人尽快提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同样要加快教育变革,贯彻好国家教育改革政策,让国家政策可以更好地满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变革有必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平台大胆创新,增强高职院校与时俱进的创新力。未来高职院校教育变革也必然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需要从整体到局部的创新,由教师到技术实现全面的创新与进步,使得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融入教育改革的行列中。所以,“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育变革是一个不可跨越的步骤,需要教师与高职院校共同努力,才能造就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良好格局,提升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能力,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绍文.加快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探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

    [2]李宗成,高玉芬,王秦岭.大学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4).

    [3]韩世彦,袁秀利.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素的思考[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3(2).

    [4]夏广萍,章伟民.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科工具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4).

    [5]李士艳.甘肃省藏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分析和提升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