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
范文 | 王换军 [摘 ? ? ? ? ? 要] ?体育教学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手段。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大多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体系,没有与职业需求相结合,缺乏自身特色。分析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开设的现状,阐述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 ? ?键 ? 词] ?职业需求;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264-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各有不同,它主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的应用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办学模式依然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相类似,没有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我们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在体育课上除了掌握体育相关知识,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更应该在学习和练习中获得职业所需的体能和技能,为未来工作奠定基础。 一、我国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一)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联系不够 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目标应该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为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发展服务,而现有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大多沿袭了普通学校的教学体系,重视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运动成绩的提升,未能突出技术性人才所需要的技能和身体素质等。 (二)體育课程内容单一,缺乏职业院校特色 现有的职业院校体育课程主要分为提高体质、掌握运动技能。其中提高身体素质的练习与中学的体育课程类似,即跑、跳、投等,锻炼的形式也较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运动技能的学习近年来新更新了一些体育项目,但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些课程内容缺乏职业院校的特色,很少涉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也没有涉及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内容,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关系不大。 (三)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学校、教师、学生都存在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的情况,在设备和资金投入上学校重视专业建设,对体育方面的场所和器材的投入较少;在体育教师的师资培养上,缺少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教学观念建立和知识技能培训;学生对体育课程兴趣不高,对体育于个人的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四)体育教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评价是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依据学生的达标情况来确定成绩,虽然结合了学生的考勤和态度作为评分参考,但是课程评价偏重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考核。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没有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团结合作、吃苦耐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生理、心理方面的素质划入到评价体系中。 (五)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这与体育课程的特点有关系,也与体育教学目标有关。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缺乏新意,方法单一,学生从小学的体育课就是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这些教学方法大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容易发挥,教学中重统一性,轻差异性。随着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没有能跟上节奏,缺乏创新和发展。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要与职业需求相结合,突出职业特色,才能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才能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符合企业和社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体育教学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院校的体育课程,应当在授课中融入职业需求相关的知识讲授、技能联系等,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和职业规划做好身体、心理的准备。 随着工作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工作人员的职业病频发,心理处于亚健康的情况较为严重,结果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低下,甚至身体、心理无法再适应工作需要。为保证学生在职场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良好的职业体能和心理素质,胜任工作需求、实现自身价值,应该在学生的体育课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技能和身体素质锻炼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体育意识,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近年来,职业教育受到了社会、企业等的广泛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蓬勃发展。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可以借着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进行大胆尝试。 (一)结合职业需求,制定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体育教学目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与普通学校不同,在设定课程目标时,应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设定特定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目标、身体和心理健康目标以及社会适应目标。不同的职业对人员的身体和心理要求不尽相同,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所学专业和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的特点。如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对人员的职业体能要求不一致,工科的劳动强度大,文科的精神压力大。因此,在制定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学目标时,工科类学生可以侧重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训练,文科类学生要多从心理健康方面考虑。同时,体育教学目标应该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因为体育锻炼既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缓解压力,是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应该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生活习惯。 (二)重视体育教学改革,加大体育教学资金投入 体育教学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的影响在短期之内可能难以看到,但是从长远来看,可能对毕业生的质量,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学院领导传递体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对院校长期发展的益处,引起学校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院校应该不断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包括硬件设施方面,更新和增加体育运动的场所、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场地和多种多样的运动项目;同时也包括师资方面,要为体育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帮助教师开阔眼界,增长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经验,启发教学改革的思路,为今后的体育课改革做好准备。根据需要,引进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人才,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构建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体育考核是对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能够对体育教学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起到积极的促进和融合作用。高校在考核设置时多以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为评分标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职业适应的考核,在评价体系中很少有体现。这种评价体系也给学生以错误的引导,认为心理健康和社会、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重要。 要构建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即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等指标,又将学生的心理健康、职业相关的身体素养列入考核范围,如体育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跑、跳、投等)、运动技能(球类等)、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身体素养都纳入考核,按照其重要程度,分配课时,引起学生对发展职业所需体能的重视,为未来工作奠定基础。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说教法、演示法,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创新,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师可以根据视频进行慢动作分解讲解,让学生生动、直观的感受运动的技术要领;也可以观看经典比赛,让学生感受体育的魅力和激情等;还可以组织球类的对抗赛,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会体育给予他们成功的喜悦。除了体育课,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或以社團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慢慢爱上体育,从被动锻炼到主动锻炼,不管是哪项体育运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工作后的职业需求做好身体储备。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有一定的侧重点和倾向性,以保证未来毕业后学生的身体素养满足其职业需求。 职业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许多学生毕业后都要走上生产、服务等的第一线,如何让培养的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发挥其才能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技术过硬,符合企业要求,还应该具有与职业需求相适应的身体素养,保证胜任其工作。而许多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还在照搬本科的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在今后工作环境中对身体素养要求的特殊性。因此,必须进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改革,要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身体素养引起重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评方式、教育概念等方面进行改革,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满足工作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储庆桂,梁翠霞.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研究:以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1). [2]侯歆.德州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张葵.高职体育与职业特点多元融合的教改探讨[J].科技风,2017(26). [4]景明.基于职业体能需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5]董智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7. [6]张虹.职业院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11). [7]王冬.探究如何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J].当代体育科技,2018(7). [8]周杰.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分析[J].才智,2018(28). 编辑 赵瑞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