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跨界与融合
范文

    刘洋 张文举 殷陈君 吕少英

    [摘 ? ? ? ? ? 要] ? 校企合作是新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先锋。首先阐述当前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針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合作平台应当以“互联网+”为创新驱动因素,聚焦信息化变革,推动多元跨界融合;在优化学科布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高校应当系统性地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关 ? ?键 ? 词] ?校企合作;跨界;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008-02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既是高等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响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接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面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形态变革的挑战,更好地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人难的“双向困境”,现需要借由跨界与融合打破现有的固守与分割,构成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路径,找寻出恰当的建构视角与建构模式。

    在当前形势下,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如何适应新形势、立足新要求、满足新需求,培养出更有前瞻性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挑战,也是当下最突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实践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办学性质和办学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归因分析,试从课程建构角度进行途径探索,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建议。

    (一)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1.校企合作中存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参与程度不深、“一头热”“两张皮”等问题,企业不愿过多承担培训过程中的风险及费用,现校企之间的合作形式大部分还是企业对学校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的投资,为学校提供教育实习基地;学校为员工进行培训等一些比较浅层方面。

    2.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顺畅、行业企业参与教育缺少内生动力,形成育人效果不明显等难题。校企合作的短期化、离散化等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造成当下高校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人难的“双向困境”。

    3.通过对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专项调查,发现造成目前企业与高校合作不畅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企业、市场、学校多方主体在合作机制方面存在缺陷,缺乏专业的社会结构去协调校企之间的具体合作事务,监督、考核和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推动企业主管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之间的充分协调,以有利于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结构不完备,实践教学薄弱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不能适应现有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去向匹配度不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结构是分散孤立的,缺乏实践教学体系自身的纵向连贯性和系统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生产的契合度不高,仿真性实践项目较少。

    (三)校企合作有效性不足,课程资源建设滞后

    高校学科的发展规划及专业培养方案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课内教学实践与课外教学实践没有有机结合,缺乏配套的一体化课程资源,在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等重要环节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治理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

    1.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为主导,科学定位学校的发展方略,强化学校的研发工作,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动力驱动机制、奖励激励机制,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益。

    2.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科学地设置和开发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校企合作推入实际的合作,把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作为目标导向,实现不同利益方的合理对接。在合作过程中,摒弃以往等学生、靠学校的传统思路,企业全程可以参与学生的培养和学习过程,实现校企间的跨界合作。

    3.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起相关的协调机构,搭建平台,引导校企间进行深度交流,推动和监督校企间的合作项目,协调二者间的矛盾。加强制度建设,引导校企合作规范发展,鼓励校企之间联合起来进行技术研发,科研创新,并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保障措施和人才需求对接。

    (二)发挥政府政策引领作用,建立实用至上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治理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

    1.鼓励高校充分利用社会培训机构、国外大学、企业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减少人才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能力的差距,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资源整合作用。鼓励行业协会整合行业内企业,统一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方案、整合行业人才需求、建立企业实践教师队伍,与高教对接,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学生实训中心。

    2.设立政府专项扶持基金,奖励、激励企业参与教育培养。降低企业在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中的风险及培训成本。鼓励企业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政府以项目形式支持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輔助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常态化发展,提升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成效。

    (三)聚焦信息化变革,推动校企合作跨界融合

    1.借助物联网和网络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资源、注重知识的交叉性,优化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和水平。

    2.推动“互联网+”战略,深度校企合作,构建系统性创新平台。以“互联网+”为创新驱动因素,推动多元跨界融合。搭建校企共建“数字化工厂模拟平台”“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技术中心”等,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畅通无阻的对话沟通机制,形成政府、高校、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新生态。

    3.从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改革入手,建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分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四)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能岗匹配”

    推动校企间多元跨界融合。面向科技前沿,构建多学科的交叉重组,创建复合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以企业为实践平台,构建复和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能岗匹配”。

    校企双方通过联合招生,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多元办学和师资共享等多种途径,共同建设集教学、实习和就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培养多层次人才。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及课程结构,将实践效果最优化。

    1.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学内容以企业中长期研发项目为主,短期项目为辅。教学方式以基于企业真实生产情境中劳动组织方式的学习小组形式,学生有尝试新行动方式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累实践经验,在项目实施中,强化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锤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实干精神,实现就业上岗零距离接轨。

    2.工学结合,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技能和文化培训前置,实现实践课程内容动态化。先进的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第一时间得到尝试和试验,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既推进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也促进高校的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3.以课题为中心式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科建设导向和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即以课题为中心,把所有校内学习专题设计课程都与实际的企业或者具体的项目挂钩,把每个学期形成若干基础课程围绕一个设计课题构成课程循环,使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切实得到实践锻炼。

    4.模块式教学,模块式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模块,以利于相近课程的融合。将通识课程平台化、专业课程学科化、方向课程岗位化,设立通识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工具素质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方向课程模块,包括专业方向课程。

    5.选修或辅修制教学,选修制或辅修制课程灵活多变的特点更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选择和搭配,既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也有利于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知识融合。课程设置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密切结合点,“以需定产”,引进区域发展项目,突出办学差异和特色。

    综上所述,真正完善的跨专业教育应该促进学科的融合。跨专业融合的教学改革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不同专业之间的互融与复合,使实践教学向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8):8-12.

    [2]徐兆铭,王哲,乔云霞.高校协同创新中的组织变革方向及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6):15-19.

    [3]张文.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教育探索,2016(12).

    [4]李建奇.构建产教融合按需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0).

    [5]吴高臣.大学教学创新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辜东莲,陈彩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7]胡小强,何玲.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8]赵彤.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商科专业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编辑 李 静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