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汉字与书法内在关系浅说 |
范文 | 吴淑兰 [摘? ? ? ? ? ?要]? 多少年来,书法一直是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许多人不断追求的艺术境界与修心养身之道,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书法的载体是汉字,它是借汉字书写而成的,但写汉字不一定是书法,可书法就是写汉字,用书法写成的字人们能辨认它并不是错字,而结构严谨的宋体如多出一个小部件,就成了错别字,这又是为什么呢,从人们追求美观的角度和艺术表情的功能方面探讨书法与汉字的内在关系,真正说明一切艺术是不断发展和再造的,但是它有一个本源,艺术能超越本源,但不能脱离本源。但可以说一切艺术源于本源又高于本源。 [关? ? 键? ?词]? 汉字;楷书;行书 [中图分类号]? J29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0-0266-02 在世界所有的文字当中,中国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其他国家体系的文字大都是表音文字,而以汉为内容的书写艺术,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书法艺术,这是值得骄傲的一面,汉字产生以后就作为一种媒介。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物,我们必须依靠汉字,像象形字“”(牛)“”(犬)等字直接画的是牛的头型,狗的模样,我们一看就知道是牛、狗,也许古代语方言中把狗不叫作狗,而有可能称为犬,随着文字不断的演变与更新,人们的思维在不断变化,这样一步一步从甲骨文演变到金文,再演变成篆书、隶书、楷书的时候,我们仍然能辨认出它是什么字,这是人们认识过程随着文字的演变不断提高的结果。随着思维的不断开阔,人们的想象跟随丰富起来,所以说,到现在用楷书写一个字,我们就能认识它的读音,知道它所表达的意义。 一般书写汉字,我们见到的形体是方块字,即由楷书写成的,楷书是严格要求按笔画顺序写,其中不能缺少汉字的偏旁与构件,我们阅读书籍时也会看到普遍实用的字体是宋体。我们容易认识宋体。文件或文本的字体也要求宋体,如果随意改变了它的间架结构或给它多出一笔,这个字就成了错字或我们不认识的字。但是书法发展到草书阶段,不按照它的笔画去写,甚至减掉了他的偏旁与间构,比如像“事”字写成(),“得”字写成(),“新”旧的新写成(),“明”天的明写成(),但是我们仍然认识它是事,得,明等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说前者是写字,后者是书法,但不能说后者是错的。同样写的都是汉字,前者是字,后者写出来就是书法,不同的人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书法。汉字与书法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呢? 一、由汉字到书法是人们追求美观的结果 古训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写字不是艺术,但书法是艺术,书法从类型而言他是造型艺术,这个型就是汉字的型。 我们说的”日”甲骨文写成(),“车”字在甲骨文写成(),现代的“日”“车”字与金文中的“日”“车”两字比起来,金文中的写法显得繁琐,写的速度一定是很慢的。可见,汉字形体的演变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程序是先认识出没变形的字,再认识变形的字,如果我们把现在的这个“车”字写到甲骨文时代,那么那个时代的人就不认识这个车字。 书法是线条的组合,是借线条的变化来表现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笔墨、结构、章法、线条的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来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怎么写出来才是美的,这就是人们普遍追求的艺术美。青铜出现以后,在一部分春秋中晚期的金文里出现了明显的美术化倾向,有些东方和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里字形特别狭长,笔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在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里,还流行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如“子”,为了书写方便,文字的笔画数在不断减少,这就出现了金文。它是繁复的一种字体,写起来可能很费劲,它的接受群体也不多。 文字是思想表达的媒介,贵族帝王们要向天下发布指令,如何让人人皆知呢,这就要靠文字这种媒介书写出来,天下有识之人皆知,所以说文字便成了他们集中精力改革的对象之一,再加上一些专门搞文字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因而就出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字,篆书、隶书等,但这时的书写材料只有陶、青铜简帛等,严重影响了文字的传播与书写的美观。六国文字主要就是俗体的流行,俗体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简体。人们追求怎样写上简便、美观,这就是书法意识,那个时代他们不能知道其概念,而只是追求一种字体的美观和简便。这就无意中创造了书法艺术。 二、书法依靠汉字的形体书写美传达感情 “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像之型”。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一般都是用文字写出来,写成书法就是靠书法的风格表达出来。那是情感的描写,我们通过文字就可以读出来,这就要求语言的表达得体,内容准确,才能把悲伤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了书法,就不一定非要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只要写一篇书法甚至几个字就能表达出人的情感来。当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那样,王先生与同友在兰亭上饮酒赋诗,兴趣来临之时顺手写成《兰亭集序》成为传世的书法名作,不但字体美观,而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那种阔达的心胸和情怀。这就是书法的艺术魅力。 某一个时代流行的文字并不一定全都是书法。比如商之甲骨文,汉之篆书,秦之隶属等。文字要成为书法,要看雕篆者的造意与他们书写文字的功底。我国东汉时期出现了一批雕刻文字的大家,他们的作品都是以雕刻而著名的,如韩仁铭、曹全碑、张千碑等都是后代书法家所推崇的。 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审美视角会有喜新厌旧之感,加上人本有的潜力和创造力,这就是书法不断发展的动因。到南北朝从隶书中变体而出的楷书成为碑刻的主要形式。楷书这种字体开始流行起来。加上这时出现的书写材料纸,彻底挤掉了简牍、石碑等。纸是很轻,容易张贴和携带的,这就成为书写传播的主要媒介。汉字很快成为书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楷书,也成为最好的传达艺术家情感不可或缺的方式。 三、草书大体上没有脫离汉字的字型 草书从汉代起就已经开始起用,草书是在草率写法的字体上演变出来的基本章法,它是源于汉字的。当时不一定说这种草率写成的隶书,草书的到来不会晚于元代,很可能是在元代时期就已经形成了,[4]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其形成的过程中,官府佐史一类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经常需要草文章,草书这种字体对他们很有用。草书的笔法完全省略了汉字书写规范的严格要求,比如像“新”写成“”“高”写成“”“可”写成“”等在现代皇家本《急就章》里很多字和偏旁的写法,在汉简里都可以找到相同的或极其相似的例子,如“君”作“”“卿”作“”。现在的草书虽然没有汉字那样规范,但是写出来我们也能认出来,我们不能说他的是别字、错字。因为它完全没有脱离汉字的形体。大多有一个轮廓在里面,如本文后附的是赵孟頫的一篇行书与草书的字形对比,其中有些字我们借行书认出来,如果没有行书作说明,我们并不一定能认出。不过不是所有的草书所有的人都能认出来,这就需要书画艺术的功底和素养,否则不同书法家写出的草书一般是不能辨认的。 汉字为什么成为草书而不按照它原来的规范去写呢?这就是事物发展的结果,隶书由复杂的形体变成简单的形体又让人容易识别,这是汉字书写方面的改进,由汉字写成的书法已经真正成为一种视角艺术,但是他真正是源于汉字又高于汉字的。 从汉字到书法这是文字书写发展的必然结果,怎么写简便省力,省时艺术品味高,这是所有文字书写者不断追求的捷径,就像隶书取代篆书一样,要想长时间抑制它是不可能的。草书是汉字发展的最高境界,如果多少年后它的书写再向前发展超越了现代无法识别的艺术的那个时代不会到来,因为它不能脱离汉字单独凌驾于高空。所以,书法艺术完全脱离汉字那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河北:商务印书馆,2010. [2]刘树臣.艺术概论[M].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雒三桂.中国书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编辑 冯永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