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
范文 | 刘金星 摘 ?要: 以培养学生感受力和表达力为重要目标的大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适合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程。通过分析网络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不足的体现,结合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及训练方法,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混合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两个角度,探讨了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00后大学生; 批判性思维; 大学语文;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H193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3-0067-05 当代大学生以成长于网络信息化时代的95后、00后为主,他们身上有着不同于往届的鲜明时代特征,尤其是批判性思维上不足的表现,很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在当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背景下,批判性思维是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内核。而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知识可能遗忘,思维却能受益终身。为了使这一代青年更好地发展成长,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随之探索相应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伴随其童年、少年的成长。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兴趣倾向、获取信息的来源,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偏好影像化、娱乐化的信息媒介形式 网络的急速发展和手机的更新换代催生了短视频的流行,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据统计,“抖音”85%的用户在24岁以下,主力用户为95后、00后。他们热衷于轻松而有新鲜感的短视频,却没有耐心看有内涵需要思考的长电影。在网络社交中发表观点时,也喜用表情包代替语言文字,以致课堂发言经常无话可说,心中有所想却表达不出来。相比于严肃庄重的新闻事件,他们比较关注娱乐信息。阅读对象主要为手机微博、公众号的碎片化信息,而不爱读书。正如美国媒体人尼尔·波兹曼所著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随着社会发展,一切信息都倾向于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我们要担心的不是《1984》里的窒息恐怖,而是《美丽新世界》里科技主宰一切的“幸福天堂”:到那时我们的文化会变成充满感官刺激、欲望满足及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二)信息获取能力不足 第一,缺乏常识。由于了解外部世界习惯于从网上直接搜索及被动获取推送信息,逐渐习惯了碎片化阅读而不常阅读书本,不考证信息来源,极易导致被网络不实信息及哗众取宠的结论所误导,久而久之缺乏基本常识。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上流传着一首号称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藏头诗《黄鹤楼之千年预言》“武皇开边意未已,汉皇重色思倾国……”,每一诗句首字连成一线即为“武汉肺炎全国支援 众志成城有惊无险”,看似激动人心,然而只要读上两句就能发现全诗不合韵律且毫无逻辑,实则是来自几首不同诗人的诗句杂糅拼凑。然而就是这首伪作,不少大学生竟信以为真。 第二,信息多元化导致价值混乱。应对多元化的信息,如果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和常识累积,容易堕入狭隘极端之中,导致思维出现偏差,不利于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甚至误入歧途。由于网络上充斥着西方国家的文化软侵略,使不少学生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却缺乏了解。比如英雄只识美国漫画“复仇者联盟”,对应该铭记的国家历史人物却非常陌生。众多事实表明,青年不了解不信仰自己国家的文化,会导致爱国根基不牢,极易被网络负面舆情毒害精神和思想,甚至对国家污名化。这一切来源于无知,并错将无知当个性;将微博的热搜当作社会的全貌;将高流量的报道当作绝对的真相;将公众号的感发当作真理;将所谓的潮流作为自己跟风的方向;以碎片信息的获得替代系统的思考。 第三,不善于表达。诸多学生遇到需要思考的问题,习惯于先上网搜索别人的观点,缺乏主动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在思维上产生惰性,也使思辨能力迟钝。评价他人带有偏激、盲从、主观色彩强烈的倾向,缺少一分为二的思辨能力。以致学生的评述和写作上往往出现逻辑不清、思维混乱、认识问题片面狭隘、观点肤浅等问题。 二、批判性思维与大学语文 早在中国古代治学理论中就有诸多重视批判性思维的类似评述,例如提倡“学—问—思—辨—行”的学习方法,主张治学有五个环节:广博的学习,认真的提问,慎重的思考,明确的分辨,最终脚踏实地的践行。再例如多次强调其中“审思明辨”的重要性。《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南宋朱熹在与其弟子的问答语录《朱子语类》中,写道:“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2],提出审思明辨的目的是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明代学者吕坤《呻吟语》中写道:“学必相讲而后明,讲必相直而后尽。孔门师友不厌穷问极言,不相然诺承顺,所谓审问明辨也”。[3]意思是学问必须相互讲论然后才能明白,讲论必须相互质疑辩论然后才能弄清是非,像孔子与学生之间那样经常讨论问题,穷根究底,不轻易同意和顺从对方观点。 而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维”,即“对任何信念或假定存在的知识,均以积极的、执着的和谨慎的态度思考其所依据的根据是否成立;若根据成立,则考虑它可能进一步引发的结论……”[4]批判性思维强调质疑和反思,利于培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真理的学术精神和创新精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批判性思维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9日于巴黎“世界高等教育會议”上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阐述高等教育的使命与功能,第一个标题“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就提出“通过强调道德和伦理,培养批评性和独立态度,探讨战略选择和人性主义的新发展,以帮助保护和提高社会价值观”。 关于批判性思维如何与课程教学结合,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举办了第四届批判性思维教育研讨会,会上董毓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维教育应聚焦三大训练领域:阅读、研究性学习和写作。由此可得出大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适合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课程。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语文素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学语文是一门融合了人文素质教育取向的,重视学生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等母语应用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基础性课程。训练学生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想,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技能中体现为批判的阅读和理性清晰的表达,用独立的思考去评述他人的文章及观点;以开放的心态,包容不同的视角,祛除无知狭隘和偏见,清除非理性的思想根源。具体来说,批判性思维从整体上看是一种帮助学生建构思维系统的思维策略,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建构阅读和写作所需的清晰、流畅、有逻辑的思维框架,以形成网络状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能帮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构建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支持构建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有了这种知识结构学生就会对课堂和生活中接触到的资讯进行自主反思和质疑,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能主动地获取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此外,语文教学还能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养成浩然正气与博大胸襟、明辨是非、理性不跟风的修养,同时学会对社会对他人多一分理解与包容,塑造君子风范的人格和富有涵养的情怀。况且语文课堂还有培养批判性思维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阅读和写作没有固定范式和答案,其感性的内容特质为思维活动创造了开放而生动的环境空间。 三、在大学语文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五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中谈到,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强烈上进心的公民,使其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这些目标,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以使学生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集体工作的技能。依此指导思想,结合大学语文教学情景,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从以下方面探索: (一)组织教学内容 1. 加强学生文化常识的积累。思维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体系和框架,但如果缺乏基本的知识,思维将无法有效运转。知识是思维的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前文所述,很多同学头脑空空没有个人见解,容易轻信他人观点,是由于缺乏常识。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文化常识的积累。一方面,能使学生更易读懂文言文、诗歌及较有深度的文章;在网络信息中也能快速辨识出常识不通的虚假信息;有了广博的知识面,写作也才能下笔有神。另一方面,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系统的了解,能奠定爱国精神的根基。所以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增加学生文化常识的库存。例如每日发布一个文化常识小锦囊;开展趣味性的知识竞赛活动等。 2. 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网络上的碎片化、影像化信息始终不能取代书本的阅读。首先,阅读一本书更具有主动性,由读者自主获取信息,而非被动接收信息。从微博和公众号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来自他人的推文,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观点断章取义缺乏严谨慎思。如果读者缺乏判断力,很容易误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的阅读越多反而越无益。所以看他人的摘录、评价,不如直接阅读第一手资料的书籍,学生会发现自己也有不同于他人的看法。此外,阅读需要更专注的思考以及想象力、创造性的参与,思维可以得到系统的训练。就学生而言,把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变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是一种能受益终身的不断完善自我的生活方式。 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书籍中拓展眼界,在汉字中唤醒对母语的感情。学会在欣赏文化精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感受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其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书籍作出选择,将有限的时间用来阅读更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以使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通过阅读体验到深厚的人生哲理,滋生高贵的品格和精神信仰。同时,伴随着阅读的进行,读书笔记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理清人物关系,分析人物性格,复述章节内容,摘抄经典语段,最后写下自己的心得。以此引导学生认真而有效的读完一本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成阅读小组,使同看一本书的同学互相交换感想,以及开展荐书活动等。 写作能力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评价写作能力,最重要的不是文笔,而是语言通顺表达清晰,又富有思想内涵。当代大学生在写作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无话可写;没有真情实感;逻辑不通。以致于文章表达不清晰,肤浅没有内涵。写不出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头脑空空,没有观点,当然无话可写。没有真情实感的原因在于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缺少逻辑这点,叶黎明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书中有论述:学生之所以写的议论文普遍缺乏逻辑力量并且倾向于散文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只讲具体层面的论证技巧,而忽视了更高层面的逻辑思维方式——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大学语文课上的写作训练不适宜采用中学应试作文的形式,应以激发写作兴趣为主,从身边发生的事情、熟悉的热门话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个性化的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出来。比如讲传统文化思想时不应只停留在文言文本上,学生会感觉枯燥提不起兴趣,课后考核时往往发现学生一知半解,即使背下了古文也没理解真正内涵。所以教师应该将之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提高其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例如:讲《论语》“乡愿,德之贼也”,让大家联系网络上的键盘侠、网络暴力来分析社会现象;讲“孝悌”,引导大家反思自己对长辈的态度,在孔子思想的启发下制定近期的行孝计划;讲《道德经》“道法自然”,联系塑料垃圾、南极冰川融化等环境问题,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还可开展影評、书评等竞赛活动。总之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拒绝假大空的表述,才能有效地培养批判性思维。有了真情实感和独立思考后,还要用逻辑理清思路。逻辑是论证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要训练学生提出观点,继而证明观点的能力,学会将思想条理鲜明、有理有据地组织并表达出来。 3. 与专业融合跨学科地开展语文教学。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各行各业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使其恰当地融合到其他专业学科中,会使大学语文更贴近生活,更开放而有活力,富有时代气息,并能检验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实践运用能力,使学生习得知识迁移能力,获得跨学科知识,锻炼多角度思考能力。例如开展应用文写作、科技论文写作的项目式教学,根据不同专业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发现及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训练对专业知识的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将写作技能和思维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专业中。此外,大学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也有很大的助益。 (二)有效开展混合式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知识与能力的习得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完成的。以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方式来开展语文教学,开展多向度的灵活学习,能使学习者成为学习内容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而教师扮演导师和协作者,以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 线上资源有机整合 在线资源具有的多样性、丰富性、可更新性的特征,迎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新颖、出奇,注重个性化判断和偏好的特点。教师需要将线上的语文学习资源有机地整合到混合式教学活动中,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依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提供自主选择的学习余地。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整合资源丰富的课程内容,提供课本以外深度学习的拓展资料,如书目、纪录片、专题网课;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精心挑选流行有趣味而又不乏内涵的影片、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等,让他们不至于沉溺在庸俗娱乐文化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并从中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展开资料搜集、论证假设、推理求证,最终自主解决问题。这些资源不仅为学生打造一个自学空间,而且也能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 2. 线下课堂对话开放 线下课堂要营造能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讨论的氛围。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演开展项目式教学。学生可依据自选的主题展示线上学习成果,并在同学之间展开分享、辩论、相互评价。也可分小组做“切块拼接式”学习,事先将一个核心主题进行切块,分配给不同小组,由小组成员协作交流,共同备课。使大家在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在开放式轻松的氛围中,没有思想顾虑地踊跃表达各自的观点。在整个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间的对话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途径。教师应在一旁观察并记录学生的汇报情况,做最后的总结:分析学生各自的优势和进步的方向,并帮大家将零散的知识串成系统的框架结构。而学生与教师之间也要有开放的互相质疑空间,有时学生的观点的确比教师更新颖更有价值,要给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如此也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了解学生的想法,针对性地给与指导和纠正。为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其表达不应做对与错的评价,而是引导他从另一个角度思考。 对于发言较少或表达困难的同学,要适当激励和引导,并在下次活动中为其创造更多机会。例如,对于回答问题只答是否却谈不出深入想法的学生,教师要讲究提问的技巧,一步步深入引导。可以先问直观复述性的问题,例如“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一句说得最好,最能打动你?”继而提问“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经历呢?”“你能理解人物当时的心情吗?”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诱导思考。 3. 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量规 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混合式学习中也非常重要。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自我进步的方向,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也可依此更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案。为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的数据,追踪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设计具体清晰可操作性的评价维度。考核以项目式学习为主,将各自的学习成果进行课堂展示与交流,根据过程中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自评、互评以及师评。设定除“期末考试成绩”以外,其他更能体现“学生参与度的评价”的条目,以更科学地展现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从而实现“以评促学”。 四、结语 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纷繁的资讯汹涌而至,学校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批判性思维在教学目标中不可或缺。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助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作出判断和评估事实的能力,启发其面临新事物虚心学习及自我成长的意愿,还需要教学工作者继续努力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汉]戴圣. 礼记[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149. [2] [宋]黎靖德. 朱子语类(语类十八)[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明]吕坤. 呻吟语[M]. 长沙:岳麓书社,2016:124. [4] [美]约翰·杜威. 我们如何思维[M]. 伍中友,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2. [5] 李正栓,李迎新. 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49. [6] 刘儒德. 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56-61. [7] 罗清旭.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81-85. [8] 陈萍.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及培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J].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4):74-78. [9] [美]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10] [美]加里·R·卡比.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M]. 韩广忠,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1] 叶黎明. 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fl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era of network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ining direc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College Chinese is a very suitable course for training critical thinking. Then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probes into the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of cultivat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College Chinese. Keywords: Post-00s colleg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College Chinese; Blended Learning (責任编辑:程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