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冷漠的研究 |
范文 | 郁进雪 [摘? ? ? ? ? ?要]? 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紧密相关,审视当前高校中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可发现不少问题,而冷漠是最普遍也是最无情的杀手。从扎根理论的方法论视角出发,对该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分析比较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冷漠的表现、冷漠的结果、冷漠的原因以及提供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以访谈的形式展开,进行四个阶段的分析与编码,最终建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的范例理论模型,揭示其基本原理。 [关? ? 键? ?词]? 扎根理论;研究生;导师;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45?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218-02 一、问题提出 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成果,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教育界永恒的话题。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和数量逐渐增加,研究生的教育问题也遇到了诸多挑战,而其中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问题曾一度受到关注。在前人对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问题研究中,从研究方法来看,大部分都是经验归纳、思辨研究以及理论分析,很少使用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本研究则利用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来进行研究;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已有的研究文献都是从导师和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导师和学生的关系问题研究,很少从研究生的角度、视角来分析问题,所以本研究从教育学角度出发,通过对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来研究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的本质,让研究生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成为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来说,前人已有的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师生关系的描述,或者说是一般的经验总结,缺乏某种具体阐释的理论框架,而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将形成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的理论模型与原理图,系统、丰富且具体地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是美国学者格拉斯和施特劳斯在1967年提出的,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产生理论,即理论建立在对日常真实生活的仔細观察以及被观察者自身对事件的理解。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强调注重在原始资料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归纳和分析,主张自上而下地分析资料的方式,将资料不断浓缩,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现象的核心概念,之后再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理论的建构。扎根理论在资料搜集方面,强调在资料中产生理论,研究者必须亲自去现场进行观察、调查、情景分析与深度访谈来获取研究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在数据分析方面包括三个基本程序: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开放性编码对原始数据资料内容进行现象摘要,并规范化形成初始概念,并且对重复性的内容进行分类与合并,之后根据初始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类组合,形成一定的范畴;而主轴编码的任务就是鉴别初始概念和范畴之间的关系,确定主要类属和次要类属;选择性编码则是选择核心类属的过程,通过分析诸多概念类属及其内在联系,确定其中具有较强关联能力和关键性作用的核心类属概念,就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拎起来是一个串儿。最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不可缺少的一步就是理论的饱和度检验,对样本大小没有特殊要求,理论一旦达到饱和就停止抽样。 本研究主要考查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这一问题,将通过理论抽样,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在中国情境下的本土研究,遵循扎根理论的原则与思路,不断比较、分析、思考、转化经验资料,对研究过程和结构进行反复多次检验,同时重视研究者立场和视角的客观性,完全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炼概念和建构理论。 (二)研究步骤 本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理论编码 阶段一 进行数据搜集时采用小组访谈和个别访谈,创建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的表现、结果、原因和解决对策四个初始类属的代码,即对资料进行分解、测验、比较、概念化与类属化的过程。 阶段二 主轴编码,在开放编码后,通过建立类属之间的联系,以一种新方式放回在一起。在此阶段,被访者回答与阶段一相同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访问。研究者要对阶段一的每一个类属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归类,寻求与各类属相对应的相关联系,比如说分析师生关系冷漠的原因时,将小的具体的编码类属进行深度分析规划到亚类属:研究生、导师、制度三个方面,把“导师的学术素养”“导师的人格魅力”“导师对自己的学业指导方式”等归入导师,而将“研究生的学习态度”“研究生与导师主动交流的次数”“研究生跟随导师做课题”等归为研究生,将“学校对导师指导缺乏监督,更难以干预”“导师业绩制”“导师考核制度”等归为外部环境制度因素。 阶段三 选择编码,即选择核心类属的过程,将其他类属系统地关联起来,验证其间的关系,并完善哪些需要进一步精炼和发展的类属。这一阶段就是选择关系冷漠的核心类属的过程,通过类属之间的彼此关联,进而建构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的初步范例模式,建立整合出一条完整的故事线,本阶段继续阶段二的半结构化访谈,挑选关系冷漠的突出代表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访谈,目的是检验前两个阶段中的各个代码与类属,理清每个类属之间的关系、内部的关系以及各个类属与其亚类属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与探讨四个类属之间如何关联起来,最终建立一条故事线,能有效地展示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这一现象的描述性故事。 阶段四 理论编码,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比较、检验进行概念化与范畴化的过程,理论化的核心是归纳和演绎,即文字化、概念化、命题化、图表化、理论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与流程。首先要对之前阶段参加的成员进行核对,询问这些类属分类是否合理、是否齐全,有没有重复多余的抑或者遗漏不全的,第二步就是询问他们对阶段三形成的范例模式的评价,看他们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给他们查看制作出来的图表,看是不是记录的就是他们的行为,是否真实可靠。 三、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的范例模式 根据前面三个阶段资料的搜集并进行分析,得到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的范例模式并在阶段四得到反复验证与证实。 1.关系冷漠的表现,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就是权威型从属关系,导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课堂教学就像完成任务与工作一样,导师主导课堂进行传统的传授知识,而研究生则和本科生般进行知识的回顾与接受,一切都以导师为主导,导师布置什么书要看、什么文章要阅读,研究生没有主动自学的意识,且导师没有做跟踪,研究生的积极性就不高,呈现出左耳进右耳出的状态。 2.关系冷漠的结果。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与结果,直接的一般影响首先表现为双方关系冷漠,缺乏责任感与爱心,除了教学没有情感上的联系,就不可能做到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主导,导师也不会有意识地主动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其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不利于研究生自身科研学业的成长,古语有云:“亲其师则信其道。”研究生如果对导师没有学术上的崇拜、人格上的爱戴与尊重,怎么在研究生这三年里学习做科研、搞学问。研究生也没有机会跟随导师外出参加全国性的比较知名的本专业的学术会议,无法快速了解最前沿的本专业的学术动态,知晓热门学科前沿研究方向,这样就更谈不上导师指导研究生根据前沿热点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进行研究与调查,开展科研学术工作,走上学术道路。 3.关系冷漠的原因。(1)导师的因素,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与经费会对研究生有直接的影响;导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一般,专业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还处在原始状态;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处世方式与人格魅力也是影响关系的重要因素。(2)研究生的因素,研究生自己对搞科研做学术的态度會直接影响和导师的关系,研究生的知识素养、学习求知欲与科研潜力如果不能让导师满意,导师则不会产生爱生之情去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关系就冷漠;研究生主动找导师的次数与频率是其中的影响因素;研究生平时的为人处世如果一直喜欢独来独往,也不怎么和同学、导师交流,性格特征也影响与导师的关系。 4.应对关系冷漠的策略。研究生要充分认识到与导师关系冷漠的事实与带来的消极影响,要积极主动地采取策略改变这种状况,要学会主动联系导师,在导师有空的时候请教自己学习上、生活上的困惑,要把自己写的论文给导师检查,让其进行指导,提出意见,而导师要有意识地通过“阐释—理解—建构”来指导教学,增进彼此的好感,拉近关系。 (二)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的原理 根据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的范例模式,得出本研究关系冷漠原理。研究生自身与关系冷漠存在两个紧密联系的内部系统:情境变化感知、自我认知调整。研究生要想改变与导师之间冷漠的关系,首先做好第一步:情境变化感知。研究生要对自己和导师关系不怎么良好、关系比较冷漠这一情境进行深入的感知与思考,要通过反思日常学校研究生生活来判断自己与导师的关系属于冷漠表现的哪一种,是权威型从属关系还是松散型“没有”关系,抑或者是功利性雇佣关系;接着要明确地认识到和导师关系冷漠会带来哪些消极影响,要抱着对自己研究生三年学习成长负责的态度认真审视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冷漠关系,不仅对导师,对研究生自己、对社会和国家都产生着影响。紧接着最重要的就是付诸行动,对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这一现象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主要有三种: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行动策略。 四、讨论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度访谈,探讨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的表现、结果、原因及对应的解决策略,建立了范例模型以及原理图供后续研究进行借鉴,生成了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的扎根理论。从研究结果来看,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冷漠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且表现出多种多样情况,并是一座隐藏的冰山,会产生消极的结果,因此提出解决策略并实施才是重中之重。在解决策略中,本研究采用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行动策略三个视角进行划分,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不一样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2]楼成礼,孟现志.研究生导师非权力性影响力当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3]许迈进,郑英蓓.三重反思:重构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7(8). 编辑 马燕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