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惑剖析
范文

    于斌

    [摘? ? ? ? ? ?要]? 随着高职院校持续扩招,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而就业率却持续走低,再加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更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社会、高校、家庭因素,但是大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欠缺及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之外,不合理的就业观也是其中难就业的重要因素。

    [关? ? 键? ?词]? 高职院校;就业;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52-02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惑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层面

    自扩招以来,大学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自2003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到2012年将近10年中,毕业生达到了69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50多万毕业生,而就业率却仅为70%。由于我国大学生扩招等原因,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岗位数量的增长速度。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化解就业难现状,为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推动双创升级,逐步完善相应法规等,但是目前人才分配市场上,研究生挤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挤占中专生、高职生职位,但是到工作岗位上,又会因为专业不对口、综合能力较差、待遇与期望值有偏差等原因,而经过经验积累之后,岗位又有了新的变化,更加剧了他们对就业岗位的选择困惑。

    (二)用人单位层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主体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而用人单位存在着“选材难、选材高”等问题。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一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力素质和专业水平缺乏客观合理的认识;有的单位为了节约员工培养成本,只看中员工的工作经验,这对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困难。目前不少高校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缺少就业规划指导和实践经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持续增大,用人单位为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会对应聘者采取更为高标准的要求,比如是否具有工作经验,是否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能否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三)学校层面

    虽然现在市场人才过剩,但是高职院校的整体建设资源并没有跟上学校扩招的步伐,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的专业与市场供求之间出现错位,这也是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最突出的原因[1]。高职院校所设专业与社会岗位的需求相脱节,没有随着社会的需要增设相关的新专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热门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造成了专业低水平常规化。虽然有些高职院校也开始注重毕业生的就业技能训练,开展了毕业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但是对他们求职能力的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方面还是欠缺的。

    (四)家庭层面

    基于现在教育成本的持续增高,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所花费的教育资金在十万左右,而空乘比较热门的专业更加注重颜值和自身条件的塑造,教育资金的投入会更高,这对普通家庭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每个毕业生都想在找工作的时候能把教育成本回收回来,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希望找到一个稳定而又收入高的岗位。对于贫困生家庭而言,这种愿望会更加迫切,家庭对自己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毕业后回报父母是他们所希望的。这种压力会让他们产生一味提高就业期望值,最终结果就会导致他们就业屡屡失利,从而失去就业信心。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惑的主观原因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目前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他们的就业理念是不仅找工作,还要找工作所在的地方,更要考虑今后这个工作发展的空间……从而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就业理念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期望值过高,目空一切;另一个是期望值过低,妄自菲薄,这都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求职失败后,又会出现否定自我,悲观、焦虑等情绪,对自身的綜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产生怀疑,影响求职者下次的就业质量。

    (二)就业规划意识欠缺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学习上欠缺方法及系统性,而且高职院校的学制比本科生要短,一般为2~3年,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加之学生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学完所有学科,对他们是比较困难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就业规划比较漠然,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没有从一开始规划好自己的就业方向,进而付诸努力,往往到了毕业,后悔自己在大学期间虚度时光,欠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考过相关专业的竞赛证书,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竞争力薄弱,从而紧迫感随之而来,他们就会产生“慢就业”的思想:工作和自己愿望有差距,不想干;符合愿望的,又够不着。于是,什么工作都懒得看了,学校组织的宣讲会理也不理,更别说自己主动去找工作,宁愿待在宿舍打游戏,也不愿“降格以求”。表面上追求完美,其实并不明智,对长远发展不利,对自己也是极其不负责任。

    (三)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及抗挫能力

    目前高职毕业生以“90”后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所生活的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父母对于他们比较溺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只懂得享受不懂得奋斗。在就业过程中,只要工作稍微辛苦或者工资和期望有差别,就会另换新的岗位;在求职过程中遭受挫折或者失败,就会产生自卑、焦虑、自暴自弃的心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三、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困惑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社会、高校和每个学生。它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个整体工程和系统工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无论政府、高校,还是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个人都要扮演相应角色和承担相应的责任[2]。

    (一)政府应开辟就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

    就业问题关乎民生之本,高职院校占据了高校招生人数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涉及千家万户,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政府应该创造优良的就业环境,完善法律法规,维护就业者的切身利益,為大学生尽量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加大政府对教育资金的投入,提升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应聘竞争力。政府还应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情况作出必要的政策倾斜,做到人尽其才,符合当地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快就业政策的合理化改革,落实好毕业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政策,虽然现在国家大力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及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及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但是目前还是存在一些瓶颈,如毕业生缺乏经营经验、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中去、缺乏启动资金等,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3],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社会应举办一些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

    (二)学校应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技能训练

    就业是学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能力相对来说比较欠缺,那么相关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现在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停留在发布招聘信息、就业政策解读等上面,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调,如此一来很难将就业指导工作有效顺利的开展。首先,可以将校内的就业指导和职场现实结合起来,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其次,可以采用理论讲授—应聘观摩—面试模拟—应聘实战的训练方法加以实现[4],这样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前做好应聘准备,了解应聘流程,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正确的择业观。我院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虽然能够提前为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但是后期的就业指导跟踪还是比较欠缺。因此,在就业指导方面应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从大一开始进行就业指导课程设立,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他们准确地进行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执行计划[5],进而明确学习目标,为就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教育部宣布从2005年起把招生指标适度与就业挂钩,就业要作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核心指标[6]。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学院办学特点,迎合社会就业岗位需求,具有发展性和长远性规划,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努力提高课程的质量,把就业、创业理念融入教学环节里,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比如坚持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围绕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合作开发培养方案,创建教育环节[7],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社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大学生本身应加强抗挫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人才的质量标准需求持续增高,大部分岗位都标出只要本科以上学历,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客观合理的认识,因此他们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学校应该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危机预防机制,但是学生本人更应该正确认识自我,不要好高骛远。据调查,80.2%的北京籍毕业生和62.6%的非北京籍毕业生选择在北京地区工作,约50%的毕业生的愿望是到国家机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还有21.3%的毕业生选择到国有企业工作[8]。这种高期望值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全不成正比,因此在大学开学初就应该为自己树立好就业方向,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合理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在工作岗位能够干得长久除了知识和智能的竞争还有意志的较量和毅力的比拼,求职的时候考虑自身职业能力,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在求职方面存在的缺陷,要对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失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提高抗挫能力,完善心理素质,从而积极应对就业;工作岗位的选择上,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要只看中工资高低、单位地点、奖金等物质问题,还应考虑单位的发展平台及发展机会,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关系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社会、高校、学生个人,需要三者共同努力,形成三者一体的网络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就业机制。

    参考文献:

    [1][6][8]吕广南.当代大学生就业困惑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5):65-66.

    [2][3]广西师范学院.困惑与选择:“大学生就业问题”[J].学术争鸣,2009(11):49,52.

    [4][7]张静.谈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困惑与解决方式[J].职业教育,2013(4):241.

    [5]宋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探析[J].科技信息,2011(13):203.

    编辑 曾彦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