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加强技工院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
范文 | 樊天霞 王荣全 [摘? ? ? ? ? ?要]? 技工院校是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技工院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直接关系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通过对技工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现状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以加强技工院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关? ? 键? ?词]? 技工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82-02 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肩负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技能人才的神圣使命。意识形态教育是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关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决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技师学院学生特点,采取有效手段,弘扬主旋律,切实加强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 一、当前技工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技工院校对意识形态工作普遍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1)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不清晰,没有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在整个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重专业建设轻德育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比,无论是在日常教学总体规划上中,还是在教学以外的工作中,均体现出更重视专业技能教育,而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仅在思政课的教学上。思政课多是考察课,教师学生均没压力,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授课效果无从知晓。(3)思政课教师数量和质量欠缺。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师数量少,专业思政课教师数量更是不足,思政课名师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思政课教学由语文教师或其他专业教师承担,真正的思政专业教师不多,有些学校思政教师似乎没有专业要求,其他专业教师基本上都可以“客串”思政课,思政教师成了公共教师,没有专业性,没有选择性,造成随意性大,授课质量不高。 (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体系没有建成 目前技工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多没有形成体系,只是零敲碎打,比较单一;对意识形态工作没有系统的规划,一些日常工作只停留在事情的本身,没有上升至思想领域,没有总结提升的过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法欠缺 意识形态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呆板,不灵活、生动。教师亲和力不强,专业性不够,思政课堂活力不够,思政课效果欠缺。日常教育活动虽然较多,但教师对活动的理解高度不够,不能与意识形态工作紧密结合,致使学生仅是为了做而做,没有理解为什么做,以及其重要意义,最终是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教育教学两张皮 技工院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多是分开,从工作内容上分开,实际工作中也是各司其职,泾渭分明,甚至出现专业课教师只管上课,不管育人,没有育人的意识;多数班主任只是跟着考核的指挥棒机械地管理学生,而不是教育学生,教书育人无法统一。 (五)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领域较为复杂 技工院校每年招收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都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和对学生的影响更是复杂多样,致使学生思想多样。 二、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针对目前技工院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技工院校的特点,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 (一)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 1.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技工院校学生基本处于青少年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与栽培”。因此,学校党委作为学校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和教學引导者,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责任、有义务把握好学生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扎实做好引导工作,为国家培养能用、有用、可用之才。 2.切实加强学校宣传工作 “意识形态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传播能力建设。”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接收信息量大,信息渠道广,积极的、消极的信息都触手可及,这就要求学校要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学校的电子屏、橱窗、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用爱国主义、主流思想、校园文化等对学生进行宣传,让正确的思想在学生大脑中生根、发芽,并占据主导地位,以增强学生对不良价值观的防疫能力。 3.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年学生带着不同的思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学校要用多种方式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如利用调查问卷方式调查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了解情况,对时事的关注度、对学校的认识情况以及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等。在对学生思想状况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给以正确引导。 (二)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1.打造品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思政课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上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教师品质优良,才成形成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方面要保证教师数量充足。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数量要达到一定比例,不能用其他专业教师凑数、充数。另一方面要确保教师质量要过硬。要严把思政课教师质量关,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为标准,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载体,要彻底摆脱以往刻板的教学模式,用多种方式让思政课“活”起来,才具有亲和力,才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思政课要因材施教。技工院校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学习,更不喜欢简单说教。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采用深入浅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易学、易懂,才会使学生產生共鸣,教学效果才会明显。 思政课要因地制宜。思政教师要因地制宜,善于讲本省、本地区、周围身边的有教育意义优秀故事、英雄事迹;请一些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行业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来给学生做讲座,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自豪感,增强自信,提高兴趣。 思政课要因势而动,与时代紧密结合,才能与时俱进。要用“互联网+”的模式,把思政课上“活”。如在线课堂、智慧课堂、情景剧体验、VR技术引入课堂等多种形式,把时事政治、历史剧、优秀电影等渗入整个思政课,把思政课形式与互联网紧密结合,一方面可增加思政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喜欢思政课。 3.科学完备的教学大纲 技工院校思政课程应有完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根据技工院校学生在学校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从成型—成长—成人—成才—成就五个步骤,对应不同的思政课教材,针对他们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授课内容,并配备完备的教学大纲,才能成为有效体系,而不是处于零散、无序状态。 (三)不断丰富意识形态教育载体 除思政课堂外,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内心感受,达到育人目标。 1.寓教于党团建设 通过组织一些有仪式感的活动,增强爱国爱校爱家情怀。如通过学校的党团建设、第二课堂、晨读、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唱红歌比赛、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校园文化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真正了解我们国家的制度、理论、道路、文化,了解我们自己的校园文化,以寻找自我,提高自信心。 2.寓教于公益活动 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无偿献血、帮扶服务、3Q7S等有益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一种情怀,一种对家庭对社会责任精神,一种奉献精神,为人处事虚怀若谷、谦和大度的生活态度。 3.寓教于日常行为 从学生的日常行为抓起,培养学生勤劳、踏实的学习、做事习惯。技工院校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矫正,需要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学习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不断积累、完善。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着导向、激励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评价体系原则 首先应遵循科学、适用的原则。针对技工院校学生自身的差异和特点,科学、适用最为受用,评价结果才会客观公正。其次是与时俱进的原则。评价体系应是动态的,根据教育工作所要求的内容适时进行调整,评价才会更加贴近事物本身;也只有与时俱进,才会更科学、合理。再次是遵循反馈原则。评价结束一定要反馈,整个评价体系才形成闭环,整个工作才算完整。只有得到反馈意见,才知道不足之处,也才能不断进行改进。因此,反馈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 2.评价体系内涵 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劳,如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表现、学习能力和成绩、实习期间职业道德表现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评价内容应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如日常行为规范中很多可以定量,而心理健康等则需要定性。 3.评价体系维度 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评价是多角度的,班主任对整个班级的学生最为了解,因此班主任的评价应占整个评价的60%左右;除了班主任,其他人员如任课老师、班干部、普通同学等,应占40%左右的比重。多角度、多渠道对学生教育结果进行评价,才能相对客观,也才能评价出最真实的一面。 技工院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技工院校教育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有责任有义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思想过硬、技能精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经济发展输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远达.关于中职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 [2]郑永廷,任志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7). [3]张永梅.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4]陈亮.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中职学生意识形态形成探析[J].创新教育,2019(18). [5]赵兴伟.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12(4). [6]谢辉.关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5(5). [7]刘音,吴玲.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 [8]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编辑 张 慧 作者简介:樊天霞(1973—),女,安徽滁州人,硕士,法学学位,浙江公路技师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王荣全(1987—),男,江西抚州人,硕士,历史学学位,浙江公路技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专门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