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范文

    张敏 李鸿浩

    [摘 ? ? ? ? ? 要] ?通过对中德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及评价机制几个方面的对比研究,找出中德职业教育的差距,學习推广德国职业院校“核心素养”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中国职业院校“核心素养”教育和研究提供启示。

    [关 ? ?键 ? 词] ?核心素养;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014-02

    目前,中国学者大都是从基础教育探讨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但“核心素养”并不是基础教育的专有名词,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需要高度关注“核心素养”教育,以适应未来经济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在职教活动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呢?中德国职业教育对比研究将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内涵

    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对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进行研究, 我国对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研究才刚起步。

    (一)中国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国对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研究才刚起步,职业教育核心素养涵盖了职业核心素质、专业核心素质、技术核心素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核心素质是学生对工作、职业的胜任能力,是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具备的准备未来生活的能力。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创新学生培养的内容和方法,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德国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其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0世纪70年,德国就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做了系统论述,随后又将“核心素养”概括为个体发展过程中十个方面的关键能力。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体现在教学任务的设置中,贯穿整个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二、中、德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德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双元制”。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晚,最近高职院校也都在探索诸如“专业共建”“实验实训共建”“订单式培养”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一)德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德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双元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专业理论知识由职业院校培训;(2)实践性操作、设备及使用技术、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由企业来培训;(3)企业依据培训合同承担全部培训费用,并为学生支付一定的薪酬;(4)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实施培训任务。

    (二)中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有“专业共建”“实验实训共建”“订单式培养”“二级学院共建”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是“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是:(1)职业院校按照校企合作协议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2)企业基本不参与人才培养,而仅仅是合作伙伴关系;(3)企业根据订单落实学生的就业问题;(4)企业承担学生的全部培养费用。

    三、中、德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对比

    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一定程度上由师资队伍状况决定。

    (一)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状况

    教师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选拔教师时,有非常严格的选拔程序和标准。

    1.教师资格证。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才能进入职业学校任教。

    2.对于中职学校教师:(1)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2)要在社会上实际工作5年以上。

    3.对高职教师:(1)要具有博士学位;(2)要在社会上工作5年以上;(3)要有3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

    4.“双师型”。职业院校的“职业特性”要求专任教师要具有“双师型”教师的特性。

    (二)中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现状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对学校编制实行严格管理,人员录用实行“退一补一”的政策,此后近20年的时间,各类学校新入职人员很少,尤其是职业教育更甚,形成职业学校师资短缺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现状堪忧,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1.老教师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实操能力不足、信息化教学能力差等现象。

    2.新录用教师选拔标准不严格,学历层次要求低,个别高职院校学历要求本科(专升本、在职教育本科不限)。

    3.由于师资短缺,教师录用后来不及培训就直接上岗。

    4.部分职业院校没有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的计划,即使安排,也流于形式。

    5.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因为学历偏低被拒之门外。

    四、中、德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对比

    下面我们从评价机制上对中德职业教育做一下对比。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

    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一套相当成熟的评价体系,每个职业教育都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和要求,并以此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的办法,组织培训的职业学校并不是考核评价的主体,而是委托与培训无关的第三方进行评价,以保证职业教育评价的公正性。德国的职业教育评价考试可分为中期评价和学习期满评价两次,成绩占比是4∶6,试题分为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实操部分占试题的比重更大一些,考试内容不固定,每年都有变化,使考核更接近于生产实际,培养更趋于实用性的人才。评价合格以后,会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

    (二)中国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

    中国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关系不紧密,考核评价基本上还是由職业院校独立进行,培养、考核是同一主体,没有教考分离,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职业学校之间评价标准也不统一。实行“校企共建”“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协议,虽然规定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负责人才的培养和考核评价,但是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重培养,企业重使用,在考核评价方面,校企双方欠缺沟通和交流,流于形式。学习德国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是对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五、德国职业教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

    通过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德职教对比研究,我们要认清不足,找准差距,借鉴德国经验,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一)加快法律支撑体系建设

    要大力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必须有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重视,空喊口号当然不行,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国家全面发展的影响,要加快制定政策法规,从制度层面为我国职业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出台细则,划清职教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明确执法主体以及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与定位。

    (二)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要想真正把中国职业教育做好,促进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和学校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实现实质性融合,而不是仅停留在形式上。学校和企业在合作时要进行顶层设计,就像现在的医院和其附属医院这种关系,因为它的法定主体是相同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最成功的。

    (三)建设一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国的高职院校基本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组建而成,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实操能力不足、信息化教学能力偏差等现象。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增加,新引进、招录了一部分学历较高的高层次人才,由于师资短缺,教师录用后来不及培训就直接上岗,个别职业院校没有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的计划,即使安排,也流于形式,高职的师资状况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借鉴德国职教发展经验,建立一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促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借鉴德国经验,以期在中国现有研究基础上发展本土化的核心素养,促进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广地,王行晖,徐正勇.核心素养:陶行知教育思想与高职数学实践活动的共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4):19-20.

    [2]乔为.核心素养的本质与培育:基于职业教育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8,36(13).

    [3]李晓东.产业升级背景下中德职业教育比较研究[J].商贸人才,2017(10).

    [4]刘建豪.我国职业观的嬗变及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6.

    ◎编辑 赵瑞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