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DR与16排螺旋CT对颈椎病诊断价值探讨
范文

    高飞 李荣

    【摘要】目的:探讨DR与16排螺旋CT对颈椎诊断的价值。方法:以2018年6月-2019年10月作为研究时间范围,选取我院收治86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检查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3患者,对照组采用DR检查,研究组采用16排螺旋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检出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病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检率较高,具有使用以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DR;16排螺旋CT;颈椎病;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81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5-234-01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并且该疾病主要是由压迫神经、压迫血管以及压迫脊髓而引发的[1]。同时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背疼痛、头晕、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对患者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选择有效诊断方法对患者非常重要,目前影像学是其诊断主要手段,本研究选取我院86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DR与16排螺旋CT对颈椎病诊断的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6例2018年6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检查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n=43)与研究组(n=43),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0-58岁,平均年龄(42.12±1.03)岁。研究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3.32±1.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DR检查,其具体检查方法:医务人员选取日本锐科数字化X光机,型号:DRX-1,患者选取直立位,医务人员对患者颈椎部进行拍摄,并根据拍摄片子对患者进行诊断。

    研究组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检查,其具体检查方法:医务人员利用美国GE生产的ACT型16排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横断拍摄,扫描范围从患者颈部1椎体上缘开始,扫描到患者胸1椎体,此外完成扫描后,医务人员选择C2-C7椎间隙,进行重建,并且厚度为1mm,层间距1mm。

    1.2.1鉴别诊断颈型颈椎病:需与风湿性肌纤维炎、颈部扭伤、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其他疾病所致的颈部疼痛相鉴别。脊髓型颈椎病:需与多发性神经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等相鉴别。神经根型颈椎病:需与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结核以及网球肘等相鉴别。

    1.3实验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率,根据拍片观察两组患者椎间盘脱出、韧带钙化、钩椎及小关节增生肥大、颈椎体骨质增生、椎管及侧隐窝改变、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横突孔改变检测率。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记录到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两组患者检出率对比),实施X2检验,以(x±s)表示,统计学检验标准P<0.05。

    2结果

    研究组采用16排螺旋CT检查43例患者,10例(23.25%)椎间盘脱出、7例(16.27%)韧带钙化、5例(11.62%)钩椎及小关节增生肥大、8例(18.60%)颈椎体骨质增生、9例(20.93%)椎管及侧隐窝改变、3例(6.97%)横突孔改变,对照组采用DR检查43例患者4例(9.30%)椎间盘脱出、4例(9.30%)韧带钙化、2例(4.65%)钩椎及小关节增生肥大、5例(11.62%)颈椎体骨质增生、3例(6.97%)椎管及侧隐窝改变、0例(0.00%)横突孔改变,研究组患者检出率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41.86%,X2=19.524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并且颈背疼痛、头晕、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是该疾病临床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因此要早诊断早治疗,进而防止病情加重。目前影像学技术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以往医务人员根据X线对颈椎病做出诊断,但是X线诊断技术不成熟,进而使诊断效果不明显,而DR与CT被逐渐应用到临床颈椎病诊断中。但DR与CT诊断價值成为临床上主要研究问题。

    患者通过DR检查可以了解颈椎前后病情的变化,可以检查出骨质增生、缝隙狭窄、钩椎关节改变以及韧带钙化等问题,并且DR操作较简单[2]。而16排螺旋CT比DR观察更全面,并且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更详细信息。16排螺旋CT通过较薄的层厚,可以显示出微小的结构,同时在完成扫描后可以对冠状面进行重建,并进行三维成像,更能清晰查看患者颈椎情况[3]。此外16排螺旋CT与DR相比,16排螺旋CT更利于观察患者矢状面是否有压迫硬膜囊的状况。

    经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患者检出率为97.67%,对照组检出率为41.86%,研究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据此表明,16排螺旋CT诊断效果更佳,更适于颈椎病诊断。

    经郑红,贾节蕾,王鑫研究结果表明[4],DR组检出率88.39%显著低于CT组检出率99.1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同,据此表明,16排螺旋CT诊断颈椎病效果较好,对颈椎病检出率更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应用16排螺旋CT诊断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更详细信息,具有较高的检出率,适用于颈椎病诊断中。

    参考文献

    [1]霍红丽.CT和DR对颈椎病的影像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9):147-149.

    [2]周浩.DR、CT、MRI三种影像技术早期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1):143.

    [3]王艳,田荣华.颈椎病患者数字X线摄影检查的影像学结果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8,v.25(08):37-38.

    [4]郑红,贾节蕾,王鑫.DR与16排螺旋CT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7(03):40-4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