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构建新型工科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范文

    赵明

    [摘? ? ? ? ? ?要]? “双一流”建设要求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新工科”发展研究正是对这一需求的有效回应。高校要以此为契机重视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分析工科教育模式现存问题,提出“一条主线、两个途径、三个维度、四个主体”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全员负责、全面保障的协同培养模式,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关? ? 键? ?词]? “双一流”;“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协同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7-0072-02

    2015年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发展研究,使“新工科”人才培养成为“双一流”建设中工科教育的立足点、交叉点和发力点。本文立足社会需求,分析传统人才培养弊端,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一)培养目标

    (1)培养方案出现“千校一面”现象,工科人才难以凸显差异性和多样化,造成学生能力发展、岗位选择受限。(2)重视科技知识灌输,轻视品格理想、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未能真正实现从塑造“工具人”到塑造“工程人”的转变。(3)衡量标准重数量轻质量,考评机制量化倾向严重,学生创新成果“虚”多“实”少,含金量不高。

    (二)培养过程

    (1)课堂旧知多、新知少。讲授历史性知识,科研新成果融入不多。以教师为中心,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2)实践形式简、内涵浅。实践教学以参观见习的“一日游”为主。现场教学环节多流于形式,学生难以体验生产实习内涵,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3)课程和教师资源不足。课程体系设计理念缺乏“大工程观”的指导,局限于专业知识,忽视创新创业课程、思想理论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双师型”教师已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要求,任课教师缺少专业实践经历、创新能力不足、职业素养有待提升,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兴趣、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4)管理与服务参与不够。学生工作队伍事务性工作繁多,成员缺乏专业背景知识,学习指导只能停留在学风监督、竞赛宣传、通知讲座等外围层面。

    (三)培养对象

    (1)具有紧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知识体系单一、创新创造能力不足。(2)具备技术应用技能,可是动手能力不强、团队协作能力不高。(3)够吃苦耐劳,但易追逐短期经济价值,忽视个人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

    综上可见,在目标偏差的情况下,参与各方基本能够完成既定任务但过程艰辛;教学方和管理方出现单打独斗、配合不足的情况;学生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易产生力不从心之感。因此,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要完善培养机制,建立全员负责、全面保障的协同培养模式,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二、协同培养模式的思路梳理

    (一)一条主线

    面临新形势、新环境和新需求,新型人才培养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以国家战略发展、国际竞争局势为指向,以提升人才质量为核心任务,各方协同共担,努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高层次,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时代要求的工程人才。

    (二)两个途径

    “新工科”人才培养中要真正提高学生对行业发展、外部经济的适应性,需要高校改革“关门办学”模式,主动、开放地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积极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信息、技术、资源的双向流通,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1.请进来

    高校要积极把学科领军人物“请进”校园,借用一流的智力资源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聘请国内外高级学者开设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大师面对面,汲取知识的甘露。邀请专业教授、行业精英为师生带来高水平报告,指导开展科研合作,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邀请校友回到母校、走近学生,开展“校友讲堂”“校友返校日”“校友面对面”等活动。构建优秀校友信息化平台,宣传他们的人生经历、奋斗精神和工作业绩,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增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意义。

    升级改造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吸引企业入驻,组建创业团队,让中心成为思想碰撞、创意萌生的地方。有利于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技能之间寻求结合点,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促进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2.走出去

    高校要改变实习实训形式化做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采取双重管理制度,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共同评定考核。加入企业元素的实践环节,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而且能够发现行业最新技术、资源和人才需求,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

    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让本科生走出国门,切身体验工业强国的先进理念、丰富资源和发达设施,对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有深远影响。高校应扩大项目规模,提升项目内涵,加大資金投入,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国际会议、短期访学考察、中长期交换学习。

    (三)三个维度

    在一流学校建设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维度不仅体现在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内涵,也要注重精神品质的培养,更要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1.完善知识结构

    “新工科”呼唤新的知识结构,强调“工科与理科的渗透融合,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工程教育与科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学生要专业知识过硬,掌握新技术,熟悉多学科的理论,还要有人文知识储备。

    2.深化能力内涵

    “新工科”人才能力培养既要重视传统的工科核心能力,更要注重对人才潜能的后天挖掘,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此外,团队协助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价值实现。

    3.培养精神品质

    塑造新兴工科人才不可忽视精神品质的影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遵循。培养以“严谨细致、躬行践履和精益求精”为内涵的工匠精神,塑造理性与批判性思维,有利于造就具有战略眼光、社会责任和领导能力的卓越人才。

    (四)四个主体

    1.学生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学生个体内在因素。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为文凭而学、及格万岁的错误想法极大降低求知欲和创新动机,造成“天赋浪费”。其次,要克服浮躁思想。潜心钻研、踏实做事、戒骄戒躁方能体验学习的乐趣。最后,要勇于承担责任。长期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造成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缺乏自觉性进而推卸责任的现象。学生要树立自主意识,对自己成才负责,积极提升能力,发展个人特长。

    2.专业教师

    专业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更新知识储备,完善综合素质,还要发挥自身角色优势,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成为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引路人。专业教师的基本职责是通过课上教学、课后辅导、社会实践、讲座专题等形式传道授业解惑。另外,重视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指导,能够较好地管理和把控整个过程,辅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探索和锻炼。注重自身师德师风建设,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实现健康发展。

    3.辅导员

    从工作内容上看,辅导员工作可以归纳为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和成长指导。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管理、生涯规划指导、学业规划指导、心理辅导与咨询、就业与创业活动指导等与才人培养目标息息相关。从师生关系上看,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其工作能力、水平和方法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首先要建立平等、尊重、互信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次,与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各尽所长,将思政与专业有机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贴近性。最后,主动牵线搭桥,打造信息互通平台。辅导员借助角色优势,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各方建立联系,进而推动协同育人发展。

    4.家长

    家庭因素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持续的影响。家长客体缺失,不利于及时化解学生在校的抑郁、焦虑、敌对等负面情绪,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建立家校沟通机制,相互配合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防范危机。通过“线上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让家长成为人才培养的有力后盾,为学生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结语

    人才的培养要解决好“培養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可墨守成规,不能急于求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建设一流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高校要抓住“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契机,立足人才需求,形成学校与社会责任共担,学生、教师、辅导员和家长四方联动的协同工作模式,才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建强,崔益虎.新工科战略的价值维度与实现路径[J]. 教育探索,2019(1):58-63.

    [2]姜晓坤,朱泓,李志义.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工科人才素质结构及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6.

    [3]林明哲.家校联动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9(3):119-121.

    [4]刘华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人才教育,2017(4):8-14.

    [5]罗志荣,王仙婵.应用型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3):26-27.

    [6]叶荣心.基于协同育人平台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6,37(10).

    [7]胡宝国,戴锐.地方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应然定位、实然困境与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

    [8]蒋海云,温辉,金继承.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大链的构建及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18(3).

    [9]张兄武.责任共担、四方联动:构建新型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10]郭芸,姚望舒,张志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逻辑通识课“人”“才”教育[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59-63.

    [11]马廷奇.一流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5-12.

    编辑 冯永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