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台湾移动学习研究的特点及启示 |
范文 | 杨际强 [摘? ? ? ? ? ?要]? 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台湾学者近十年(2009—2019)发表的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论文为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台湾地区移动学习研究的主题、方法、对象、范式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我国移动学习教育应用研究的一些启发。 [关? ? 键? ?词]? 移动学习;台湾;研究范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 ?[文献标志碼]?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0-0026-03 一、研究的背景 移动学习研究是国内教育技术界目前的热点领域,以“移动学习”为关键词检索CNKI可以发现从2009年至2019年我国共有4980篇研究论文发表。根据有关专家的论述,我国移动学习将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1)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将随着无线网络和资源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移动学习的基础环境,逐步形成国家、地区和组织三个层次应用的网络环境和主题资源的学习环境,这个阶段将持续4到8年;(2)知识体系化建设阶段,将在已有完善的移动环境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完成学习内容内化关联和已有资源的共享兼容,针对不同的学习主题和需求进行分类和定制化应用构建,这个阶段将持续5到10年,主要推动力来自教育机构和企业;(3)学习服务建设阶段,这个阶段将是我国全面教育社会化发展进程的新起点,环境的交互成为隐性的移动学习过程,国家级的移动学习服务中心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移动学习成为社会化的教育形式,相关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兼并和整合,这个阶段将持续5到10年,主要推动力来自政府。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mobile learning,ubiquitous learning,m-learning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了2009年至2019年5月份台湾学者研究论文共计168篇,剔除会议论文、评论和综述等,最终确定其中的154篇作为研究的对象。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Computers & Education,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等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杂志上,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这些论文关键词、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学科分布等分类和编码。 三、对样本的统计和分析 (一)关键词分析 经过对样本论文进行统计,前十位的关键词分别是:移动学习、交互学习环境、教/学策略、情境感知、移动设备、合作/协作学习、APPs应用(Applications in subject areas)、语言学习、技术接受模型、评价、促进课堂教学等。 “移动学习”作为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在台湾学者近十年的研究中是最高的,达到75次,其次是交互学习环境、教/学策略研究、环境感知等。而纯粹设计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和移动学习资源的论文比较少,这与大陆学者的研究形成鲜明的对照。台湾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重点涵盖了同步移动学习、交互同步移动学习、合作移动同步学习,其他还包括概念图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移动学习教学设计、移动学习评估系统、移动学习个性化软件开发、移动学习中共享显示组件的应用等。同期大陆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关键词有移动学习、资源(推送、开发)、平台(软件)开发、模型(模式)研究等。“微型学习、微内容、自主学习、泛在学习、自主学习的中介中心度较高,备受关注。移动学习已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领域不断的分化和细化,呈现出多样化发展。” (二)研究方法分析 研究方法是一项研究的关键要素,是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关乎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研究结果和结论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研究方法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台湾学者近几年来在移动学习研究方面的主流方法及其使用规律、经验。移动学习是一个新鲜度较高的事物,尽管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已经持续数十年之久,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有关研究在学界依旧持续升温。本研究通过逐篇分析,发现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准实验研究、案例研究、质性研究、行动研究等是台湾学者对移动学习研究较常用的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研究约占44.8%,领先于其他研究方法的幅度比较大,实验研究法运用的频次较高说明台湾学者在移动学习研究方面比较注重考察移动设备介入教学和学习后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因素。比如:“Personalised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effective English vocabulary”(基于环境感知的英语单词个性化有效学习系统),研究了环境感知对英语单词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个性化英语单词移动学习系统并检验了其在实验中的应用效果。 约有26.6%的论文采用了调查研究法,结合问卷、访谈等形式研究性别、年龄、态度等对移动学习的影响,例如:Investigating the determinants and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cceptance of mobile learning(年龄、性别差异及其他决定因素对移动学习接受度的调查研究)。其余研究方法如准实验研究9.7%,案例研究7.2%,质性研究4.6%等。 秦炜炜经过调查指出“以数据收集和分析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占据了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主体,占比89%,依然是研究的主流范式,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混合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一项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和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的研究类别,它是在美国质性—定量两种研究方法范式的争论中产生的,其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 (三)面向对象分析 移动学习的应用主体是人,目的是促进人的学习,因此从移动学习的研究对象分布可以窥探台湾移动学习面向的主要群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台湾移动学习研究主要面向中小学生、本科生、职业教育学生、成人学习者以及教师。台湾移动学习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移动学习在台湾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據台湾学者Hsu,YC(Hsu,Yu-Chen)等人的研究“2000年至2009年,基于技术的学习模式主要的研究样本来源是高等教育”,而笔者研究发现,2009至2019年的研究对象(样本)中小学生已经明显超过本科生,同时,面向科学教育(主要是中小学)的研究占32%,说明台湾移动学习领域的研究重心已经下移,开始了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应用并重,中小学教育教学稍微突出的新发展阶段。 综上,台湾移动学习研究有如下特点: 1.研究路径以开发和应用并重,突出应用效果检验 所有的样本论文基本上都在相应移动学习平台(系统),或者APP(即智能手机/iPad应用程序)开发的基础上,经过教学、学习活动的实践检验,验证其具体的应用效果,有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其研究的结论经得起推敲,所开发软件的适用性也比较强。 台湾学者对移动学习应用领域的研究已经涵盖了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甚至职业教育培训等领域和人群,比如样本论文中所涉及的基于情境感知、地理位置感知的校园植物叶子形 态的研究,基于即时提示系统的建筑设计移动学习课程、智能移动设备在社会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基于学习行为分析的视角等诸 如此类的研究课题,都彰显了开发和应用并重的研究路径。 2.研究过程呈现出迭代循环的特点,目的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论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台湾学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实现了研究者、教师、学习者共同参与的主体多元性,大部分研究是在理论指导下,基于现实(教学)问题开展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研究过程则体现出“开发(研究者)→应用实验(主体是教师或学生)→二次开发/修改(主体是研究者、教师、学生三方共同体)”的迭代循环过程,体现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最终目的是在技术介入教学系统的前提下,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 3.研究方法突出运用实证研究 从样本论文中可知,台湾学者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绝大多数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旨在确定移动学习在促进教与学时的关系、影响、原因、因素等,论文多从个别变量或因素出发,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分析数据,形成结论。这种研究方法深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规定动作如随机分组(准实验在自然情况下的组中进行)、因素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前后测控制组/实验组、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分析等。 四、对大陆地区相关研究的启示 (一)研究范式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知识,而“科学不仅仅包括知识,还包括了获取知识的方法”。研究范式是对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理解和认识,它与生俱来地存在于研究所采用的每一种具体方法之中。Orlikowski和Baroudi认为:存在三种主要研究范式,分别是:实证主义、解释主义以及批判主义。 实证主义强调经验性实践中的观察和验证,相信通过运用理论产生的并且可以在日后的直接观察中得到验证的假设,能够建立起人类社会现象之间规律性的关系。研究方法涵盖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准实验研究等以定量研究为主要特色的方法体系。解释主义范式又称描述性研究,主张研究者的参与性观察和体验,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长期深入探究,以求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个案研究、质的研究等以定性研究为主要特点的方法体系。 台湾学者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中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准实验研究等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约占81.2%,说明台湾学者更重视实证主义方法。专门论述平台开发的论文仅4.7%,这个数据说明了台湾学者对移动学习平台“应用”的重视,这说明台湾学者在进行移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平台开发后的应用效果。而不仅仅是“介绍自己的CAI课件、网络课程、CAI教学系统等的设计思想、框架、结构,却缺乏实证性的数据来说明这些设计的具体教学效果”。 (二)“教育”和“技术”——鱼和熊掌能否兼得 在教育技术领域,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物”。“技术”是物质的,既指有形的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技术,技术是手段,是工具,不是目的;而“教育”则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技术则把物质形态的“技术”和“教育”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目的是通过有形、无形的“技术”促进人类的学习和教育教学。教育技术领域的理想状态是运用技术促进学习的发生,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这种鱼和熊掌不能兼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移动学习运用移动设备、移动网络、APP等技术形式“介入”人的学习中来,对教育教学系统来说是一种干预。教育干预指“为了优化教学和促进学习而设计开发的环境、课程、工具、模式等人造物系统,它包括硬干预(实体层面)和软干预(方法层面)两种形式”。因此,我国台湾学者在进行移动学习研究时,所涉及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学习活动设计等应属于“软干预”,我国台湾学者黄国祯在研究移动学习时指出,如果不能为学生提供工具,帮助他们组织所观察和体会到的内容,那么学生在移动学习后获得的只有兴奋,学习效果常不尽如人意。从这里可以看出台湾学者非常注重移动学习的“工具性”价值和“学习效果”。加之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使移动学习不仅开发了物化形态的技术,而且将这些技术很好地融入了教/学过程中,并检验了其应用效果,进而使“学习(教育)”和“技术”相得益彰,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效果可遇可求。 综上,在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台湾学者系统地研究了移动学习在中小学生、本科生、成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活动设计、策略设计、影响因素、系统开发(结合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其研究的范式和模式使学习过程、效果和相关的技术(平台)实现了有机融合,促进了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其在移动学习系统开发、应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经验值得我们因地制宜地加以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陈云虹,叶青,王彬,等.台湾教育技术研究实力与热点分析:基于台湾教育技术领域国际期刊发文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6). [2]缪玲,潘战生,武丽志.2011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 [3]秦炜炜.国际教育技术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基于《ETR&D》杂志的内容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6). [4]田虎伟.混合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1). [5]Hsu,YC(Hsu,Yu-Chen);Ho, HNJ(Ho,Hsin Ning Jessie);Tsai,CC(Tsai,Chin-Chung);Hwang,GJ(Hwang,Gwo-Jen)etc,Re-search Trends in Technology-based Learning from 2000 to 2009: A content Analysis of Publications in Selected Journal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2(15):354-370. [6]馬红亮.教育技术研究中的科学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7]张文兰,刘俊生.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 ◎编辑 曾彦慧 Inspiration and Analysis of M-learning in Taiwan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2009—2019 YANG Ji-Qiang Abstract:By content analysis,We studied m-learning papers written by Taiwan scholars from 2009 to 2019 which were embodied in Web of Science, we mainly discussed their topic,key words,methodologies,disciplines and so on. Key words:M-learning;Taiwan;study paradigm;inspiration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