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俄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比较 |
范文 | 严窦豆 张琪 [摘? ? ? ? ? ?要]? “一带一路”行动将进一步推动中俄文化交流。不同教育体系下,中俄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也有所不同。采用经验总结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通过中俄高校管理类专业教学工具使用、师资队伍配备、学术研究模式、学业评估方式、外语课程开设五个方面对比研究。借鉴俄罗斯高校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优势,给中国高校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 ? 键? ?词]? 管理;中俄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32-0022-02 中俄高校管理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反映出二者培养理念有所不同。俄罗斯高校制订的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出以企业人才标准为基础,着力于帮助企业发展的管理类人才。中国高校制订的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更倾向于以人才个人职业化发展为导向,向社会输出更多具备高职业素质的人才。中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优劣,本文旨在吸取俄罗斯高校优势,为中国高校教育培养模式提供一点启发。 一、中俄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区别 (一)教学工具使用区别 中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根据不同科目、各类必修、选修课,学校基本要求配备教材,以便于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有参考资料,课后巩固、考试复习。公选课的教材主要以马工教材为主,专业教材大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管理类专业教师共同选择。俄罗斯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大多科目并未要求学生必须配备教材。课堂上主要靠自己记录知识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资料主要通过去学校图书馆借阅或通过书店、网络文献等平台查阅获得。 (二)师资队伍配备区别 中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师配备,一般采用一个教学班一门学科配备一名教师。教师职称级别对课程分配没有过多影响,主要以教师专业和学术研究方向分配课程。俄罗斯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通常在师资力量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一个教学班的一门学科,尤其是该学科属于“理论+实践”结合的课程,基本配备两名教师。根据教师不同职称级别分配教学方式,如:投资学课程,理论一般由教授或副教授以讲座(Лекция)的形式授课,研讨课(Семинар)一般由讲师或助教组织教学。研讨课教学模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方法:学生根据学科的讲座授课内容,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课上展示对其知识点的理解;第二种方法:研讨课教师根据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回答。 (三)学术研究模式区别 中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学术研究大多处于大四和研究生期间,主要为完成学业,能够参加毕业答辩而撰写的论文。与此同时,每位学生会配备相应的专业指导老师,为其选题、论文撰写、答辩准备等提供指导意见。平时也有个别科目教师会布置以学科论文形式提交的作业,但得分往往只作为考试的一项作业或考查的试题。俄罗斯管理类专业学生学术研究从大一开始就有课程作业(Курсовая Работа),其被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设置了分值。该学科无考勤要求,但为学生配备指导老师,每年都必须以论文或报告形式递交。目的在于为学生树立学术观念,加强学术积累。 (四)学业评估方式区别 中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修读的考查课程,采用撰写学科论文过关或提交学科期末测试过关。考试课大多以参加期末考试(笔试)为主,教师以班级进行试卷命题,一般情况为AB卷,A卷主要用于正考试卷,B卷作为补考试卷。俄罗斯高校管理类专业在校修读的考查课程与中国高校类似,但考试方式有所不同。考试科目,教师命题若干,正考学生首先抽取试题,报备题目序号后再进行答题。全班重复试题较少,尤其是论述题。补考方式不同于正考,补考需抽取题目后,稍作准备向科任老师口头论述解题答案。 (五)外语课程开设区别 中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必修外语一般只有一门,即英语。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中国从义务教育开始,将就英语作为主修外语。俄罗斯高校管理类学生在校修读外语一般为两门,除英语外还有其他语言,如德语、波兰语、法语等。原因在于俄罗斯加入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博洛尼亚进程”(Болонскийпроцесс博洛尼亚进程,成员共29个欧洲国家,当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可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且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成员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第二外语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国家的语言并了解其文化。 二、俄罗斯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一)正视教具的辅助性 教科书、参考资料等现有的学习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及时学习知识点。但同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过于依赖这些学习资源,进而丧失探索知识、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高校管理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用于实际的管理实务中。“纸上谈兵”是现阶段中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普遍现象。企业时常反馈学校,培养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理论功底较强但无法直接上岗。特殊时期,各高校管理类学科基本采用线上教学。在线教学质量反馈表明,学生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无教材的教学。因此避免管理类学生过度依赖教科书等教具,可尝试以下几点方式。 1.无教材教学 根据管理专业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给予案例背景,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网络文献资源、生活经验、实地访谈调研等方式,主动查阅、咨询、记录、求解。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有机地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采用教师课上讲解知识点,学生自主记录。如此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及速记能力。 (二)组建教研“双师制”队伍 中国部分高校教师的职称越高课时量越少。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导致课程质量不高。俄罗斯的“双师制”正好能缓解这种现象。(1)“双师制”教学工作。一门管理类课程,尤其是课带实践教学,理论知识体系可由职称高、学术高的教师胜任,同时还能实现“导师制”,以老带新,给年轻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实践教学由年轻教师带领,积累教学实践经验,巩固理论教学。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的教学模式,多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2)“双师制”科研工作。“双师制”不仅能够让老教师有课上,新教师有地方学,还能够为组建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持续的科研工作做准备。当下高校鼓励教师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项目的设计、调研、分析、整理等工作,光靠一名教师的力量,精力耗费过多。“双师制”的搭配不仅能够有助于项目高质量的建设,还能为年轻教师搭建更多科研项目研究平台。 (三)注重学术研究积累 目前高校毕业标准唯论文已是一种趋势。信息时代的发展,便利的网络文献资源已经使高校管理专业学生的学术研究,尤其是本科阶段没有深度、广度、新颖度。毕业论文的标准和质量往往侧重于重复率的高低,而忽略了论文的研究性。因此,扭转当下这种趋势,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重塑学术研究考评机制。可效仿俄罗斯学术研究教学机制。采用“学业导师制+学术导师制”,从学生进校开始,计划为其配备导师,根据学生专业研究方向,为其确定导师。每年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并将其设立学分,导师指导追踪直至学生就业。如此一来,能够大力度削弱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学术的盲目感。(2)编制师生学术成果集。学生每年的研究成果、学术交流成果、学术创作等,以导师为单位,论文为素材,汇编并装订其研究成果。使教师与学生在学术研究道路上一同成长。 (四)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期末笔试是中国大部分高校用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大多高校学生,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生采用考前死记硬背老师勾画过的重点或是教师的讲义。但一次考试很难评估学生真正对知识的思考和实践能力。所以构建多元化考试机制有助于多角度评估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制订个性化考试 可效仿俄罗斯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考试模式。一门课程,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特征,制订不同的试卷。甚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制订不同的试卷、不同考试方法。当然,考试的评分的标准需提前制定,并让学生知晓。 2.改革评估时间 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最终需到岗位实践中验证。光靠毕业实习几个月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迁移。不管从知识体系的输出,还是时间都是不够的。管理类部分含实践的课程,评估时间可放在次学期开学,如:社会调查与统计。可让学生假期实地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统计、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任务,而不只是关在校园里操作。评估时间,可放在次学期开学第一周,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与社会发展同步。同时能提前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实际就业现状和趋势,从而尽早确定就业目标,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五)加强小语种培养 中国在许多国家都设有孔子学院,旨在宣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也让世界人民了解汉语,说汉语。同理,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越发需要懂沿路国家的语言人才。英语已经在中国普及多年,但其他小语种仍只有区域性的分布。如由于经济贸易往来,中国北部临近俄罗斯的北方地区比较流行俄语;云南与老挝、越南、缅甸相邻,部分居民会老挝语、越南语等。因此,加强小语种培养有助于拓宽学生语言技能。 1.搭建小语种学习平台 小语种教学有助于对不同国家文化、文字的了解。小语种教学与英语教学类似,已经有英语基础的高校管理类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小语种教学。英语作为必修的基础,高校可再开設第二外语,而不单只针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既可丰富学生多语言交流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接触多国的思想和了解多民族的文化。 2.提供小语种实践机会 中国工业、旅游业等与世界各国皆有关联。小语种人才对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皆有管理类专业,知识的共通性加上小语种的辅助,无疑为中国高校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学术交流和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宁悦彤.中俄高校教育模式特征的内在差异对比[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 [2]李保宏.人工智能在中俄两国教育领域发展现状及趋势[Z].2019. [3]李秀娟.中俄高等教育之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编辑 王海文 Comparis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anagement in Chinese and Russian Universities YAN Dou-dou,ZHANG Qi Abstract:“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ill further promote Sino-Russian cultural exchanges.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 Russia and Training Students patterns are different. Using lessons learned article, interview, literature study, by using Russian a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teaching tool, teaching staff wi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modes of academic research, academic assessment methods,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opened. From culture to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of the Russian advantage to Chinese university management training classes and student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level. Keywords:management;sino-russian universities;students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