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职德育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
范文 | 王丹红 [摘? ? ? ? ? ?要]? 随着社会市场化的改革,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下不仅要求人才具有专业的技术素养,同样还要有较好的道德素养。为了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中职院校需要从在校的传统教育转移到全方位的德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重点培养。 [关? ? 键? ?词]? 中职;德育;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1?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192-0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各大院校的焦点。在这种大环境下,院校不能再将教育仅仅束缚在专业的知识教育上,而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与人文教育的内在联系 德育在理论体系、教育形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与人文教育存在一定的出入。然而,两者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上存在许多的共同之处。如,两者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想道德素养、艺术哲学素养等。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修养。人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探索人生的价值体现。而德育侧重于规范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将德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二、发展策略 (一)细化人文教育工作 过去在传统的人文教学中,主要是利用人文教学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这样的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与抽象,相关工作无法细化开展。因而,当下的首要任务便是抓准院校在开展人文教学中如何定位人文的教育目标。基于国家对院校学生情感道德的理解,可将人文教育细化为思想道德以及政治理念目标、心理发展目标、思想能力目标。通过针对部分院校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多层次以及实践性。人文教学作为引领人文学科开展人文工作的方针,需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将原本的人文教学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与剖析,从而在人文教学中有效开展人文工作。 在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自我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如何有效渗透人文教育工作。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基于新媒体的教学形式有效进行人文教学。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能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不至于产生排斥心理。由于在传统的人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处于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性,造成人文教学质量不佳。教师需以学生为教学核心,不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自身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针对性地开展人文教育工作。人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能够相对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给予学生能够发挥自我的空间。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达到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思想的自由,学习气氛就会更加活跃,从而更加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创建人文教育环境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将人的多种属性进行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落脚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中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更需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的长期发展,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满足传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到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积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整体效应。以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基础,有效开展学校管理工作。中职的校园文化是中职全体师生长期教育生活中所创造的,将直接体现中职整体的价值文化氛围。同时校园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关键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将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在构建健康校园生活的同时,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中职管理者需把握时代主题,挖掘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从而更好地在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传统文化渗透 在传统文化中,学生可以品味到名仕古人的英雄伟绩以及我国名胜古迹悠久的艺术文化。这会将学生自己和整个民族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在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领悟到中华民族的坚毅、朴实的优良品格。是否形成思想健康理念将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中职阶段,每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价值观念还未科学地建立。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同时,学生的爱国情怀也会大大提高。学生将自己融入國家之中,认识古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到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再到繁荣昌盛的第二大经济体,这会使学生对我国在每个时代渴望追求独立、和平、幸福,努力为民族救亡和复兴的先进中国人有更深刻的认识,清楚每个学生都应具有的“初心”和“使命”。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意的各方面目标,需要教师及时地帮助学生明确。 (四)加强信息化教学 中职教育中人文教学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基于信息化技术开展人文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当下许多中职学生乐于通过信息技术来获得相关知识,这表明学生对互联网技术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教师需要将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合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互联网技术,让他们抵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其次,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丰富人文教育的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渗透,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德育教学。传统的中职德育形式过于依赖传统的德育课,这种单一性的德育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德育课程的理论复杂多样、枯燥的教学形式,容易让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排斥。通过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持续性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变化,从而快速采取解决对策,显著提升人文教学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信息技术能够避免德育工作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德育。以高标准的人文教学水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人文教育的课程任务、教学评价以及专业计划改革中有效结合互联网教学。这有力地证明互联网教学可以持续性丰富人文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人文教学质量。当下学生已经不满于过去传统的单一性人文教学,乐于通过相关App等在线网络系统进行在线学习。对于中职教师而言,互联网模式的德育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互动性更强,可以发挥中职人文教育的真正价值。 (五)加强师生互动沟通 从工作性质的观点来看,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文教育工作,教师必须保持对工作的热爱,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中职学校定期聘请一些心理学研究学者,给教师讲解并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工作。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另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可以用来进行心理教育课程学习。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参加心理素质的培训。教师需充分理解中职发展观念,积极引进现代化新理念,拓宽思想形态和政治工作优势,增强教师精神健康的重要性。通过有效建立长效机制,以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 教师需改变刻板形象。在师生相处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当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需脱掉自己的权威帽子,努力打开学生的心灵。在人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能够相对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给学生能够发挥自我的空间。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达到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教师在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后,需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同时督促他们及时修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思想的自由,学习气氛就会更加的活跃,从而更加有效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灵活的德育活动,师生和谐地协调了学习培养的目的。 (六)加強实践化教学 实践化教学指的是中职院校基于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将市场发展需求与专业课程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市场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共生性,来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基于科学合理的行业实体,来构建全新的人才教育。实践化教学作为一种职业化的教学模式,更能够让学生快速适应市场工作。中职院校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专业的人才,让学生能够充分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要求。通过以实践化教学为核心的发展目标,充分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新型的中职教育管理模式为用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有效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重要场所,具有自身特殊的积极意义。在国家宏观调控及市场化经济的引导下,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的实践型人才。社会越发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促进了中职院校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国家教育局明确指出:中职院校需要建设具有现代化特色的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实践化教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实践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尚且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相关院校需要充分发现实践化教学对餐饮管理课程教学创新的积极意义,针对性地开展改革。通过以实践化教学为导向来不断加强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过去传统的中职人文教育模式中,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阻碍,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传统教育中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通过深入分析市场行为下的就业需求,让学生针对性地提升专业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强度。 总而言之,人文教育工作作为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人文教学中结合新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有效丰富人文教学形式,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在开展人文教育时,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课上以及课下的人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范跃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 [2]赵晓玲.中医药类中职教育德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7(7). [3]刘鹏辉.论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发展[J].成才之路,2017(4). ◎编辑 原琳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