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泰汉语推广教师情感状况的理论分析 |
范文 | 陈庭继 [摘? ? ? ? ? ?要]? 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的联系逐步增强,中国向国外派出大量汉语推广志愿者,用以宣传本国汉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泰国以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具有远见的引入政策成为这一方面的典范。以在泰汉语推广教师为调查对象,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教师个人的情感状况,运用经典理论对情感部分的论述来分析其工作和生活情况,对这一新兴领域理论进行实证范例分析。 [关? ? 键? ?词]? 汉语推广;教师;情感;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G645?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4-0176-03 一、研究背景 (一)泰国华文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泰国的华文教育由来已久,由于受到国际政治大环境及中泰两国外交关系的影响,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泰国政府对华文的教育政策也是三易其弦,总的来说,泰国的华文教育可以概括为初期萌芽时期、迅速发展时期、衰退凋零时期、战后复苏时期、蓬勃发展时期几个时期。现如今泰国的华文教育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随着中泰两国于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双方贸易的不断发展,泰国政府意识到华文教育的重要以及改变华文政策的紧迫性,对华文教育的态度转为支持。 1987年,由国务院11个部委组成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成立,并设立“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自此,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国家汉办”的领导下不断走向规范与繁荣。2002年,为了满足海外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也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教育部和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借鉴各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的经验,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2004年4月15日,教育部正式启动“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并向泰派出了第一批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的教师志愿者,在泰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截至2007年底,泰国已有20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并建成11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成为目前在亚洲拥有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中国方面也已派出8批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总计近千人次,目前有近650名坚守在遍布泰国南北的汉语课堂上,成为泰国汉语教学与汉语推广工作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二)情感分析的社会学理论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对互动理论者来说,客体化自我的能力(或者说在情境中把自我看作客体的能力)是所有社会互动的核心动力机制。库利强调人的社会性,并把人定位于心理和精神的主体而非纯物质实体,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库利提出了兼具社会和情感理念的“镜中我”这一概念。“镜中我”这一概念论述了当人们解读情境中他人姿态时,这些姿态成为一面人们可以从中反观自我的镜子。 2.迪尔凯姆、戈夫曼与柯林斯的情感仪式理论 迪尔凯姆对集体情感的探讨开始于对宗教形式的成分分析。他的目标是发现这些以宗教为基础的社会团结的机制,再以同样的原理促进现代高度分化社会的集体团结。他的发现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以下启迪:强调赋予文化符号神圣力量的重要意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一步神圣化为其他的客体;独特仪式对唤醒群体情感和增强团结感具有重要意义;节奏性在群体行为中的重要意义。戈夫曼在迪尔凯姆的基础上发展出“邂逅”的概念,进一步对群体集会的成分进行了解剖式分析。对戈夫曼来讲,集中的邂逅寄居于大的文化结构和单位中,每一个邂逅都镶嵌于特定空间的集会之中,而集会则镶嵌于更具包含性和结构化参数的社会场景之中。在柯林斯的情感仪式理论中不仅囊括了前人对群体集会成分分析的内容,更对其加以结构化和理论化,对仪式成分和仪式效果成分进行了更具操作性的分析,共同在场、与局外人的边界、互相的注意力集中、共享文化、节奏性同步都有效地增强了集体兴奋,柯林斯同时也在效果中引入情感能量的维度,探讨了积极或消极情感的产生。 二、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些交流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领域,同时更扩大到人才、知识以及文化的交流。对处于中国辐射区的泰国来说,他们一方面认识到中国越来越强大,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中国;另一方面也深刻意识到如果想要不落后于这一全球化浪潮让自己的脚步与时代的节拍相契合,就不可忽视对中国——这一日益强大的邻国的交流和学习。对中国自身来说,海外汉语的推广既是提升国家影响力的一个重大举措,同时又是提高自身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双赢的理念推动了海外教育志愿者派遣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志愿者方面,能够出国的志愿者们令人艳羡,他们也常常是这一行业的佼佼者,经过层层选拔,最后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表派遣出国。然而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他们国外的志愿生活在内心情感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相反,由于文化习俗的相异,他们在不断付出精神劳动的同时,自身在内心上却显得精疲力乏,这些内隐的发展累积让他们产生孤独、空虚的感受。笔者试图从情感社会学的角度,借助该方面的理论对这群在海外辛勤工作的志愿者们生活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对他们更好地适应海外生活有所帮助。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以半结构和结构式的深度访谈为主要的收集资料方法。 三、情感状况的理论分析 (一)“镜中我”——从学生反应中的自我反觀 社会学先驱迪尔凯姆将社会看作一个实体,并强调对社会事实的研究,身为社会学家的库利继承迪尔凯姆这一思想,也同样将社会视为一个不依赖个体意识而转移的实体,但同时他也把人定位于心理和精神的主体而非纯粹物质的主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库利基于人的社会性开始了对人情感的研究,并提出了“镜中我”这一概念。 对在泰进行汉语推广的志愿者来说,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具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海外教育志愿工作者们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向另一个国度、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架构的社会表露和展示出一些必然会受到漠视甚至反感的文化价值理念,文化教育背景上所缺乏的共通性进一步阻碍了教育工作者们对这些自身所传播事物的扩展,同时也就失去了唯一翻盘的机会。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能够被运用于解释这一境况。对汉语独特的文化体验、进一步交流扩展的阻碍、相异的行为价值的传递等导致汉语志愿者在教学过程中所传达和付出的情感劳动受到漠视,接受者对这一系列的传达并没有达到传递者预想的反应,在渴望得到反馈的时候下面却无动于衷,在渴望得到共鸣的时候下面却充耳不闻,同时对这种行为的干预和矫正也受到了沟通上的阻碍。“镜中我”强调从他人对自身的反应中发现自我,库利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后续反应的影响,也正如在前面所介绍的情绪生理基础一样,存在于一个神经回路,个体在作出效应反应时也同时感受自身反应的效果,从中得以反馈,从而调整自身下一步行为。 (二)华人同僚邂逅中的情感激发 迪尔凯姆、戈夫曼、柯林斯对情感互动的研究凸显出共同的关键词:神圣性、排他的共享、节奏性。神圣性产生于主体的情感激发,却以客观事物为载体展示着它的作用,这一载体因为凝聚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受到处于这一文化系统之内的群体的膜拜。排他性的共享是作为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边界,作为一种相互区分的标尺,它加强了作为局内人的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同时也推动了对这一局内人来说的外部人员积极地将自己划归为另一局内的内部人员的节奏性,这是群体共同行动的一种方式,节奏性基于共通的文化,其产生又反过来促进个体对共同文化的认同及激动、兴奋等积极情绪的产生。 当志愿者聚集在共同的物理领域的时候,彼此的互相察觉、相互的眼神交流,发现周围存在的不再是自己每天接触和见到的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脸,而是一张张虽然互不认识但却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和亲切感的面孔,同样的肤色、能自由沟通的语言、自己熟知的礼仪方式,于此,群体的特色文化资本,即词汇、特殊的知识、演讲方式、客体、记忆、经验等也就成了群体符号的铭记,具有神圣的品质。节奏性的产生基于共享的文化及对独特仪式过程的认同,常可以在对群体性行为的描述中看见它被突显的高度,虽然常常还带有匿名的色彩,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节奏性并不仅仅代表行为的一致性,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通的背景了解的相互配合,而在内心产生一种和谐的感受。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同族集会的过程中,被神圣化的共享内容,包括独特的仪式及载有文化道德与情感的客体,在精神上构画出一条边界,这些内容越具有排他性,就越能加强个体对所在群体文化的认同,在被付诸节奏性时,就无需再借助外在任何载体,行动即情感。 四、结论和讨论 本文主要是将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的情感研究部分用于对在泰汉语推广志愿者情感状况的分析,在借助前人对这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的一种应用研究。通过以上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推广志愿者们的情感状况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事实上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成就感,在人际交往中又受到语言文化的阻碍,仅仅当他们在与当地华人集会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埃米尔·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M].包凡一,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寸雪涛.从泰国政府政策的变化剖析当地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J].东南亚之窗,2006(1). [4]陈得军.课堂文化:冲突与适应[J].新课程(综合版),2009(2). [5]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段军平,刘衔华.伊扎德动机:分化情绪理论述评[J].宜春医专学报,2001(2). [7]淡卫军.情感、商业势力入侵的新对象:评霍赫希尔德《情感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J].社会,2005(2). [8]方雪.泰国汉语教学与汉语推广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9]方舒,方文.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综述[J].黑河学刊,2008(3). [10]方媚婷.教师课堂情绪浅议[J].成才之路,2009(4). [1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冯雪娟.对情绪心理过程的几点做法和认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88(9). [13]郭景萍.库利:符号互动论视野中的情感研究[J].求索,2004(4). [14]郭景萍.工作与情感:情感劳动与情感管理[J].学术交流,2008(6). [15]郭景萍.涂尔干:整合社会的集体感情研究[J].学术论坛,2006(3). [16]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M].上海:三联书店,2008. [17]黄敏儿,郭德俊.伊扎德情绪理论的生物社会取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8]黄燕.泰国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那空沙旺府为例[J].语文知识,2008(4). [19][泰]黄汉坤.泰国高校泰籍汉语教师及汉语教学现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3). [20]胡荣.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意义[J].社会学研究,1989(1). [21]蒋重清,李勇辉.情绪理论的社会—认知观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22]李谋.泰国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前瞻[J].南洋问题研究,2005(3). [23]潘习龙,何芸.情感性劳动中的角色误区[J].商业研究,2004(4). [24]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5]乔治·赫伯特·米德.心靈、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6]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7]宋原.海外汉语志愿者心理压力分析和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8]宋旻烨.对情绪心理分析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29]王芳芳.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J].东南传播,2006(8). [30]王宁.略论情感的社会方式:情感社会学研究笔记[J].社会学研究,2000(4). [31]王鹏,侯钧生.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社会,2005(4). [32]王鹏,林聚任.情感能量的理性化分析:试论柯林斯的“互动仪式市场模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3]吴应辉,杨吉春.泰国汉语快速传播模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4). [34]游辉彩.泰国华文教育现状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5(12). [35][泰]杨作为.泰国汉语教育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东南亚研究,2003(5). [36]甄君徉.感受泰国教育[J].创造,2004(4). ◎编辑 马燕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