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职业院校“三方两性一反馈”学生多元评价探索与实践 |
范文 | 谢浪清?魏立斌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新要求,通过实践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 构建了职业院校“三方两性一反馈”学生多元评价模式,实现了多方参与的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 多元评价 工学结合 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评价基本延续了普教模式,把学科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评价功能方面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引导与激励等功能;二是评价内容方面过分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无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三是评价方法方面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过分注重定量方法而忽视定性评价手段;四是评价主体方面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尤其忽略了自我评价的价值,没有形成学生、老师、家长、企业、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提出:“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一、理论依据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探索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八种智能。而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准职业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是将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为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个体活动和学习过程与适应外界要求结合起来,扩大学习者的行动空间,提高个体行为能力,着重于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负责,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馈,即学习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获取加工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构建职业院校“三方两性一反馈”学生多元评价模式。 二、工作目标 职业院校“三方两性一反馈”学生多元评价模式,一是解决评价内容单一,在重视知识技能评价基础上,同样重视对学生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评价。体现评价内容多样性和全面性。二是解决结果性单一评价,改变为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统一,体现评价的发展原则。三是改变评价对象的被动性,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作用,参与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来,体现评价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更真实评价学生的能力。四是扩大评价时间维度,跟踪学生毕业后适应和表现情况,重视用人单位反馈,检验学生评价要素吻合度。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 “三方两性一反馈”学生多元评价模式框架图 “三方”是指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三方共同参与的评价主体。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办学培养模式,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功能的整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校企双方参与进来开展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接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核认定等级。“两性”是指学生评价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体现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职业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态度、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评价,结果性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两性”考核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一反馈”即通过毕业生调查和企业满意度调查的反馈信息动态调整考核方式和内容,以适应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 三、实施过程 1.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方”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学校、企业与鉴定机构的高度融合、深度合作。为此,检验教育教学的质量必须构建“三方”评价体系。 “三方”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课程体系构建同步进行,专业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专业人才成长的每个阶段所具备的岗位能力以及从事的代表性工作任务,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后形成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将原有学科体系中的课程、章、节改革成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原有的期末考试、单元测验、随堂考试这种只由学校单方考核的评价模式,变为职业能力评价、课程评价、学习任务评价、学习活动评价等需要多方面共同评价的体系(见下表)。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课程体系,学习内容即为岗位工作内容,实现了企业对员工考核标准的对接,也衔接了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评价模式也由单一的学校组织的学科考试改变为学校、企业、鉴定机构组成的“三方”评价主体实施评价。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两性”评价 通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模拟)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达到提高职业能力的目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着重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综合能力。 专业能力水平着重结果性的评价,评价方式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职业能力要求,设计技能考核表进行考核。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体现在学生学习及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当中,这两方面的能力着重于过程考核。依据《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标准,结合工作任务所呈现的能力进行量化,采用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考核。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进行一次自我评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七个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情况进行评估。组长根据学生自我评价经汇总后,评估本组同学的综合能力。教师根据自身观察,对每位学生及每个小组进行评估。同时教师依据组长的评价,对本组学生进行谈话反馈,分析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3.基于专业发展的动态调整,实践一个反馈 在职业教育中通过调查顶岗实习学生以及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及就业情况,衡量与评价现行的评价标准是否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企业和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双师”指导,校企双方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实行以实习单位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由双方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填写《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毕业生调查和企业调研访谈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这两种访谈方式,其中定性调研的采访对象企业主要是人力资源部长、技术主管、经理或者企业负责人。定量调研的采访对象主要是企业一线技术工人、技术管理人员、营销或售后支持人员,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通过毕业生调查和企业调研的反馈信息动态进行分析,基于专业发展的调整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点随岗位职业能力的变化而改变,以适用企业岗位能力变化。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评价模式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各系各专业组织开展学生多元评价改革实施,各专业成立相应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生多元评价改革。 2.制度保障 制订关于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工作规范等指导意见的系列制度,规范专业建设,保证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 3.师资保障 一是引导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二是开展到企业实践活动,建成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人才库。 4.硬件保障 一是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设融生产和教学于一体,集培训、技能鉴定于一身的教学工厂。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共享型的教材、学材和课件等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法[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惠州市技师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