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时代构建湖南高校扶贫与普通话普及共进机制的思考
范文

    孙亚鹏 海源

    摘 要: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湖南省内各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核心区和边缘区等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较大差距,呈现一定的贫富二元化特征。这种二元化特征往往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社会文化等方面。湖南省内的高校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扶持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致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依靠师生的技术特长,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扶贫地区推广普及普通话,构建扶贫与普通话普及联动共进的机制,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扶贫工作综合性长期性的效益提升。

    关键词:普通话 扶贫 共进机制

    根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202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实现基本覆盖。而达到这一要求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其中尤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农村和落后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语言文字也是推进扶贫脱贫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更是一个基础性因素。语言文字作为一项资本,可以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进而提升就业水平和经济水平。湖南省内高校都承担了扶贫工作,借助于高校在普通话水平方面的优势,依托“互联网+”时代的技术手段,重视语言文字的基础性长期性作用,将扶贫工作和普通话的普及工作相结合,思考建立扶贫与普通话普及的联动共进机制,实现“真脱贫”的目标。

    一、扶贫政策里的语言文字内容

    2011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第一次涉及语言文字方面,其中明确“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16年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多次提及语言文字,语音文字的推广在扶贫政策中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教育部、国家语委、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语委等管理部门,出台了更多在扶贫脱贫工作中,进行语言文字攻坚推广的专门文件。显然,在落后民族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普及普通话,可以提升当地民众的科学和知识水平,提升受教育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真正脱贫。

    二、湖南省贫困地区的语言使用现状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一共选出了14个集中连片地区作为国家扶贫的重点地区,其中的武陵山区在湖南省的西北,是一个多省交界的区域,有人口1100多万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也包含有汉族的聚居区。语言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方言、土话、民族语言、普通话混合使用的状态。

    三、语言文字与社会经济发展

    语言文字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和资本。它们有着两种重要的维度,一种是文化,一种是人力。从文化的维度上来说,语言文字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宝库,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从人力的维度上来说,语言文字是一项可以给民众带来经济价值的知识和能力。

    语言文字,在提升教育水平上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而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有知识文化的劳动力,改进地区民众的就业能力,提高经济收入水平,最终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统一的语言文字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在这方面,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有着共同一致的观点:单一语言文字的国家和地区比语言文字未统一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有着更好的经济发展优势。国内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越大,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阻碍越高,各种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知识传播的成本更大。另外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劳动者中,熟练掌握本地区通用语言文字的人获得的报酬更高。

    这些都说明,良好的语言文字的普及对地区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普及普通话和汉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方言的保护。在扶贫工作中,下乡工作人员为了便于交流也可以学习使用一些本地语言。

    四、构建扶贫与普通话普及共进机制的措施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湖南省内的高校借助于本身的优质普通话教育资源,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扶贫脱贫工作和普通话普及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两者的共进工作机制,使得扶贫脱贫和普通话普及工作能互相促进、互相提升。

    第一,在高校扶贫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MOOC的普通话教学,进行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可以开发基于智能手机的普通话学习和训练的APP,实现语音学习和训练的智能评测和指导,实现远程普通话的教学,建立贫困地区学习者和高校师生的跨地区无间隔的一对一教学与辅导。学习者可以在APP的帮助下实时在线地针对重点难点发音进行反复练习训练。这种基于移动智能手机APP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打破普通话学习的时间、地点、空间等的限制,基本实现了5A式的学习进程管理和服务。

    第二,借助高校暑假的三下乡团队,组织贫困地区的民众进行普通话的集中学习和训练。湖南科技大学的“三下乡”活动历年来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扶贫脱贫的攻坚战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好好利用“三下乡”活动,可以取得更好的普通话推广成效。

    第三,在扶贫工作中,组织学校师范生参加扶贫支教、教育实习等活动,在贫困地区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学校开展普通话教学,让普通话成为人们从小就使用的日常语言。湖南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着师范教育特色的高校,在扶贫支教、教育实习等活动中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助力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让每一名师范生有机会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第四,在扶贫工作中,高校对贫困地区的教师组织进行继续教育和学习交流活动,给贫困地区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第五,在扶贫工作中,广播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是民众了解和掌握普通话的便捷学习方式。高校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完善这类公共设施的建设,比如建立公共的广播电视收看收听室,安装上一些网络化多媒体设备、广播电视设备、座椅沙发家具等等。

    第六,开发贫困地区的优质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资源的旅游产业,对当地语言文化资源进行整理、整合和产业开发,推动普通话普及工作和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

    五、小结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现阶段都或多或少的需要面对和解决。同时它是一个涉及很多因素的一个系统问题,比如地缘、气候、教育等等。语言文字因素往往隐藏在其中不易被察觉,却是贫困问题的症结之一。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地方高校将打好脱贫攻坚战,尤其在人文领域,将充分结合自身优势,在扶贫工作中,采取多种措施推广普通话,消灭贫苦地区下一代再陷入貧困的人文诱因,切实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参考文献:

    [1]王春辉.精准扶贫需要语言教育协力[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3).

    [2]吴雪钰.当代汉语母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6.

    [3]郭熙.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作者单位:孙亚鹏,湖南科技大学;海源,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9: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