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深入课改引发教师思想的几个转变 |
范文 | 杨 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思想也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转变之一:课堂由重形式变为重实效 课改伊始,教师们的课上得是形式多样,热热闹闹。例如,有的老师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既有音乐欣赏、绘画表演,又有地理知识竞赛、物理知识讲解等,有时听课的人都整不清是在上什么课。再比如,语文课要求听说读写,那好,不管什么课,多少内容,上课时听说读写,样样必有。眼看时间不够用了,该讲的不讲了,来个“我问你答。”“满堂灌”改成了“满堂问”。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那好,既然合作那就小组讨论吧,不管需不需要讨论,都得有这种形式。不管讨论的题目难不难,五分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两分钟刚过就喊停……如此等等,相比传统式教学,课上的确有生机了,但效果呢?先不说,只要课上得新、上得奇,就是创新就是好课。 几年过去了,实践证明,光玩花架子是不行的,课还得踏踏实实上,教师该讲的还要讲,学生该练的还要练,重实效才是硬道理。 转变之二:由单纯重能力培养变成知识能力并重 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对人提出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如课堂上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敢为人先”,即使出现错误,教师也要表扬、鼓励,生怕伤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课上,学生说得多了,教师说得少了,结果造成学生会说不会写,会说不会读,能理解不会表达……语文成绩一落千丈。其实,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基础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完备的基础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很难产生质的变化,各种能力和创造力的生成也将失去依托,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钻研力度,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挖掘教材的关键点,发现教学内容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点,然后通过形象的启发,巧妙的点拨,教材的知识结构才会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储备才能迅速向创新学习的轨道延展,而非单纯为培养能力的放任自流,只有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并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转变之三:重点目标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 一节课45分钟,如果有七八个甚至十来个教学目标显然不能实现,而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好坏与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深入教材,深入学生,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讲成效。因此,三维目标的确定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法可谓是灵活多样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竞赛法等等不一而足,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慢慢做到了心中有数,知道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教法最管用,比如对文言文的学习,就有先读后译再讲解法、先读后讲再翻译法、讲故事法、自学法等等。这样,有目标、有方法、有干劲、有成效。 转变之四:多媒体应用有选择 起初,用多媒体上课的确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不管该用不该用,合适不合适,教师每节课必用,时间一长,当学生出现观看倦怠之时,教师们才发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利也有弊,学生动手少了,形象思维被禁锢了,学习兴趣慢慢减弱了。 几年过后,教师们虽然电脑越来越熟练了,课件制作技术水平更高了,但大家更趋向干务实。老师们更追求的是实用,很少再见到那种一节课换几十张花花绿绿的课件的情况了。 转变之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 课改初期,教师们总担心课时不够用、实践活动课太费时间、实践课学生不好组织管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常遭冷落。 近几年的中招考试,随着命题的导向,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而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尝到了甜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转变之六:教师的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当学校首次提出写反思总结之时,许多教师都不理解,认为学校故意增加教师负担。几个学期下来,教师们慢慢尝到了甜头,由起初的被强迫变成了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经验,反思已经成为了日常工作中的一种习惯。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效率”,当前教师只有积极学习新课改理论,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课改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创新中前进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