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索按需办学路径 提升技工教育内涵 |
范文 | 吕成鹰 盐城技师学院坚持“需求第一”“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办学特色,将示范校建设计划的五大重点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分解成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83个三级指标、268个四级指标,探索按需办学路径,提升了办学水平。 改革专业建设 校企相融 依据示范校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进一步推进“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方式,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转、跟着企业走、贴近岗位学。 一是按需设置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全面实施校企对接,以保证培养的技能人才基本满足现代企业需求。建立长期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直接指导专业建设改革。二是融招生与招工、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一体,推行专业建设的“五个共同”,即校企共同组织招生招工、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互为学生评价。三是探索校企共建。把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专业技术人员引入学校,学生课堂教学、顶岗实习深入到企业。学校通过校企共建互为基地,全面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办学内涵明显提升。 创新课程体系 学做对接 课程体系决定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关系到学生能干什么、会干什么。盐城技师学院在以能力为本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构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首先,通过组织市场调研,确定工作任务。根据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开发作业指导书,组织课程构架前的市场调研,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技术相关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素质、人才结构与需求等状况,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其次,依据工作任务确定培养方案。根据国家职业标准,遵循教学规律,将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参照相关性、同级性原则,整合教学项目,形成专业基础、职业能力、能力拓展以及职业素质的课程结构,配备资源、安排教学,确定培养方案。第三,分析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大纲。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明确课程要求,分析课程内容,组成教学项目。将教学项目分解成各个任务,确定内容及课时,建立过程评价体系,编写教材。共编写58门课程大纲、58份校本教材,建成数字化、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和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创建12门省级精品课程。 打造师资队伍 四位一体 盐城技师学院全力实施“四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教科研水平显著提升,荣获中国职协优秀成果一等奖40多个。 一是培养名人名师。学校建有国家、省、市三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窗口、高素质师资培训的平台、高技能人才成才长的摇篮。二是提升骨干教师。充分利用出国学习、高校进修、承担科研等途径,提升重点专业的骨干教师,超额完成项目建设中的师资培训任务。三是认定一体化教师。通过有计划地组织专业理论教师下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进高校,已有150多名中青年教师达省一体化教师标准。同时实施学校标准的一体化教师资格认定,凡考评合格者发其资格证书,并根据初、中、高不同级别落实课时待遇,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学习主动性。四是聘请兼职教师。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兼职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顾问。 拓展多元办学 服务社会 多元办学即多元素多成分办学,开展多元办学既服务社会,又能提升学校自身“造血”功能。学校内设职业培训处,有专职工作人员20名,年培训各类人员万人以上。同时,学校还接受省外职业院校委托,培训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此外,学校通过服务知名企业,不断拓展高层培训。例如全国印钞造币行业有多个企业与学校合作,委托项目包括大学生岗前培训、骨干职工培训、技能大赛选手培训等。 搭建竞赛平台 引领示范 示范校建设的宗旨是“示范”,技能竞赛成果直接体现示范校建设内容,备赛参赛过程是最直接的教育教学改革。技能竞赛已沉积为学校的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老师培养冠军,学生成为冠军,打造了品牌学校、示范学校。培养出全省冠军67人、全国冠军16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人、全省技术能手称号35人。技能大赛获奖选手被国有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竞相聘用。 两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收获了“一体化、三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新机制,打造了德能兼优的教师队伍,向社会输送了8000多名技能人才。 (特约通讯员 葛富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