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综述 |
范文 | 邓玉喜 摘 要:就业质量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内在本质特点,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关注和重视。本文从就业质量的内涵、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对策等多个方面综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进展。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质量 研究 课 题: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成果,课题号:XJK012CZJ070。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总体情况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大学生身价等同农民工”“零工资就业”等话题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学界加强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文献。检索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书目和中国知网,截至目前(2012年11月),在著作方面,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为专门主题的著作还没有,但其中部分章节涉及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著作约8本。在论文方面,各类相关论文约240余篇,其中“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9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20余篇。检索结果表明,国内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2007年以来的最近5年,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对策研究等方面。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研究 就业质量是衡量社会就业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由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角度不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理解也不尽相同。秦建国(2007)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代锋(2009)等则将其概括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收入和发展的优化程度”“反映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层次、动向、性质和优劣等方面”。曾向昌(2009)则从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出发,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定义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所学专业、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意愿的符合程度”。综上所述,我们可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毕业生所获工作的客观优劣程度、毕业生对所获工作的主观满意程度,以及毕业生所获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 2.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比就业质量内涵研究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可以测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由定性转变为定量。目前,学界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评价侧重点和选取指标均不一样,有的注重评价体系客观全面,有的注重毕业生主观感受,有的注重毕业生所获工作的客观优劣程度,还有的注重用人单位满意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杨河清、李佳(2007)构建的一个包含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3个一级指标和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工作时间、员工培训、劳动合同期限、工会组织、养老保险等12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毕业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柯羽(2007)用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5个一级指标和一次性就业率、需求单位层次、就业单位的性质等10个二级指标构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史淑桃(2008)构建的一个包含薪酬福利、劳动关系、个人发展3个一级指标和劳动报酬、劳动合同、学习培养等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众多学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构成进行了详细探讨,极大地丰富了就业质量的内涵和外延。但由于指标选取不统一,导致根据各个指标进行实际测量的结果不具可比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类型和层次具有多样性特点,今后的研究应该考虑指标体系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 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就业质量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变量,一切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其就业质量。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依据希金斯(Niall OHiggins)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来阐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 (1)劳动力市场需求角度。劳动力市场在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数量角度,高校毕业生快速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就业质量。这种观点认为就业质量问题是就业总量问题的附带问题,认为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的现状,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可用专科生的偏偏用本科生,可用本科生却用研究生”。二是结构角度,劳动力市场的多重体制性分割影响就业质量。这种观点认为导致就业质量问题的制度根源在于我国城乡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体制内外的职位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分割。 (2)毕业生供给角度。从供给角度分析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校和毕业生自身两大因素。就高校因素而言,已有研究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匹配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方丽(2003)指出,我国的学科专业结构源自前苏联,注重系统的书本知识传授,人才培养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与产业变动之间的协同性较差,“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就毕业生自身因素而言,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个体因素多种多样,已有的成果大多围绕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观念、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性别、专业差异等角度展开研究。其中就业观念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成为学界探讨的重点。涂晓明(2007)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起薪期望越高其就业满意程度越低。陈成文等(2008)实证调查研究结果也同样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声望观、择业代价观和职业报酬观对其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影响显著。 不难发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众多,既有“需求”因素,也有“供给”因素,很难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这一复杂问题。今后的研究应加强体制和制度性根源方面的研究。 4.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选择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无疑也是学界探讨重点。已有研究文献主要从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展开对策研究。 (1)政府层面: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和供需匹配促进政策。需求促进政策,主要指政府通过刺激经济增长提升社会就业吸纳能力,从“量”的角度促进“质”的提升。赖三策(2004)指出“政府应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就业总量,积极发展城镇非国有经济、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供给促进政策,是指调整高等教育的政策,其目标是使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等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邓光平(2004)指出政府应“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达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供需匹配促进政策,是指改进供需结合效率方面的政策,其目标是有效改善岗位与失业并存的现象。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环境。陈岩松(2005)指出政府应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缩小城乡、行业、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淡化各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强化社会保障系统,对于到中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赖德胜(2012)等也指出,政府应着手建立高效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改变劳动力市场被严重分割的局面,实现平等就业,以提高就业质量。 (2)高校层面:高教改革。高教改革主要指深化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强化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责任。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岳昌君(2004)指出高校应“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或取消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增加大学生的实习机会”。廖志成(2005)则从树立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理念;建立灵活调节培养计划实施的有效机制;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取向,调整创新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质量等五个方面探讨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二是高校应强化就业指导工作。近年来有关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改革研究成果丰硕,大多围绕就业服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服务方式、服务评价等方面展开,并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就业服务理念由以就业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转变,就业服务主体由高校为主向政府、非政府组织、高校协作转变,就业服务方式由“突击”式向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些研究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就业服务水平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效率和质量。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已从单纯借鉴外国经验阶段向本土化阶段转变。经济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成果数量可观,但质量不尽如人意。不少研究停留于泛泛而论层面,缺乏深入系统研究,重复性研究太多;在理论解释体系方面,受国外就业理论影响较大,真正本土的理论解释体系仍然缺乏。其次,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已有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缺乏严谨的求证意识;在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中,也存在样本欠缺代表性。因此,仅仅根据这些不可靠的调查来进行就业质量研究,就会使研究结论陷入草率之中。我们建议今后进行一些跟踪定量研究,加强实证调查数据的积累。再次,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一是开展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如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和不同届别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比较研究;二是从单一学科视角过渡到复合的多学科视角探讨问题,以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2]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J].教育科学,2009(3). [3]曾向昌.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系统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杨河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人才,2007(8). [5]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6]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步骤[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7]谭建跃,黄华勇.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心理问题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8]方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机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9]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2). [10]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11]赖三策.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12]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3). [13]陈岩松.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14]赖德胜主编.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岳昌君,丁小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6]廖志成.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讨[J].教育评论,2005(3).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