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财经外语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状况调查
范文

    王斐 卢乾明

    摘 要: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但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比受到的重视不足。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其特点。本文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财经外语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并提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经外语类高校 大学生 人文素质

    课 题:本课题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度人事处委托课题资助。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具体而言,人文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哲学历史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质等内容。其核心是个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和思考,人文素质与个体的人格、生命追求、生活内涵和个人品位密切相关。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人文基础学科与技术应用学科是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大知识体系。在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更多是体现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而技术教育则是体现出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辨的理性方面。人文基础学科是技术应用学科发展的内在依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内涵提升、潜力积蓄的根基,是经济社会发展长远效应的动力源泉。人文基础学科和技术应用学科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技术应用学科为人文基础学科发展提供实践条件,人文基础学科为技术应用学科发展提供研究基础,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国家、民族健康和谐地发展。

    人文素质的培养既不能盈利,也无法直接进行生产。专业技能教育解决学生的生存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谋生手段,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则关注使命感、责任感、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塑造和提升,帮助学生在人生之路上站得高、看得远、行得正,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原动力的成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看出,人文素质的提升对技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间接推动力。

    但目前,在我国长期强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上和高校中普遍存在重技术应用轻人文基础、重专业技能轻育人根本的问题。能否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常常不自觉地成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实用成为大学的最大特征,急功近利成为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弊端。对各种证书的盲目热衷集中体现了当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功利性取向,这毫无疑问给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结合财经外语类大学自身的特点,外贸金融类学科占优势地位,学生对高质量就业高度关注,常常以是否能够获得丰厚的薪金作为自身价值的证明,使得他们对于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同时,财经外语类大学自身资源有限,多用于集中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基础有限,导致人文素质类课程数量和质量不足。另外,人文素质类教师边缘化,发展平台和空间有限。这些因素对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给财经外语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更多困难。

    国内有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但多关注理工类高校,或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现状、问题等方面,未见财经外语类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综合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探讨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状况。拟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在了解该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以期对财经外语类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二、研究过程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该校学生人文素质、人文课程、人文教师的评价和建议。通过网络发放和回收问卷。为保证问卷回收和答题效果,采用匿名方式进行问卷填答。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155份,问卷全部有效,均纳入结果分析使用。

    主要结果:

    1.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

    请被调查者评价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占45.8%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中等,认为该校大学生人文素质非常低占3.87%,认为非常高的学生占3.23%,说明被调查者认为学生人文素质整体居中,有少数同学具备很高的人文素质,但也有少数同学人文素质非常低。

    同时,有高达96.1%的学生认为财经类大学有必要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且有近7成(69.03%)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类课程对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帮助或有很大帮助。也有64.52%的学生是为了丰富自身文化素质,培养人文情怀而选择人文课程,并非仅为满足学分要求或个人爱好。

    2.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的需求

    首先,从学分设置来说,有78.71%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的学分应该达到6分及以上。可以看出,学生对人文素质类课程有着较强的需求。对于当前已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的种类和数量而言,有66.45%的学生认为课程种类太少,有28.39%的学生认为课程数量严重不足。可以看出,现有的人文素质类课程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哪些类型的人文素质课程有需求,笔者在研究中进一步调查了学生喜欢的人文素质课程内容。选择比例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心理学(61.29%)、音乐美术(60.65%)、历史地理(50.97%)。

    有关人文课程的授课形式与班级规模,该校学生偏爱老师讲授为主(42.58%)和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结合的方式(38.71%),且超过半数(55.48%)的同学希望课程规模控制在30~60人。

    3.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现状

    为更深入地了解该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现状,对当前人文课程的出勤和听课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仅有4.52%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能基本全勤,大多数学生(79.35%)认为人文课的出勤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经常旷课。而高达92.9%的学生认为在人文素质课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听讲不够认真、做自己事情的情况,仅有7.1%的同学认为大家在认真听讲。

    4.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的评价

    课程质量和课程吸引力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授课教师的水平,因此,本研究调查了学生对于该校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评价。调查采用5点计分,1代表最低分,5代表最高分。相对而言,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评分最高(4.03±0.86),对教师素质的评分次之(3.85±0.83),而对教学水平的评价最低(3.73±0.767)。可见,根据学生的评价,当前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能够认真对待课程,在课堂教学和课堂组织中表现出认真的态度,但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相对较低。这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提升。

    三、建议

    1.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一是,该校可以进一步通过建筑、装饰、摆设等客观环境的优化来提高校园的文化和艺术品位,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二是,通过举办展览、沙龙等文化活动,让学生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三是,通过提升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在人文通识类课程中,其他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均可以通过教师人文素养的展示及渗透,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建设

    从调查结果来看,该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无论是在类别还是数量以及学分要求上,均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学校应当在培养方案中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的类别和数量,尤其是心理学、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课程。心理学强调完善人格的全人教育,艺术类课程能够通过美的欣赏、感受和体验达到提升个体品格和素养的作用,历史地理类课程则可以让学生在更多元、更深刻的视角中去理解当前的社会和生活,同时这些内容和主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可以从丰富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入手,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助力。

    3.提高对人文素质教师的支持,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使全校上下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意义,提高人文素质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人文素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人文素质教师开设人文课程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教师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兴趣,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贡献更大的力量。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对该校人文素质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相对较低,更加认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态度,因此,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研讨活动引入新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进行教法研究等,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人文素质类课程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有触动、有收获的效果。也只有人文素质课堂充满活力和魅力,才能改变一些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不够重视的观念,扎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2]姜键,陈岩,刘文婷.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3]何锋兵.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4]王维才,隋延力等.高校教师队伍组织模式设计与人才强校战略实施[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4(6).

    [5]高媛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建设研究初探[J].华章,2012(22).

    [6]吕遂峰.论大学教育中人文基础学科的突出地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