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辽宁职业教育科研回顾与展望
范文

    高明?刘静静

    

    

    摘 要 职业教育科研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辽宁职业教育科研始终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同向同行,凝聚多方力量,构建职业教育科研体系;扎根辽宁大地,开展职业教育科研活动。在服务政府决策、探寻发展规律、创新职教理论和指导院校实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辽宁方案”。“新时代”职业教育肩负新使命,辽宁职业教育科研也要实现新作为。要服务社会发展,全方位发挥职业教育科研引领作用;聚焦内涵发展,多维度加强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建设;拓宽理论视野,开展“顶天立地”的职业教育研究。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辽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6-0051-07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职业教育科研队伍由小到大,科研力量由弱变强,不仅带动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更为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和构建幸福辽宁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凝聚多方力量,初步建成职业教育科研体系

    (一)职业教育科研机构逐步增多,科研队伍日益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以及市(县)各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陆续建立,形成了以辽宁教育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原辽宁职业教育研究所)、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为引领,各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部分地市(县)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以及其他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科研机构组成的职业教育科研机构体系。职业教育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政策制定,主持或参与国家、教育部、辽宁省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取得了大批高质量、有影响的资政建议、研究报告、著作和论文等成果。部分研究机构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为省内职业学校培养了高水平职业教育研究人才。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组建了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的科研队伍,形成了多方参与、共同研究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

    辽宁省的职业教育社会团体也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成立于2006年9月的辽宁中华职业教育社,一直重视职业教育科研,设有研究组织和专兼职研究人员。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学术活动,通过两年一度的“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辽宁省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术年会”,以及与省内职业教育集团共同设立的专项课题,为省内职业教育科研搭建了平台,增强了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了职业教育学术的繁荣。

    (二)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受到重视,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辽宁职业技术教育学有辽宁师范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2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个“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点,职业教育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走上了正规发展道路,多层次培养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职业教育国家课题逐年增多,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自1987年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纳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体系以来,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立项课题数量不断增多。近年来,共有11项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研究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其中,国家一般课题2项,国家青年课题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6项,教育部青年项目2项,涵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外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集团、职业院校评价等理论和实际问题,见表1。同时,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评选中,职业教育相关成果获得的奖项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得到了全国教育科研同行和省级政府的认可。见表2。

    (四)职业教育期刊专栏多元发展,交流平台更加广阔

    随着辽宁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职业教育期刊或栏目也不断发展壮大,《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管理》《高等农业教育》《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辽宁教育》《辽宁高职学报》《新职教》《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等刊物,既有CSSCI来源期刊、CSSCI扩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有一般期刊;既有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学术组织主办的,也有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主办的;既有双月刊,也有月刊。职业教育期刊或专栏的特色逐渐显现,办刊质量不断提高,为辽宁职业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提供了“百家齐放”的学术平台。

    二、扎根辽宁大地,广泛开展职业教育科研活动

    在职业教育科研活动中,涌现出以纪芝信、王克勤、徐涵、董新伟和高鸿为代表的全国知名专家,他们科研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扎实,科研思维缜密,研究方法得当,通过深耕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在中等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颇有建树,形成了一批具有开创性、代表性和领先性的成果,在全国职业教育科研领域发出“辽宁”的声音,为辽宁职业教育科研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

    (一)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助推中等职业教育恢复发展

    改革开放后,按照国家的要求和部署,辽宁率先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等中等职业教育。辽宁职业教育科研人员根据改革的主要任务,将中央精神与辽宁实际相融合,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调整和恢复发展建言献策。

    1.潜心理论研究,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必须与国民经济的改革、发展相适应,坚持多种形式的办学方针,与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同改革劳动就业制度相结合,通过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聚焦教学研究,把握中职学校教研的综合性、應用性和群众性。中职教师队伍应走专业化道路,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学,研究教师的社会实践和成长规律[1]。

    2.总结办学经验,谋划职业中学科学持续发展

    职业中学应遵循“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四有”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职业中学的办学形式应向多元发展,教学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需要,实行两种证书制度,多种渠道就业。职业中学的质量评估应遵循导向性、激励性、客观性、可行性和可测性等原则,遵循评估程序,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2]。

    3.客观总结成绩,不断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中,要坚持为老工业基地服务,政府统筹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整体效益[3]。要扩大学分制试点范围[4],把教学与生产实际、新科技的应用和推广紧密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产教结合,按照利益原则形成互利互惠、双向参与和双向互动的有效机制[5],使教育教学紧贴生产和科技发展[6]。要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7]。

    (二)立足辽宁职业教育沃土,助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根本性建设,是农村大规模发展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农村劳动力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8]。

    1.理论研究先行,指导农村初等职业教育实践

    在国内率先将农村初等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体系的初级层次,属于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通过初级职业学校教育和初级职业培训培养基本具有初中文化基础、掌握初级职业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要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本专业(工种)初级职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初级技术工人、生产骨干和其他初级从业人员,包括综合初中、职业初中、3+1、初三分流等形式[9]。

    2.围绕经济需求,找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贫困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要与经济融合发展[10]。沿海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外向型经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横向联合。农村职业教育要多样办学,办好涉农专业,发展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和各种短期培训[11],建立教学—实习—生产—科技—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教学体制,依托高等师范院校,农科院校和高、中等专业学校以及各级教育学院培养培训教师[12]。改革农村有关劳动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增加投入,加强教学设施供应[13]。

    3.创新办学模式,推动县级职教中心转型发展

    县级职教中心已经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14],通过内涵发展,加强综合功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15],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16]。县级职教中心应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完善办学机制,改革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职教中心发展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17],加强市县政府统筹,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打通就业渠道,实现转型发展[18]。

    (三)紧跟中德“双元制”实验,探索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作为中德职业教育首批合作项目,在省政府及省教委、省劳动厅的领导和德方驻所专家的帮助下,辽宁在13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0个专业(工种)开展了“双元制”教学改革试验,推动办学和管理体制变革。

    1.根据试点内容,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辽宁“双元制”实验学校根据社会、企业、个体和新技术发展需要,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规格。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综合设置课程,减少课程门类,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基础知识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改革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经过实验,基本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培训和锻炼了一批实验教师[19]。

    2.借鉴德国经验,构想职业学校外部管理体制

    学习德国“双元制”模式和管理体系,经济部门、行业、企业兴办侧重于培养和训练实践技能的职业教育;教育部门兴办侧重于培养专业理论教学和基础知识技能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向多功能方向发展,鼓励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引导和加快职教立法,地方政府加强统筹管理,明确各地经济部门、行业部门和企业集团是企业办学的主管部门,实行谁办学、谁管理,教育部门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和监督。

    3.依据试点情况,改革试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通过剖析试点学校的内部管理,提出“双元制”学校实行以专业组为主体的内部管理体制。在教学管理方面,制定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计划分层落实逐级分解;根据培养基础的知识面、操作技能和一专多能型人才的特点,将学年制改成学分制。在教师管理方面,实行教师聘任制,提倡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的“一体化”,建立严格的业务考核制度。加强“双元制”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的管理。

    (四)系统研究企业办学实践,探索职教集团特色发展之路

    行业企业办学是辽宁职业教育的特色,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急需的技术工人和大国工匠。近年来,职教集团特别是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为建设辽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做出贡献。

    1.分析办学优势,积极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

    企业职业教育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物化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途径和解决职工重新就业的有力举措[20]。企业独立举办职业院校或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需要紧密结合以及毕业生安置,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设备條件、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可以从实质上提高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基于人力资本的企业竞争力[21]。

    2.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企业办好职业教育对策

    为解决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难题,更好地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建议国有大中型企业职业教育应转向社会化;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加大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企业办学的管理、监督和协调;调整同一行业和同一企业内的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完善企业职业教育队伍和综合素质;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完善培训、督导和招生分配制度[22]。

    3.服务教育决策,推动辽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把人才培养作为共同追求,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协同管理和利益共赢[23]。为推进辽宁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政府要加快地方立法进程,依法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要统筹协调职教集团发展;鼓励行业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构建多元的资助机制有力支撑职教集团发展;政府适当放权,扩大职教集团的自主权[24]。

    (五)从提高认识到争创一流,助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壮大

    辽宁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科研相伴而行,在从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内涵建设、优化布局到追求卓越的各个阶段,职业教育科研人员,通过资政建议影响政府决策,通过理论研究指导办学实践,通过应用研究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开展评估推动质量提升。

    1.研究发展战略,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辽宁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人才预测,要顺应高教体制改革,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并争取最大效益。应树立现代大职业教育观,加强立法,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并扩展投入渠道,加强高职院校自身改革,改革高职招生办法和劳动人事制度,加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理论研究,推行校企合作、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调整高职院校布局结构,全面实施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免试制度,加强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辽宁高等职业教育發展[25]。

    2.构建管理体系,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辽宁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方向上类比普通本科高校,偏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原始内涵;办学质量不高,规模小,力量分散,办学效益不高。应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提高学生质量、开发人力资源、更好地适应技术结构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要强化其质量监督功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应由职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实施监督管理。

    3.借鉴国外经验,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本土化

    科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推动了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了各自特色,美国以市场为机制,日本将政府干预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德国重视职业技术。学习国外发展经验,辽宁高职教育改革应增加投入,确定高职教育的培养规格和目标,改革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造中专学校发展高职教育,普通大学和专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参与职业教育,进一步巩固发展职工大学和成人大学。

    (六)聚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辽宁职业教育突破发展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酝酿”“启动”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和“移植国外模式”“国外经验本土化”和“探索中国特色”的不同阶段,通过研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推动职业教育迈向“内涵”“特色”和“体系”发展新阶段。

    1.梳理改革历程,系统总结职业教育课程经验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分别以传承知识提升文化水平、训练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和发展能力培育职业素养为重点[26]。进入新世纪,课程改革方针转向“服务发展,促进就业”[27]。课程改革模式分别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和国际组织为主导,重点是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改革,颁布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初步形成了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建立了课程资源库,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28]。

    2.紧跟实践进展,开展总结性前瞻性课程研究

    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改革是深化职教内部改革的突破口。为此,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精简课程门类,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打破学科体系,建立以职业为本的新教材体系,即以职业(专业)的需要出发,以学科为资源,把最必须的知识、技术,重新组织加工成以专业为主线的几门专业课;融思想品德、知识技术等素质教育为一体;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3.关注中职课改,助推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职课程改革在国家、省级和校级三个层面开发了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了借鉴“双元制”经验探索综合课程、借鉴CBE经验探索模块化课程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等典型模式,为进一步推进中职学校学习领域课程实验[29]和课程改革,应树立“为顾客服务”的理念、完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建立合理的课程改革运行机制[30]。

    (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系统阐述了人才培养目标、过程、途径和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反映出对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认识。通过界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紧跟改革和试点实际,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1.明确内涵特征,探究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工作者所遵从的关于技能型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3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含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等要素[32]。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合作式为主,关注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和做中学[33]。面向2030,应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34]。

    2.改革培养模式,为全面振兴输送合格人才

    为更好的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要大力发展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以工学结合和社会需求为切入点和着眼点,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树立“为顾客服务”的办学理念,面向产业和市场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35],建立科学评价标准,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培养经济社会所需人才来改革辽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36]。

    3.紧跟试点进展,助力现代学徒制探索与推广

    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创新,学徒制的发展为现代学徒制发展提供保障[37]。现代学徒制试点核心是制度层面的突破,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招生制度、教学制度、管理制度改革[38]。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于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实施双元育人模式的教学管理、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等,从根本上破解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产教难以融合的现实困境[39]。

    三、把握时代脉动,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科研水平

    “新时代”职业教育肩负新使命,迎来新机遇,面临新挑战。辽宁职业教育科研再次扬帆起航,将在助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落实“职教20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方面实现新作为。

    (一)服务社会发展,全方位发挥职业教育科研引领作用

    一是要影响政府决策。职业教育科研人员要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用扎实的和前瞻性的研究为政府提供有“理”、有“据”和“可行”的资政建议;要当好“宣讲员”,让政策在省内职业教育战线引起共鸣,在职业院校落地生根。二是要扭转认识误区。利用“全媒体”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维度展现职业教育成果和贡献,讲好“职教故事”。三是要引领理论创新。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基本理论问题,构建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进一步探寻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實现理论研究的“超前”发展。四是要指导院校实践。深入职业院校办学一线,了解改革发展实际,解读政策文本,破解发展难题,凝练升华办学经验。

    (二)聚焦内涵发展,多维度加强职业教育科研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队伍。加大对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投入,建立跨区域、跨机构和跨部门的合作研究机制,按编制配齐科研人员,提高科研人员待遇。二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招收多学科背景的生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加大高层次科研课题申请力度。重点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国家级课题,并依托课题申请国家级科研奖励。四是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核心以上期刊要不断提高影响力,争取步入顶级期刊行列。其他期刊要在办刊质量和栏目特色上下功夫,争取步入核心期刊行列。

    (三)拓宽理论视野,开展“顶天立地”的职业教育研究

    一是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原理类的研究。重点是对职业教育的核心概念、本质属性、地位和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要确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特征和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的边界。二是做好职业教育中观决策类研究。将国家方针政策与地方(省、市和县)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院校实践相结合,为地方政府决策“出思路”和“想办法”,指导院校改革实践。三是加强课程与教学类研究。从对接地方产业、校企合作、系统化人才培养和专业大类的视角构建模块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依托各级教改项目、教研课题、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等项目,培育未来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四是加强跨界研究。从经济、人口、财政、社会公平、劳动就业、人力资本、标准化等视角,借鉴其理论与方法开展实证和实验研究,形成一套公认的职业教育研究范式。

    参 考 文 献

    [1][12][13]纪芝信.纪芝信教育文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3.394-401.378-393.

    [2]纪芝信,董操.论职业中学教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67.

    [3]高鸿.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若干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8):4-5.

    [4]徐涵,高红梅.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试点工作调研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9):13-17.

    [5]高鸿.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机制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6):32-33.

    [6]高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5(3):46-48.

    [7]高红梅,赵昕,王瑛.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现代教育管理,2009(10):1-4,52.

    [8]纪芝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J].教育与职业,1988(2):4-5.

    [9][10]纪芝信,由震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87-92.94-105.87-92.

    [11]高鸿.关于农村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5):34-36.

    [14]高红梅.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约性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10):4-5.

    [15]高红梅.县级职教中心内涵提升工程的实施及政策建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1-2.

    [16]沈欣.县级职教中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27-28.

    [17]董新伟.发挥县职教中心资源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J].辽宁教育研究,2006(4):46-47.

    [18]高鴻.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改革研究[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46-262.

    [19]徐涵.“双元制”试点经验谈[J].企业培训,1995(10):16-19.

    [21]高鸿,赵昕.论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17-21.

    [22]高鸿,赵昕.如何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4-07-14.

    [23]高鸿,高红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32-36.

    [24]高明.辽宁省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7(30):49-52.

    [25]杨为群,董新伟.关于“十一五”时期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3):1-3.

    [26]徐涵,周乐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历史演变[J].现代教育管理,2015(6):81-85.

    [27]徐涵.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18(2):1.

    [28]徐涵.新世纪以来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就、问题与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7(4):69-74.

    [29]王启龙,徐涵.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践现状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1(2):47-52.

    [30]徐涵.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2):77-89.

    [31]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8-11,16.

    [32]王启龙,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21-24.

    [33]徐涵.三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与评价[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25-28.

    [34]高明.面向2030: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8(4):19-25.

    [35]徐涵.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0):41-43.

    [36]刘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辽宁高等职业教育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6):90-92.

    [37]高明.我国学徒制的政策回眸与未来展望[J].职教论坛,2016(30):12-15.

    [38]高鸿,赵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1):50-58.

    [39]高鸿,赵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先行突破与实施策略[J].职教论坛,2016(3):10-13.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Liao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uil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system, and carried out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Liao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in serving th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law, and innov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 and guiding institutions into practice, which provides a "Liaoning Plan"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Liao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serve social develop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cus 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roaden the theoretical horizon, and carry out indomitabl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Key words? 4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vocation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Liaoning

    Author? Gao Ming, research associat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Liu Jingjing, teaching assistant of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Medicine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