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
范文

    

    

    

    摘 要 信息化时代,灵活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与学校呆板、枯燥的传统课堂对高职学生吸引力对比显著拉大,高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中,基于学情特点,遵循学习规律,以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为手段,着眼于知识够用度、课堂参与度、趣味教学载体实用度、教学评价多维度、学生自信度五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实践,取得一定效果。继续推进本次课程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体化智能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注重信息化教学比赛的资源转化,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与教学载体的优化更新。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模拟电子技术;一体化课程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1]。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更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大国工匠的素养为基础,以趣味或实用的项目为载体,开设“理论+实践”的一体化课程。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电子信息大类的专业群职业平台核心课,是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较强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体现在工作中的是零星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够直观、明确地体现出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价值,课程与生活和工作有距离感,让学生感觉学而无用,所以相当数量的学生对课程学习没有兴趣。

    (一)学情分析

    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为例。本课程授课对象是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一年级学生。高职院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许多高职学生根本不具备大学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更严重的问题是他们没有“学习动力”,存在较严重的“厌学”心理。学生更喜欢网络和手机,不爱思考,课堂参与不积极,但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二)教学现状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职业平台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电路分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制作与调试、电路测试与排故障等。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物理相关,抽象难懂,在传统课堂中很难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不理解理论知识时,应用电路的制作一旦出错,学生就毫无头绪,畏难情绪严重。另外,任课教师无法及时关注到每个学生,有限的课堂时间让个性化辅导很难实现。

    调查发现,本课程是学校职业平台课程中补考率最高的课程之一,教师积极推进课改后,该课的补考率逐年降低,如表1所示。但近16%的补考率仍较高,教师需继续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探索。

    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实践探讨

    课程是教育的微观存在,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秉持着能力本位,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技能人才。从“会操作”到“会工作”,其实质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重构[2]。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建设和改革。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创新发展的源泉。高职院校要通过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问题技能、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卡芬顿提出的自我价值论认为,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主要需要。学生通过自我努力,获得成功,可以提升自我价值感。自尊水平差异决定学习者不同的激励偏好[3]。表扬是强有力的激励手段,它对改善学生的行为非常有效,同时有意忽视不当行为与表扬适当行为有异曲同工之效。行为主义学习论和行为矫正实践都主张要强化适当行为举止而不是惩罚不当做法。因此,通过教学改革,教师要革新对待学生的观念,同时通过趣味性的教学载体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此外,有研究表明讲授法在知识获取上的效率较高,但在行为改变上效率较低,所以针对高职学生一定要以体验法等来实施教学。

    2.服务学生后续专业能力的培养

    改革前本课程对后续课程服务能力差,如在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硬件电路会涉及二极管、三极管以及集成运放电路,学生对电路中模拟器件的工作状态还是不清楚。在毕业设计中的硬件电路必然也会出现模拟电路的身影,但是在答辩过程学生对该课程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忆。同时,在电子设计竞赛、芯片级等比赛中会涉及到模拟电子线路的分析和故障排除等,大多数学生对此是无从下手,所以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本课程对后续专业学习的服务能力是目标之一。

    3.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将外在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素养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另一目标。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4]。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是通过学校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日渐升华成内在的“德”,使学生既具备善于学习、主动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又具备团队协作、积极沟通的职业关键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促進高职学生形成团队协作素养,培养大国工匠精神,达到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改革实践过程

    1.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的革新

    知识本身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是为“做事”服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结合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IEET认证来制定本课程目标,如表2所示。

    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模拟电子技术相关文献查阅、检索与持续学习的能力;具备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能力

    能力目标 能够执行本课程一体化项目的操作规范;具备模拟电子一体化项目电路的制作、测试与排查故障能力;具备工具\电子仪器的安全、规范操作能力;具备典型测试数据分析、解释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半导体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掌握基本放大电路的结构与原理;掌握集成运放的应用电路;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发生电路;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制作

    2.教学方式改革

    本次课改将课程总学时改为80课时,比原96课时精简了部分非必要抽象理论知识。每周6课时按照“4节一体化课程+2节理论课”来安排。这样4节一体化课程,比原来的“2节实验+2节理论”更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与学习规律,边做边学,提升学习动力,强化学生技能。一体化项目课程需要连续的课时保障,来反复锻炼学生的操作以及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教学改革中,从教学观念统一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载体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探讨、网络平台建设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完成。课程组成员主要是多年开展本课程教学的教师,由于改革中涉及到实验室建设与教学器材等的购买与调配,成员还包括实训中心教师。教师团队需不断优化,通过政策激励使教师积极参与,如团队成员优先选择本课程教学教师。

    3.一体化课堂实践

    (1)教学任务及任务单的设计

    一体化课程共设计了10个实操任务,部分任务如表3所示。任务选取过程:一是根据后续课程需要以及各类比赛的重点应用内容,同时参考企业岗位需求来确定,把握够用为度原则;二是根据前面确定的内容,选取生活中趣味项目为载体,力争做到玩中学;三是任务设计阶段,要在每个任务中设计适当的技能点、素质目标,目标要具体可行,而且技能和素养不是一次任务就可以养成,必然会出现多个任务同一技能与素养目标。

    (2)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使用

    順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教育+信息化”。《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中,积极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理论题库等。通过效果对比发现,在利用网络课程平台题库多次练习后,理论测试及格率有所提高,如图1和2所示;在教学中,融合传统课堂和网络教学,课外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通过音视频素材实现教学信息接收[5],课堂上则完成知识内化过程。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对学习的评价,更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机制。本课程成绩评定沿袭以往的“过程考核+期末考试”的总评方式,期末考试仍然是“实操+理论”。改革主要有两点:一个是一体化任务作为过程考核的主要部分,比以往纯理论作业更体现技能为主的学习目的。无纸化考试是未来考试的趋势[6]。《模拟电子技术》课改首次增加线上考试。它是以网络平台的丰富题库资源为前提,通过教师的设定,随机组卷并生成网络试卷进行考试。无纸化考核适合客观题目的考核,它能快速、客观地生成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这一项的工作量。而且,这些微知识点可以通过考前平台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考试结束后,教师可立即查看每题的答题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中可以重点加强,这点更适用于平时小测的无纸化考试。对于分析计算题,教学组仍然保持了纸质答题卡的形式,避免学生只通过刷题、背题应付考试,而并没有真正掌握必备知识点。

    三、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对策

    本次课程改革虽然收到一定成效,但也出现了新问题,如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的实用电路教学,侧重的是元器件识读、检测、电路装调等,增加了对仪表的使用,但却降低了电子仪器操作;从课时及学生掌握能力考虑,难度适合的载体比较难找;平台题库中题目数量偏少,质量不太符合够用为度原则;教师还需更注重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一体化课堂实施中教师对学生指导效率低;不能熟练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等。

    (一)一体化智能开放实验室建设

    智能环境不但在悄悄改变着教与学的方式,也逐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教育文化和教育生态,高职教育教学要积极主动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智能电子开放实验室是学校电子工程系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新型智慧教室,通过学生预约、在线实验、远程监控和自动评分,实现一体化课程信息化、实验室管理智能化的目标。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预约实验室来设计和调测自己的作品,力求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平台。学校在新校区建设中把一体化实验室规划为三个区域,即教学区、技能训练区、拓展区。教学区完成理论知识的教授,以讲授法为主;技能训练区完成项目任务电路的制作调试及测试等训练;拓展区计划增加Multisim仿真教学区[7]及虚拟仪器LabVIEW的自我学习区,达到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二)信息化教学比赛的资源转化

    教育的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传播快速、呈现方式丰富的独特优势。它必将带来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革新,将是构建泛在学习场景、提高教育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师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各种教育资源能更直观、更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要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大赛,参与比赛的过程就是教师理念和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要将比赛中新的教学理念、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如若教学中教案按照信息化比赛要求写,这个比赛教案的撰写过程,就是体现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优化过程。这种形式也必然带动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

    (三)校企深度合作与教学载体的优化更新

    学校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企业的岗位需求则引领学校的教学方向。在课程改革方面,需要校企密切合作,实现双赢目标。首先是本课程改革中教学载体的选择,由教师去企业调研,与企业人员充分探讨,选取难易适度、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项目作为教学载体项目。另外,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即一体化教学任务需要教师课堂有效且高效地完成,同时做到及时、公平地评价,这都需要借助信息学化教学手段,需要与企业的合作来实现。

    本课程的课改秉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体化任务为主线,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形成学生高度参与充分互动的教学情景,力求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专业自信。今后的教学改革过程还要在对学生分组设计、过程考核效率、网络平台优化、教材编写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参 考 文 献

    [1]孟春艳.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9(2):206-207.

    [2]张洋.探讨跨领域多元合作模式应用于高职实务专题[J]. 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6(4):49-52.

    [3]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27.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Z].教技[2018]6号,2018-04-13.

    [5]Xin WANG, Ming-yue ZHOU and Ge-heng CHEN. Study on the Hybrid Teaching Mode of “Circuit and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the Age of Internet Plus[J]. 2018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Science(ICEMS 2018):90-94.

    [6]郭婷婷,王娇娇.关于无纸化考试的几点思考[J].湖北招生考试,2017(3):129-131.

    [7]Youhui Zou,Renbo Xuand Yanping Wei.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Education, Psychology and Sports Science,201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