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STEAM教育理念下卓越职教师资“三维”培养模式 |
范文 | 曾茂林 曾丽颖 摘 要 steam教育因顺应新工科发展需要,得以在全球盛行,其倡导的跨学科综合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此理念启发下,构建以“学术”为基础,“技术-教艺”综合为突破的卓越职教师资三维培养模式。针对中职学校需要“技术-教艺”双馨职教师资,以“校-企-校”深度合作,按照三维综合通用培养模式,开设出专业理论、技术和教艺课程体系,突破技术和教艺实训瓶颈,完成三维卓越师资综合培养。根据专业硕士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招收拥有技术或教艺一技之长的在职人员,开展针对其薄弱维度的补偿教育,最终成就其“学术-‘技术-教艺”的三维卓越素质,以满足高职院校对硕士层次“双师型”卓越教师的需求。 关键词 STEAM教育理念;职教师资;三维复合;卓越素质;培养模式 卓越职教师资的培养,需要以技术和教艺“双师型”教师为基础,再加上教学研究水平突出,构成卓越的基本维度。其培养的多维性,需要跨学科课程予以支撑。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整合而成的STEAM教育,恰好从侧重科学和数学知识上,帮助卓越职教师资扎牢学科理论基础,其突出技术和艺术的探究性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职教师资的技术和教学艺术水平,从复合创新上达到卓越的“双师”高度。因此,借鉴STEAM 教育“跨学科整合的项目设计框架”[1],围绕扎牢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从技术和教艺拔尖维度上突破,形成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行性。 一、STEAM教育理念培养卓越职教师资优势 (一)卓越职教师资内涵及其卓越素质结构特征 有研究者将职教卓越教师概括为:“热爱职教、品德高尚、基础扎实、专业面宽、技能突出、教学过硬。”[2]这一解读凸显了卓越职教师资除了职业道德境界卓越外,关键是以“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凸显专业学术水平的深广度;以“技能突出”彰显其卓越的技术能手水准;以“教学过硬”突出其“能手教师”发展水平。这样的卓越职教师资标准,其实已集中凸显了“学术-‘技术-教艺”三维复合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结构特征。笔者参照“学术-技术-师范”三维复合的一体化职教师资素质结构[3],将卓越职教师资界定为:以职教为事业,具有高尚师德,学科理论(学术)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有卓越“技术-教艺”水平,且能形成“学术-‘技术-教艺”三维复合一体化知识技能结构的教师。这一定义同“双师型”教师相比,增加了学术维度,凸显了技术和教艺形成中需要以学科理论为基础,尤其在教学和技术的创新中,需要依靠学术研发能力基础。同前述三维知识技能结构相比,凸显了“三维复合一体化”特征,区分了维度的层次性。将专业理论的学术维度设定为基础理论层次,而把双师中的“技术-教艺”看作“术科”的应用技术层次,从而实现对卓越职教师资结构的立体性解读和建构。 (二)STEAM教育理念特别适合培养卓越职教师资 从STEAM教育跨学科综合理念出发,根据卓越职教师资素质结构特征设计其培养模式,不仅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其现实需要,而且STEAM教育凸显出教学艺术的形成,需要有相应的学科奠基,更是对跨学科综合教育理念的运用创新。STEAM教育采用的跨学科综合理念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五大領域”,“引导学生通过协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4],特别适合以工匠精神和双师技能为要求的卓越职教师资培养。STEAM教育的学科、经验和学生中心三种跨学科整合取向[5],为设计出卓越中职师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基于技师或教学能手的高职卓越师资补偿教育模式提供了跨学科三维整合设计的依据。STEAM教育,注重让学生通过实践,完成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项目,完全符合职业教育注重岗位实训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职教师资在企业岗位实践中形成熟练的技术,根据职业院校教学的现实问题,形成针对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教艺。STEAM教育打破了数学、科学、技术、工程和艺术之间的壁垒,有助于将卓越职教师资培养中的技术训练同教艺训练结合,让学员在掌握某一操作技术的同时,懂得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和认知程序,以恰当的教学艺术将他们教会。 (三)STEAM教育理念下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核心维度 从STEAM教育以理工科为核心,实施综合教育的理念看,职业院校教师需要技术和教艺过硬的“双师”技能。所以,必须围绕卓越职教师资培养中的“技术-教艺”两个维度,突出其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技术拔尖。这是其立足职业院校讲台,让学生崇拜乐学的前提。其次,需要具备针对职校生文化基础差、厌学心理重的教学技艺。因此,在卓越职教师资培养中,集中训练其“技术-教艺”的卓越实践力就非常重要。但仅此,还不能突出卓越职教师资综合创新的“卓越”水平。从“双师型”教师知识技能结构锁定的“技术-教艺”维度考察,其“卓越性”不仅需要体现在“技术-教艺”拔尖上,还需要体现在二者结合针对技术的教学技艺拔尖上,并形成相应的技术创新或教学研究成果。这就需要引入、借鉴STEAM教育高度重视“数学”类学术基础,同时又特别强调将科学、工程(教学系统设计)、技术、(教学)艺术进行综合运用的教育理念。在卓越职教师资的培养中,需要率先扎牢数学和对口学科、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知识,具有过硬的“学术”功底。由于技术和教艺水平提升训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物力,在规定的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年限内,必须锁定其核心维度进行综合培养,才能完成目标。所以,将卓越职教师资培养锁定在“学术(基础)-‘技术-教艺(综合突破)”的三个核心维度上。 二、STEAM教育理念下卓越中职师资培养本科模式 (一)STEAM教育理念下的三维目标导向分段培养 从STEAM教育的跨学科综合理念入手,分析得出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的三维综合培养目标,从而将相关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学生综合解决职业技术教学问题的能力。卓越职教师资培养中,这种比较均衡的跨学科综合技能通用培养模式,主要适用于普通高考中具有学术优势的新生。因为其以数学和科学为代表的“学术”基础比较扎实,但仍然需要利用大学平台予以提升,而其技术和教学艺术都是空白,因此就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而言,需要以“三维”目标为导向,形成分阶段侧重某一维度的全程、全面培养模式。为落实其三维培养目标,相应地需要“三维”课程体系予以支撑,分别为通识课程、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教育理论与教艺课程体系。其每个维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需要“政界-学界-业界”三界协同,才能从资源开发到实训情境满足职业教育训练的需要,这也是STEAM教育理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跨学科综合的基本要求。 无论是学生形成三维能力,还是实施三维课程,都不可能集中于某一阶段完成。因此,根据卓越职教师资素质以“学术”为基础,“技术-教艺”为突破的结构特征,我们将三维目标达成分三大阶段逐一实施。第一阶段,以学术为主。本科一年级突出通识文化基础和教育学、心理学、职教科研理论学习,以培养卓越职教师资从事教研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同时,让学生选修相应的学科专业理论课程,为第二阶段进入对口二级学院学习专业理论和技术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以技术训练为主。让学生根据前一阶段选修专业理论课的感受,转入自己喜欢的二级学院,围绕选择的专业主干课程开展系统学习。学院需要对各专业模块进行选择指导和学分规范,以培养卓越职教师资的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技能。为了获得熟练的实操技术,第五学期开始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下到企业,切实把技术学到手。第三阶段,以“大学-中高职”协同磨练模式,练好教学艺术。由教育学院培养单位,强化实战教学和班级管理技艺,尤其需要强化校内模拟仿真教学、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职业技术特有的教学技艺训练。第四阶段,着重培养技术研发或教研技能。大四开始,结合教学实习和企业实训经验,引导学生寻找毕业论文或教学设计、工艺改革等选题。作为毕业设计或论文研究主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研究能力。 (二)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学生卓越技术和教艺 STEAM教育的体验性,不仅主张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过程,更强调教育的情境性特征,强调把理论知识还原于丰富的生活之中,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完成教学。这一理念切合了职业教育教师技术和教艺形成性训练中需要实施师徒式、岗位情境教学方式训练。为此,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就成为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技术-教艺”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借鉴“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的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6],由师范院校牵头,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组织行业专家、一线技术员、中高职优秀教师,以让卓越职教师资班学生参与开发课程资源、完成技術项目研发等形式,开展实质性的技术创新和课程资源建设。一是由高师教师负责学科理论课程教学,指导学生结合技术和教学岗位实践,培养其教学技艺。二是由对口专业的企业负责技术课程的设计,开展对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对象的定点、定岗实操训练。三是由中高职学校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实战训练。最后由培养单位在论文撰写训练中,形成同“三维”结构对应的综合研究能力,有所侧重地开展教艺创新或技术开发研究。 这种三维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主要由三维素质结构、三维课程结构、三维教学路径构成。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三维课程结构,由专业理论课、岗位技术课、教艺课组成。课程实施的教学路径为:对应专业理论的课堂教学;对应技术训练的车间教学;对应教学技艺训练的中高职课堂教学;对应导师或师傅的项目研发、任务驱动教学。由此构成由高师院校牵头,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的“三维”协同模式,见图1。图中“教艺课程”突出“中职”的原因主要是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最差,对教师的教艺要求最高。各维度及其构成关系大体按示意图构成,其侧重点和比例其实是不断变化的。为了从工作过程导向出发,借鉴STEAM教育以经验取向实施课程的做法,在课程实施中需要强调“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三双共生,最终才能形成学科基础扎实,“技术-教艺”拔尖的三维卓越职教师资能力结构。 三、一维招生二维补教的高职师资硕士培养模式 (一)以技艺水平为考察重点的职教硕士生选拔 根据专业硕士教育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从业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形成等特征,师范院校在招收专业硕士时可以有所侧重地招收企业技师和在职职业院校教师,相应地强化补偿学科专业理论和教学艺术或技术的训练。同时,充分发挥其现有技术或教艺专长,形成“三维”综合的培养模式。随着中、高职学校教师待遇的不断提升,以研究生形式吸引民营和乡镇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报考对口专业的卓越职教师资教育硕士,从中选拔到符合条件的优质生源问题不大。同时,招收在省、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奖的应届本专科毕业生。这样招收的教育硕士,由于其具有技术专长,从而有助于克服技术师范大学在“技术”训练中的短板。由于《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定职业院校是培养主体,学习地点主要在院校,企业只是协助学校开展技术训练,导致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及其二级职业技术学院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训练设备和对口的专职技术师傅。 为了确保选拔的生源技术或教艺过硬,报考资格筛选中主要以各类技能鉴定资格证、职称证书加以限定。比如统一规定技术员、高级工、讲师职称拥有者,才可以报考对口专业的职教硕士。在面试中,则按照侧重“技术”和“教艺”分类进行实操现场考试:对“技术”类人员分大专业考试,诸如考核机械制图、车床操作技术等;对“教艺”类人员,让其进行说课、试讲和结构化面试,这方面师范院校已经有其成熟的检测流程。在专业技术考试设计上,则需要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企业的做法,注重通过各种适应性测验或能力考试,来选拔最适合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的“技术”类新生。可邀请行业培训顾问和劳动部门心理专家帮助制订相应的面试考选标准。主要对考生技术熟练度、细心、对机器运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手指灵活性等实操技术进行考核分等和筛选。 (二)针对“技术”硕士生的二维补偿培养模式 针对“技术”类考生,长期接受的是技术训练,相应的教师专业基础理论薄弱。所以,第一学期需要扎牢“学术”基础。同时,安排1~2门技术训练课程,利用培养单位的实训设备和对口专业理论学习,引导其自主探究技术水平的提升或改进。根据STEAM教育中的艺术特性,是对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的最高综合性创造设计,将“教艺”训练安排在扎牢基础后的研二进行,这也是二年制教育硕士毕业实习的一年。这样的安排,不仅同现有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吻合,而且有助于“技术类”研究生,在教育实习中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强化STEAM教育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实施的理念。经过这样的分段补偿,最终形成“学术-‘技术-教艺”三维综合的卓越职教师资素质结构。 具体训练中,从“教艺”维度形成上着力,在教学关键技能上突破:强化普通话、三笔字、信息及沟通技能等教学基本功训练;强化教学设计、监控、评价、多媒体制作技能训练;强化思想和班级管理等教育技能训练;强化针对职教中的学困生、技术操作优生等“特教”技能训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方法训练。补偿模式的教艺训练上,需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既有优势,利用微格教室强化教学基本功、说课、试讲训练。同时,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关键技术操作训练,强化学生二维动画、PPT制作技能。尤其需要利用高职合作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班级管理等岗位,以师徒训练方式对其进行强化教艺的顶岗教育实习训练。 (三)针对“教艺”硕士生的二维补偿培养模式 从职业院校讲师以上人员中选拔来的生源,具有较多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学艺术,教育、心理学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其所短缺的主要是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企业操作技术。因此,这类教师需要补偿教育的重点在于:进一步扎牢“学术”基础。一是对口技术涉及的学科理论,如借鉴STEAM课程理念中,强调数学基础学科的制图、统计,科学类的机械原理等;二是对职业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在教研上取得突破的“学术”。因此,对这类生源的补偿教育,虽然第一学年还是以打牢“学术”基础为主,但需要采取校内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比如,上午讲机械理论,下午就在校内车间或虚拟实训室操作;讲完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论,紧接着到附近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研究。因為这类在职教师,长期以来缺失的是动手“技术”,所以需要强化对其进行学以致用的培养。进入第二学年,则主要由企业承包对口的师徒式“技术”训练。同时,引导其完成技术改进或发明设计。如果其执意选择教研论文,也需要由企业师傅和校内教师协同指导,引导其选择针对技术教学难点开展研究。这样才能形成“学术”基础上“技术-教艺”三维综合的创新突破。 就具体的“技术”维度补偿教育和强化训练而言,先是依靠校内车间和虚拟实训,形成对口专业的初级技能。进入企业岗位的实操训练阶段后,学生先观察师傅完整的熟练操作过程,再根据其训练环节或技术结构特征进行分解训练,让学生清晰地记住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技能形成步骤及其需要突破的关键点。最后,在跟师学艺中逐步掌握其技术操作技巧,熟练掌握技能。为了保证学生在两年学习中,都有机会和条件参与企业上岗实训,培养单位可在新生入学后,以师徒对接方式引导新生同对口专业的企业签订技术实训二年期培养合同。以师徒结对方式,利用一年级寒暑假开展“技术基础”训练,第二年集中受训,练就熟练的技术,探索技术改进,形成毕业设计等。为了节约人力物力,达成学生间的相互协同探究,可将同一方向的研究生组成小组,到对口企业受训。最终,形成以“学术”理论为基础,“技术-教艺”综合突破的职教师资三维综合素质结构。 总之,就像STEAM教育始终围绕五门核心学科设计一样,在卓越职教师资的培养中,无论是针对普通本科招生的三维综合中职师资培养模式,还是以技师或教师为主的专业硕士高职师资培养模式,虽然强化训练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围绕扎牢“学术”为基础,最终从“技术-教艺”综合突破,以三个维度为核心展开。不同的是,各维度施教的先后及其形成路径有所不同。一技之长的硕士教育训练模式,其突出的是对薄弱学科的补偿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形成三维综合的卓越职教师资素质结构。 参 考 文 献 [1]董宏建,胡贤钰.我国STEAM教育的研究分析及未来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17(9):114-120. [2]林林,姚青梅,卢胜利.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以“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5):65-68. [3]曾茂林,涂三广.“双师型”教师三维一体培训原理与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2):18-23. [4]赵慧臣,等.跨学科视野下“工匠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基于美国STEAM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7(1):94-101. [5]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4):13-22. [6]张鹏,方健,董鹏中.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与实践——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8):72-7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