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双高”时代高职特色文化塑造:问题与思路
范文

    蔡海鹏 闵雅婷

    摘 要 “双高计划”标志着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时代。“双高”建设同时对高职文化提出新要求,高职文化建设面临外来文化挑战、文化体系分裂、成果缺乏特色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双高”时代背景下,高职特色文化塑造需要提高政治站位,着眼世界格局;培育大学精神,塑造特色文化;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品牌。

    关键词 “双高”时代;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大学精神;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0-0071-05

    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占据高校“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应当有其独特的文化,每一所學校也应该研究、培育、积淀自身的文化[1]。2019年,国家正式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2],标志着高职教育已经从规模和数量扩张发展到内涵和特色发展阶段,中国高职发展进入“双高”时代。“双高”院校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学校特色必须也应该体现在文化特色上[3]。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引领者[4]。“双高”院校要把握战略机遇,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塑造特色高职文化,以发展塑造文化,以文化引领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双高”时代对高职文化提出新要求

    (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大学“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核心要求之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高职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服务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办学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发展规模、速度都创造了中国、世界历史之最,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要为全民教育、社区教育和终生教育服务。2019年全国高职扩招100万,扩招的数量之大及扩招对象之广,昭示着职业教育的大变局与新占位[5]。但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历史短,办学内涵还不深,社会认同感还不够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在探索中逐步完善,但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获得感更加充分,对高质量、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需要更加旺盛[6],高职教育需要服务民生之本,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供给侧改革主动适应满足社会需求和人民需要。

    (三)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中国全面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全球化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离不开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并相互依靠的职业教育,并助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明确指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7]。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职业教育离不开中国。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是促进职教内涵式发展,加快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职教强国的重要途径[8],“双高”计划打造“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9],将“提升国际化水平”列为十项改革发展任务之一[10],但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特色还不鲜明,全面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是一项紧迫任务。

    二、“双高”时代高职文化面临挑战与问题

    (一)高职文化较量:文化挑战

    1.要抵制“反能量”

    敌对势力从未放弃通过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错误思潮的文化渗透,文化多元化对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盲目跟从西方文化,忽视主流文化,政治信仰不明确,过于重视自身利益,过于着重个性、自由和权利,忽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爱国思想和行为容易错位。只有加强思政教育和文化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文化,才能防止校园文化“变色”。

    2.要抑制“负能量”

    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向校园蔓延,诚信与道德滑坡,学校的主流教育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相互较量。很多高职学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缺乏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图,抵制社会“诱惑”能力不强,善恶是非不清,道德行为容易失范。如果不加强文化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会稀释、淡化甚至变得“虚无”。

    3.要克制“杂能量”

    网络成为现代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和习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网贷”等陷阱到处存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被各种杂音所包围。高职学生相对来说自制力和自觉性较差,学习精力分散,思想变得复杂,内心不能宁静,渐渐忘记读大学的初心和使命,甚至沉溺在虚拟网络之中,荒废学业和人生。只有加强特色网络思政文化培育,才能掌握高职教育的主动权。

    (二)高职文化建设:体系分裂

    1.文化建设与战略分裂:缺乏长远规划

    一是缺乏战略思考。高职教育以前“摸着石头过河”,关注于规模扩张,“得过且过”或“自给自足”或“小富即安”,举什么旗、办什么学、走什么路的文化理念不清,没有把文化作为高职办学、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平台、战略要素和战略资源来重视。二是缺乏整体长远规划,很多院校未曾制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或者制订了规划。但没有与学校长远发展战略“自上而下”结合起来,没有与师生的需求和智慧“自下而上”结合起来,没有与高职教育属性和学校办学定位、价值观进行“灵魂”结合,校园文化滞后于基础建设和专业建设,文化设计又滞后于文化建设。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分裂,文化规划、实施、培育在不同部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各自为政、相互分裂,或者“一任校长一种文化”,变更随意,缺乏“法”的规范和“志”的坚守,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持续性,没有形成统一体系。

    2.文化形式与内容分裂:沦为“形象工程”

    高职文化底蕴都不深,普遍存在文化错位,对文化、文明、文化人、文化育人的内涵认识不深,要么是简单照搬或转换本科大学的校园文化,“形”不似且“神”不达;要么是简单、线性地提炼理念,制定制度,悬挂标语和设计标志、画册之类,热衷于吸“眼球”的显性文化,或者钻研“高大上”的校名、打造豪华校门、录制宣传片,关注外形“包装”和形象宣传,缺乏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最需要的文化理论、方法研究,缺乏对高职属性、办学理念和专业特性的把握,缺乏“以人为本”,没有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文化和需求“兩张皮”,文化和行为“两座山”,文化成为漂亮的“形象工程”,文化育人成效不明显。

    3.文化格调与境界分裂:缺乏“大格局”

    一是文化思想不深。校园文化首先是育人的政治文化,高职校园文化缺乏政治引领,为宣传而宣传,政治思想与校园文化缺乏融合,校园文化缺乏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和人文浓度,缺乏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二是文化境界不高。一般拘泥于校园和自身发展,缺乏与行业、产业融合,缺乏向全社会开放,缺乏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文化视野不宽,高职院校参与国际交流少,对外合作对象少、领域小,校园文化缺乏创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文化理想,缺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情怀。

    (三)高职文化成果:缺乏特色

    1.缺乏“中国特色”的“本色”

    特色是大学的生命,办好中国的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个特色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11]。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职教育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文化的“根”,是最基本的“中国特色”。很多高职校园文化缺乏与时俱进传承和创新,要么是“崇古”,师生感觉枯涩古朽;要么全部是政治文化,缺乏亲和力;要么充斥时髦文化,弘扬主旋律不够。

    2.缺乏“职业特色”的“基色”

    高职教育是与产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12],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和发展源泉,也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色。但很多高职缺乏专业对接产业的文化学习、研究,吸纳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不够深入,校园文化缺乏职业文化特色,或者两者生硬拼凑而没有水乳交融,职业特色不明显。

    3.缺乏“校园特色”的“底色”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我国高职院校因发展时间短,办学理念因人而变,普遍缺乏大学精神,对价值观缺乏一贯坚持,缺乏基于办学历史的理念文化挖掘、提炼和文化的持续传承、创新及特色校园文化的培育,校园文化的形成缺乏底蕴,模仿的多,文化雷同现象严重;人文氛围不浓,“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人文”“重知识传授,轻价值观塑造”等现象比较普遍;缺少特色校园文化成果或有影响的“代表作”。

    三、“双高”时代高职特色文化塑造的思路

    (一)提高政治站位,着眼世界格局

    1.提高政治站位

    “双高计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旨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决策。因此,高职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党的建设[13],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精准办学定位,专注内涵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着眼世界格局

    落实“双高计划”建设目标可以概括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14],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高职文化要着眼全世界,围绕人才质量、办学水平、服务能力、世界影响,树立全球化思维,建立国际化发展战略,完善文化建设机制,苦练内功,培养国际化师资团队,提升国际化水平,精心打造中华职教文化品牌;要更新理念,解放思想,开放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职教文化竞争,推进国际化办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顶层优化体系

    落实“双高计划”目标,办学定位准确是前提[15]。高职院校要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从顶层战略重塑“高新职业教育”理念,精准办学定位,明晰价值观。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优化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观,完善并始终坚守“三风一训”,使其固化并成为师生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体系按“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协调,分工合作;整合资源,分层推进;整年累月,分进合击”原则实施,设计配套内外制度体系和持续优化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是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突破性举措,反映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色[16][17],要以“大数据”为战略支撑,培育数据文化,推动高职教育和管理变革。

    (二)培育大学精神,塑造特色文化

    1.培育高职大学精神

    爱是教育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髓与灵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一个层次,具有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18],这种双重属性促进特色打造和水平提升[19]。从文化来讲,建设世界一流高职院校,必须培育世界一流的“大学精神”。比较世界优秀大学,大学精神是一种“人本精神”,即“以人为本”,这是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以求实的精神追求真理,行政权力尊重学术权力。再从高职教育来看,大学精神具有产教融合特点[20],由科学学术走向应用学术[21],其大学精神是一种“匠”的精神,爱国敬业,严谨专注、精益求精,追求技术创新和技能卓越,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际工匠;是一种“爱”的精神,大学不仅在大楼、大师更在大爱,属于大众化教育的高职更需要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中播洒爱的光辉;是一种“范”的精神,既指模型、法则,突出职业技术技能堪为精湛楷模,又指风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身教重于言教。

    2.跨界融合职业文化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困境归根及底是产业文化缺失和文化错位。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也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22],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所谓的“职业性原则”[23]。高职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相融合,高职文化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需要跨界融合高职专业所对接的职业文化,特别需要创新融合职业技术技能文化,形成由校园文化、职业文化、传统文化同时并存又相互融合而成的具有鲜明职业院校特色的新型育人文化。从高职特色文化属性来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观与职业院校文化进行“融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形成有社会主义特点、职业教育特征和学校特色的“三融”文化育人模式;从融合策略来看,要拓展校园文化的多元功能,融入师生精神文化需求,融化学校办学理念,融合校园生态建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3.建设特色文化体系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文化育人是最高级、最具内涵的育人方式之一。落实“双高计划”,办学特色鲜明是目标[24],包括中国特色、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和高职特色,尤其是学校特色必须也应该体现在文化特色上[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国家的职教文化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这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从文化内涵来看,校园文化要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内在育人要素有机结合,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明确所有教职工都有德育职责、所有课程都有德育职能、所有活动都要发挥德育作用,形成文化育人“内聚”特色;从文化外延来看,要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家校合作育人、社会实践育人,形成文化育人“耦合”特色;从文化要素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先进的理念文化、厚重的精神文化、科学的制度文化、优良的行为文化、优美的环境文化和良好的网络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形成凝聚青少年学生灵魂、激发职业教育活力的特色文化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

    (三)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品牌

    1.吸纳世界职教文明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向全世界开放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大门,大胆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来迅速强大自身,慢慢走近、走进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心,中国文化成为影响世界的磅礴力量。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和“两为”方针,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专家治学、民主管理,发展好中国特色高职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需要开放校门、走出国门,兼收并蓄、开放并包,理性比较学习和吸收、消化一些国家的先进职业教育理论、技术和成功经验,快速提高自身,提升国际“品味”。

    2.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技术技能无止境,文化交流无国界。文化交流是国际交流“溢价”的“软实力”。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建设高职强国的重要策略,“双高”院校必然会走向国际舞台。要敞开胸怀,建立开放性职业教育体系,主动对接国际化合作的职业教育网络;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是一个跨越教育界和与经济界的合作[26],要大胆“走出去”,与国外学校、企业广泛开展国际“工匠”培养、科研合作、标准制订、教材开发、专业认证等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27],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产教协同,“引进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进职业教育多向涉外办学[28],推动高职教育与国际标准接轨,释放办学潜能和激发办学活力,彰显中国职教文化特色。

    3.打造高职国际品牌

    “一流企业卖文化,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中国如果没有卓越的职业教育文化,就不会有卓越的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实施战略规划和文化管理,创新驱动“双高”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高职教育的国内地位和社会美誉度。积极开展国际职教服务与援助,加大师生职业技能、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 拓宽双方学生国外学习、就业的双向互动,总结提炼高职教育典型、模式、经验和特色,形成中国职业教育“智慧”和“方案”,塑造卓越高职文化,扩大其国际影响力。主动与中国的出口企业、国外生产企业或国际企业合作,改变单一的资源、劳动力、产品输出模式,将职业教育或培训作为产品链、技术链、价值链的“增值”环节,按产品寿命周期特点或衍生服务提供“一揽子”方案,打包形成“产品+教育”“服务+培训”“技术+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逐步打开国际职教市场,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值,使高职特色文化在国际竞争中逐步成为“溢价”的“软实力”,打造高端国际职教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职教育的文化定位与建构路径[J].高职教育,2017(12):89-92.

    [2][9][10][13][14][1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04-01.

    [3][25]周建松.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需要精准施策[J].评价与管理,2019(3):73-74.

    [4]董刚.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49-51.

    [5]姜大源.论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5-10.

    [6]董刚.改革开放40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研究(笔谈)——在“惑”与“不惑”间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8(8):30-35+108.

    [7]新华网.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全文)[EB/OL].(2017-01-19)[2020-04-17].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1/19/c_1120340081.htm.

    [8][27][28]熊建辉,等.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创新路径思考(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6):5-15.

    [11]张汉静,高校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N].光明日报,2016-12-22(11).

    [12]周建松.以“双高计划”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9(9):91-95.

    [15][24]董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笔谈):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六个着力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8(6):98-100.

    [17]马树超.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呼唤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8-21.

    [18]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13(2):94-98.

    [19]周建松.改革开放40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研究(笔谈)——政府双重支持政策助推中国高职教育迈向高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18(8):30-35+108.

    [20]匡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2-21.

    [21]匡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高等性意涵及其实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48-152.

    [22]馬树超.产教融合:从示范到优质院校建设的主线[J].职教论坛,2017(1):32-35.

    [23]姜大源.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2018(4):5-7.

    [26]姜大源.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纵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