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研究 |
范文 | 肖润花 李珊珊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内涵,提出高职院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创业能力、社会认知、创业取向和自主发展能力四大核心素养。然后指出了高职院校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从强化管理、理实结合和因材施教等方面加以综合考量,制定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 创新创业核心素养 效能 [作者简介]肖润花(1979-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李珊珊(1984- ),女,江西上饶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江西 南昌 330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Y1722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0-0071-05 一、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内涵 创新创业核心素养是指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职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03年,美国建立了创业教育联盟,并在2004年6月颁布了创业教育的国家内容标准,简称CEE。CEE认为“创业精神是一个终生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包括认知能力、创新意识、文化学习、创业实践、创业发展5个阶段。除美国外,欧盟也有一套创业标准。国外这些创业标准明确规范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质内涵与时阈要求,为研究我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内涵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借鉴。 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组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这为我国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普适性意义,为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核心素养体系奠定了学理基础,对培育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职教育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因此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具有独特的内涵与特质。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文化知识基础偏低,学习动力不强,但比普通高校学生更活跃,更乐于实践,这为自主创业提供了基础。因此,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扬长避短,引导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来实现自己的生涯规划,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学宗旨与学生特质具有密切相关性。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有效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作为创新创业人才,首先,需要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作基础;其次,需要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形成初步的创新创业认知与取向;最后,需要具备自主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应具备创业能力、社会认知、创业取向和自主发展能力等4大核心素养。这4大核心素养又涵盖9项结构要素和40个元素因子,如右表所示。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效能 创新创业核心素养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素养结构,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图1中,4大核心素养、9项结构要素和40个元素因子,犹如鸡蛋的蛋黄、蛋白和蛋壳,由内而外合成一体,凝聚成创新创业核心素养体系,涵盖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必须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相应的能力,这是创新创业的前提。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当让学生学习创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财务知识、法律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社会交往知识等。除此以外,学生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吸收能力、判断能力、批判精神、动态能力、开拓能力等元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毕业后敢于创新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另外,因为创新创业有成功也有失败,所以还必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具有较好的意志力、冒险精神、抗挫折力、责任感、进取心,从而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敢作敢为、遇事不慌。目前,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分重视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旨在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十分必要和恰当的。 2.社会认知。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只有先了解所做工作的现状及要求,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因此,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以及了解所属专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市场有一定的认知;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所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分析判断,发现商机,抓住机遇,设计项目。只有具备这样的素养,学生才能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密切关注相关行业和市场行情,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知道应该从哪个方向去寻找项目,明确创什么业、如何创业,这对学生确立创新创业取向和减少创新创业失败的概率大有裨益。然而,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疏于对这方面的关注,不重视培养学生对行业企业发展动态的调查、分析、判断等能力。 3.创业取向。实践证明,选择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則事倍功半。因此,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中很重要的要素是能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已有的条件激发合宜的创业动机,形成科学的创新理念,构建清晰的创业思路,善于选择可行性创业项目。学生还需具有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设计的能力,以及开展项目洽谈活动的能力,以保证创新创业项目能够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因此,创业取向是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关键因素。 4.自主发展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是保持创新创业项目稳定运行与扩大发展的一种管理能力。目前,不少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往往忽略学生创新创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自主发展能力对学生创业项目的后续壮大和做大做强十分重要,是学生终身创新创业成功的有力保证。当学生创新创业取得初步成功时,必然希望能够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发展企业的能力。因此,必须把自主发展能力作为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4大核心素养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既在学生创新创业的不同阶段、情境中各有侧重,又在学生创新创业全程形成合力,为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提供基本的保证。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是指高职院校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路径和教育策略对在校学生创新创业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的实践与实训。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与高职院校的培育理念、管理体制、文化氛围、课程体系、培育模式、教学方法、师资水平、评价机制等各个方面紧密相连。高职院校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从强化管理、理实结合和因材施教等方面加以综合考量,制定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的优化策略(如74页图2所示)。 1.强化管理。第一,树立长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从以往注重培养学生在校时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拓展到立足于学生终身创新创业的视阈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高职院校不能只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活动,而必须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出发,立足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真正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第二,强化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组织管理机构。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要成立创业学院,对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予以整体规划、项目设计和宏观管理,以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研究的水平。第三,优化创新创业支持保障體系。高职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置于为新时代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的高度来重视,健全创新创业管理体制,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中心,重视理论知识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支持,从制度、机制、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为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提供保障。第四,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在校园创设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还可聘请行业企业的创业成功人士、优秀的创业毕业生来校“传经送宝”,使师生对培育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认同,从而学有榜样、创有方向。第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的、全程的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水平评价机制。评价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外显的知识水平,也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情感和意志。要把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成果、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成绩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 2.理实结合。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场所等方面多进行研究,努力构建基于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理实一体培养体系。 第一,构建专门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融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从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出发,既要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也要立足于创新创业,重构教学内容,设计模拟性和仿真性创新创业课题,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性创新创业实践研讨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总之,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应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始终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熏陶。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学结合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之中,积极引导学生在企业见习、顶岗实习过程中对所属行业开展调研活动,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行情,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对未来的创新创业项目有一定的认知与领悟,增强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信心,从而为未来的创新创业和创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齐头并进。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模拟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实践环境,优化创新创业活动条件,让各个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创新创业的实践场所。建立专门用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模拟教学活动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活动;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社团活动,以及校、省、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从而在校园内形成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并举的格局,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共同提高。 第四,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施教。高职院校多数教师未从事过创新创业实际活动,因此,学校要重视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使教师积累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同时,聘请创新创业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学校的创新创业兼职教师,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团队。引入创新创业项目,开展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和案例教学,实行“教学做”一体化,从而对学生予以切实的创新创业指导,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因材施教。第一,因类施教。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要根据高职院校的不同类型、同一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同一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因类施教。各高职院校要结合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的内涵,根据学科类别和学生水平,选择针对性、适应性和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方案和措施,选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孵化项目,从而切实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 第二,因序施教。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有序进行。一年级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年级结合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和创业取向;三年级结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如图3所示)。 图3表明,通过认知和实践的交替作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培养,高职院校形成循序渐进的有序培育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因人施教。高职院校各个班级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成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学习小组或实践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来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由于学生素养参差不齐,宜因人施教。对创新创业素质较低的学生以就业指导为主,重点进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和就业教育,培养其形成创新意识;对创新创业素质处于中等程度的学生,引导他们树立创业理念,参与创业活动,从而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对创新创业素质较高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强化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鼓励他们根据自身条件和所学专业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参考文献] 赵本纲.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长沙部分高职院校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