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投入学习理论的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 |
范文 | 杨静丽 胡光永 [摘要]文章阐述了投入学习理论的概念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提出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验设计与实施应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练习三个阶段,并就教学改革实验对比了两个年级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而指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提高学生对平时学习的关注度,使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形成整体的优势,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投入学习理论 碎片化学习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杨静丽(1971- ),女,辽宁绥中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授,硕士;胡光永(1974- ),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江苏 南京 21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碎片化学习视域下高职软件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7JSJG061)和2017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立项课题“碎片化学习视域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微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7-R-555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0-0107-0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即根據不同的学习环境、学科特点、学习者特点,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策略,将各种教学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的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仍以教师为中心,实行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应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促使教学目标更开放、教学评价更多元、学科界限更淡化,从而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习无处不在的新格局,这也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投入学习理论与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1.投入学习理论。投入学习理论由美国远程教育技术专家柯瑟林(Kearsley)和施内德曼(Shneiderman)提出,是远程教育技术实践的经验与总结,其基本思想是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强调主要使用三种方式促进学习者对学习的投入,即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布置基于项目的学习任务和真实的关注。 投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相处(Relate)、创造(Create)和贡献(Donate)三部分,其基本思想和原则在精神实质上和高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完全吻合,与项目化教学理念也基本一致。对学生来讲,一个真实有效的项目,比枯燥的书本知识要有趣得多,且每个项目都有服务的对象,如宿舍、班级、社团、图书馆或者个人,项目的真实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促进其学习,从而获得满足感。 2.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学界赋予了混合式教学新的内涵,即要求教师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的优势结合起来,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云班课”和“碎片化”教学是新兴起的两种学习方式。“云班课”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通过把课程学习资源上传到云平台,教师可以在云平台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碎片化学习”则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碎片化内容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明显特点是时间碎片化、内容碎片化和媒体碎片化。 碎片化学习具有学习时间短、可以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容易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优势,但也存在知识学习不系统、弱化了知识碎片之间的联系等劣势。因此,只有经过知识的“复原”和“重构”,才能真正实现“零存整取”。要实现学生知识学习的“复原”和“重构”,就离不开系统的课程教学,必须充分发挥“云班课”的教学功能。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系统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取长补短,从而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适用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基于投入学习理论,布置合作式项目学习任务,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与目标。 二、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层面,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环节组成,其中,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由学生在课下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学习则是在软件仿真工厂的实验室进行。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1.课前预习阶段。第一,上传教学资源。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前,教师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上传到“云班课”,学生通过移动终端从学习平台上及时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具体的课时分配情况等。每节课开始前,教师要将设计好的课件、微视频及配套的简单选择题上传至“云班课”,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后也要上传至“云班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引导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学生要根据教学进度计划,及时预习课件、微视频等学习资源。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如排队打饭、如厕、睡前、等车等时间。第三,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预习中的心得、困惑及问题提交至“云班课”,或者在微信群进行讨论,并由教师或同学及时予以回答。第四,教师要在“云班课”及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时间及答题情况,并把平时的预习和答题情况进行统计评分,计入课程学习评价。 此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和学生要确立教学资源共享理念。传统课堂教学资源局限于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演示和传递;混合式教学则要求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资源要提前让学生知晓,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师生共享和生生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要以开放性心态看待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在课前应多提供学习资源,学生则及时下载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并及时分享学习心得和学习难点。二是学生预习后的检测要落到实处。设计检测题是学生预习使用的必要教学资源,便于教师检查學生的预习时间和完成答题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难点,并据此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三是加强过程性教学考核。教师要将学生预习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并作为最终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是在制度上保证学生预习质量的关键,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重视课前预习。加强这种过程性教学考核是混合式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条件。 2.课堂教学阶段。《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在软件仿真工厂的实验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面对面授课。第一,检查和点评学生预习任务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要对学生预习作业进行点评,将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指明学生掌握知识的共同难点与容易混淆之处,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侧重并寻求突破。教师可使用“云班课”进行随机点名,让个别学生来讲解上节课项目作业完成情况,然后由各小组讨论打分,并计入该同学的“云班课”记录,学生可自行查阅。第二,教师面对面授课。教师先讲解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带领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并及时指导每一位学生,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三,学生上机练习和小组合作研讨。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看课前预习中的相关课件及微课程内容,指导其进行自主上机练习。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改正练习错误,而不是教授学生进行一步步的具体操作。小组研讨由选出的组长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并归纳组内同学的问题,教师则协助小组长解决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组长应对上机练习不合格又拒绝参加组内讨论交流的学生及时进行汇报并做好记录,教师则根据实际情况扣除其平时成绩。第四,分析总结和布置作业。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课堂上机及小组研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布置课后学习任务,课后作业要以项目式任务形式布置,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 此阶段在记录学生平时成绩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碎片化学习成果系统讲解相关知识,并对课程学习难点和不足进行梳理归纳。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碎片化学习的“不系统”弊端。二是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讨论交流。交流讨论是投入学习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研讨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三是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投入学习理论确保学习者投入学习的重要形式和方法。组长既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又是教师与小组成员的联络者,还是组内成员学习的督促者,因此,教师要确立组长在组内的权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协助小组长完成角色任务。 3.课后练习阶段。第一,教师要以“云班课”或微信群为平台,督促指导学生完成课后项目作业,并督促小组成员相互提醒和相互帮助。第二,引导学生再次进行碎片化学习。教师应不断丰富学习资源,如补充某个知识点的微课程视频等。学生在完成课后练习和项目作业遇到难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好“云班课”平台再次进行碎片化学习,通过查看教学资源温习巩固课堂的知识获得,并扩展课堂学习内容。第三,鼓励学生就项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应针对项目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困难疑惑等进行讨论交流,这是学习取得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微信群或者QQ群积极参与讨论,也可以手机登录“云班课”平台进入讨论组,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学习。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学习讨论,教师可以为踊跃发言的同学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第四,检查学生课后练习情况。教师要在“云班课”平台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项目完成整体情况,在与小组长的交流中检查各小组成员承担项目的角色和完成情况,并在课堂随机抽查中,检查部分学生的项目完成质量。检查结果会折合成平时成绩,计入综合评价。 此阶段的关键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课后项目要服务于有需求的真实对象,这是维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如小型的超市收银系统、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管理系统等。二是教师制作或精选的微课程必须短小精悍,易于网上传播。学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有效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三是项目质量评价标准要明确。项目取向学习是投入学习理论的重要原则,项目质量评价标准则是学生投入学习的重要标尺,因此,只有制定明确的项目质量评价标准,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情况。高职软件技术专业《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验始于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参与对象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2016级软件技术专业软件1621班和软件1631班,共96名同学。学习内容是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部分,共12周课程,每周8个课时。该课程在模拟职场环境的机房实验室进行,每个学习小组6人。与2015级软件技术专业软件1511班和软件1521班相比,两级学生生源质量相当,任课教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上课地点也是完全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2015级学生采用传统式教学模式,即以课堂讲授和课堂实验练习为主,没有使用“云班课”进行辅助教学。 对比教学实验结果,两个年级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如学习态度、学习参与情况、课程学习成绩等都有明显提高,在试卷难度相当、考核方法一致的情况下,两个年级学生的具体成绩如111页图2所示。2016级学生完成《Java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任务后,进行了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满意度的相关调查,参与人数为95人,调查结果如111页图3所示。 2.实验结果分析。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非常有效,希望其他课程都尽量采用这种方式。对比两个年级学生成绩可以发现,2016级学生的期末成绩明显好于2015级学生,其中,60~69分数段的学生大幅减少,而70~89分数段的学生大幅增加。从实训结果来看,学生的编程能力、驾驭项目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并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致学生厌学痼疾难以祛除。基于投入学习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了“云班课”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第二,提高学生对平时学习的关注度。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再以单一的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其加强了过程性教学评价,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云班课”学习平台的任务完成时间、每次预习作业分数、课后项目作业完成情况等纳入平时成绩,并计入课程最终学业成绩评价,这在制度上保证了学生平时的学习投入和对学习的高度关注。 第三,使课上学习与课下学习形成整体。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传统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上与课下脱节,以致学生的课下学习既缺乏主动性,又没有恰当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习进度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课程视频供学生学习使用,鼓励学生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从而形成了课上与课下学习立体化整体模式,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投入式学习理论,其集中了云课堂、碎片化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以云课堂、碎片化教学、微课程、投入式学习为辅,有着任何一种单一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非常适合高职院校理工类学生的学习特点,但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其对于少部分无心学习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讲,效果还是不明显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找准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魏雪峰,杨现民,张玉梅.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学习资源的适用场景与高效管理[J].中国电化教育,2017(5). [2]王鶄,杨倬.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华师云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4). [3]姜强,赵蔚,王朋娇.碎片化学习视域下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认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1). [4]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4). [5]杜世纯,傅泽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 [6]王鶄.电子双板在高校课堂中的运用——以大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