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范文 | 刘景丽 谭晓丹 杨琨 [摘要]文章在总结分析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提炼出以岗位需求(Job)为导向、以职业素质(Skill)为核心、以工程实践(Practice)为根本的“JSP”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两个长效机制,即“跨界教育”机制和“跨界平台”机制。 [关键词]高职 ?现代学徒制 ?“JSP”培养模式 ?跨界教育 ?跨界平台 [作者简介]刘景丽(1982-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谭晓丹(1989- ),女,湖南湘潭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杨琨(1982- ),女,河北石家庄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北 ?邢台 054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H181075) [中图分类号]G71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6-0053-04 现代学徒制是一项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改革举措。2014年8月,为了推进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于2015年8月从全国遴选出首批165所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单位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新契机。经过三年的试点工作,各高职院校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自身办学优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加深了对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的认识。 本文以高职院校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为依托进行系统研究,从理论上揭示现代学徒制“跨界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本质特征,从实践上构建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为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符合当代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指导理念,在职业院校专业教育体系中嵌入“以企业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为师傅带领学生职业成长”机制的一种跨界融合教育形态。 从教育根本上来说,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教育以及行业产业需求相融合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制度。 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表现形式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师傅”联合传授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 (二)特征 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是“跨界融合”的教育,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学徒制与高职教育的跨界融合,即从“学徒教育”跨越到“高等教育”;二是突破了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单一模式,实现了政、校、企平台的跨界融合。 1.教育的跨界融合。我国的传统学徒教育肇始并盛行于宋元时期,是与当时手工艺、作坊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种技能传承机制。在《营造法式》《弓式》《天工开物》《算法统宗》等著作中都有学徒教育的记载,可以说,传统学徒制在手工艺生产时代发挥了相当大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作用。传统学徒制的优势是:师徒关系明确,在实际的生产现场师傅言传身教传授实际的生产技术技能甚至“秘诀”,徒弟学习的内容、方法都与生产实际高度一致,所以学习速度快、掌握程度好、学用一致、技能传承效率高。传统学徒制的不足是:缺乏系统完善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学徒在创新方面成就较低,以及不能开展规模化的教学。 现代学徒制继承并弘扬了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从“传统学徒教育”跨越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现了“跨界教育”的文化特质。现代学徒制既关注“职业性”,也重视“高等性”,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兼顾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需求,既有“名师出高徒”的技术技能学习与训练,又有高等教育对于学生专业理论、文化素养、实践能力等较为全面系统的培养。工学交替、实岗育人成为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2.平台的跨界融合。现代学徒制是政、校、企三方平台跨界融合的一种教育模式。《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要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平台的作用,实现三方平台跨界融合。具体来说,政府要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方面提供服务;行业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要充分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从而提高人才的适用性。 二、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JSP”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实岗育人”的核心理念而构建的一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即Job(工作),S即Skill(技能),P即Practice(实践)。“JSP”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是以岗位需求(Job)为导向,以职业素质(Skill)为核心,以工程实践(Practice)为根本。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在企业实岗锻炼技能,师带徒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推行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建立两个长效机制,即“跨界教育”机制和“跨界平台”机制。 (一)“跨界教育”机制 1.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首要的是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通过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将学校和企业二者的职责予以明确。一是建立“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多方参与”的培养人才的“校企双主体机制”;二是建立“师傅带徒弟”导师制,导师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导师队伍实行“校企共管机制”。 2.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校企要本着“合作共赢、职责共担”的原则,做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培养标准建设。一是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进行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和岗位技术标准、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三是校企双方结合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根據企业工作流程进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二)“跨界平台”机制 1.搭建政校企三方平台。“JSP”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搭建现代学徒制的育人平台,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专业、产业、行业三方有机结合,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质量评估四大模块逐步构建出的“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人才培养模式。“JSP”人才培养模式把现代学徒制的核心价值融入高等职业教育,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搭建一体化育人平台。现代学徒制一体化育人即实现“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学徒”由校企联合选拔,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实施“文化+综合素质”结合的考试方案,文化命题、考试以学校为主,综合素质命题、考试由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在录取过程中,企业可以派人进行一定程度的参与,以利于企业选拔满足自己需要的具有培养潜质的考生进入学徒制班学习;学校在学徒制班的管理上比照普通高职专科学生管理,进行从入学、学籍到毕业等一系列的常规管理。 三、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估等基本教学设计中,做到岗位(J)、技能(S)和实际工程技术实践(P)场景三者的有机统一,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 1.培养目标。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从内容上应注重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目标岗位的核心关键技能、基于技术革新拓展能力三个方面;从方式上应强调校企双方的共同制定,保证培养目标具有落地执行性。同时,人才培养目标应与企业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对应。 2.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要围绕“学徒式培养”这个中心,根据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的任务以及校企两个教学平台来设置课程内容,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三个模块:一是准备型课程模块,包括公共课、职业素养课、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企业见习等;二是学徒型课程模块,该模块以岗位关键技能为课程内容;三是拓展提高型课程模块,该模块以专业或行业先进技术应用为课程内容,同时兼顾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考试等。 3.培养方式。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方式的本质特点是“师傅带徒弟”。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行业企业生产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较长时间使“学徒”接受师傅的教育和技能训练。可实行“1+1+1”学制,具体来说就是分为三个阶段:第1学年主要是进行入校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岗位进行全面认知,开展基本岗位能力实践训练;第2学年学生主要以“工学交替”方式进行半工半读,学生通过见习、专业实习等方式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师徒式实践学习,为进入企业做好心理、技能等基础性准备;第3学年学生完全以准员工、“学徒”的身份到企业实际工作,由企业师傅进行实践教学。 4.质量评估。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评价体系,应体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特点。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评价模式,围绕企业用人标准,针对不同课程建立不同的学徒学习和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分段考核,标准验收。同时,引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机制。 (二)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围绕企业需求,明确目标岗位,依据专业能力匹配学习目标,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 具体操作为:一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二是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梳理岗位关键任务和核心职责,提炼出完成关键任务所需的关键能力,形成“三进、四出、三融合”专业课程体系。企业进学校、技师进学校、专家进学校为“三进”,办学出校园到企业、教师出教室到车间、学生出课堂到岗位、知识出书本到社会为“四出”,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规划的融合、教学与工作过程的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的融合为“三融合”。 2.工学交替。合理安排学徒在校企之间的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理论学习阶段。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是理论学习。这一阶段以学生在校学习为主,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基本技能。(2)工学交替阶段。第二阶段(第三、四学期),可将学生的寒暑假实践打通,实行三学期制或四学期制。学生进行工作实践和专业学习轮替交换。学生在学校实训基地的仿真实训室、实验室,在学校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实际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学习,形成初步的生产设备操作、管理和维护能力。(3)企业学徒阶段。第三阶段(第五、六学期)顶岗实习。这一阶段是现代学徒制进入全面的“企业师傅带徒弟阶段”,学生具备“双重身份”,校企双方按照既定的各项标准与责权利关系界定对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三)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1.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招生方案,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才。这就要求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和行业企业的招工聘用工作进行规范,具体表现为 “两份合同”和“双重身份”。“两份合同”是指学校、学生分别要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双重身份”是指现代学徒制班的学生同时具备企业职工和在校生两种身份。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要明确责权利关系,明确学生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2.建立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亦工亦学的教学模式,要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学校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合作协议及学徒、学校和企业三方协议。签订协议后,校企双方要围绕项目管理和专业建设制订《现代学徒制弹性学制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学籍管理制度》《现代学徒制师徒协议及考试成绩制度》《现代学徒制学分制管理制度》《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带徒弟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带徒弟活动记录规范》《学徒工岗位职责》《学徒制学生顶岗实习相关规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从而建立现代学徒制运行保障机制。 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融合、实岗育人”的创新与实践。高职院校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铺平就业道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雷前虎,卫肖,崔莉萍,等.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2]李厥瑾.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8(3). [3]耿俊梅,李春光.关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制度保障[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4]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5]黄享苟,郭自灿.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6]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7]马铮.德、日、澳職业教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