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 |
范文 | 张英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许多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是因为历史课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脱离人文教育的精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体系建构上已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课程按照编年体编排的形式,整合成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三大模块。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目的在于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我们要构建植根于生活现实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这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 历史课堂要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怎么发掘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到历史教学生活化。 一、历史教学内容生活化 梁启超说过“我们的一部史学,尤其是中国的二十四史就是一个帝王的家谱、记传,几乎都是帝王将相”。以往书写的历史,常常是一部“公共舞台”史,一部男权的统治史,帝王的光环下,透见的往往是刀光血影。伟大辉煌的年代,记载的常常是战争,而升斗小民的衣食住行、生死爱欲早已湮没在时光流逝留下的历史地质层垒深处。历史于我们,是帝王将相,是才子佳人,是经史子集,是爱国主义,是英雄情怀。然而这些,都是令我们仰望的,只能钦羡的存在,我们看到兴衰成败,看到悲欢离合,看到壮士沥血,看到百家争鸣,但我们也只是远远地看着,只能默默地唏嘘感慨,而这样的距离,让我们无法体会到历史的真情。很多人不喜欢历史,就是因为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政治史,而我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是,回到了某个朝代,我们的个头与那时的人比较如何?我们的语言古人能听懂几句?当时的人衣食住行如何?集市怎样热闹?我们与古代的女子如何交往? 是的,过去,历史就是王侯将相的相斫书,再往后,历史成了阶级斗争的活报剧,到了今天,历史应该要有改变。幸而,现行教材把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纳入其中:从男人垂辫、女人缠足到男人剪辫、女人放足;从姑娘束胸为窈窕到挺胸为美貌;从新娘大红为吉庆到白婚纱为时髦;从五世同堂到核心小家庭……课本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好的,教材已做出改变,那我们的教学观念也要改变。 二、历史教学观念生活化 胡适在1930年拟就的《上海小志序》中写道:“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就否定“宏大述事”的历史观念。朝代的兴亡,君主的废立,经年的战争,这些“大事”,在我们的眼里渐渐变成“小事”了。《史记》里偶然记着一句“奴婢与牛马同栏”或者一句女子“蹑利屣”,这种事实在我们眼里比楚汉战争重要多了。小历史虽显渺小,琐碎且微不足道,但却丰富,生动而富于人情味。而且这种小历史的观念,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评价。 原来总是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过多的历史记忆有时也会阻碍我们轻装前行。事实证明,对历史的某些记忆还会成为新的灾难的理由。如希特勒发动二战其中一点就是一战使德国付出太大的代价。现在我们所应该关注的历史,应该是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为幸福的历史。因此,我们需要这样一些历史:如,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如,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的先辈曾经做出的抗争和努力。如,在千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怎么样拥有了一个家族的幸福生活。由此,我认为,让学生了解大唐时期一户农家的田园诗比了解唐太宗的文治武功重要。让学生知道唐山大地震比知道文化大革命重要。让学生认识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比认识工业革命产生的两大对立阶级重要。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观念需要生活化、细节化。 三、历史教学语言生活化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的形式和思维的载体,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高中历史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情感的抒发,可以这么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让教学语言为高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服务,关键看我们能否恰当地把历史用生活化的语言提炼出来。 如在讲述“辛亥革命”的内容中,关于辛亥革命爆发前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志士投身革命的教学片段时,我这样说:这些起义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光也已经很久了,而当时一次次的起义,一次次的失败,血腥只是让革命者们更加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却丝毫不能动摇他们心中的信念。徐锡麟刺杀两江总督未果,被剖心而死,34年的生命历程,果真不值得留恋吗?号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临刑前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那时她的心中难道只惦记着满目疮痍的国家,就从没闪现过一对娇小儿女明亮的双眸吗?林觉民,这位长眠在黄花岗的烈士给妻子的信中写到:“为天下人谋永福”,《与妻书》现在读来依然荡气回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静静地听着、看着、思考着,教师靠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震荡。可见,语言来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情感要靠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 四、历史教学资源生活化 历史就存在于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的长辈都是历史的当事人,家庭中的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等就是历史的遗物,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这些丰富的家庭课程资源,让他们深入历史,与历史对话交流。例如:向高寿的长辈了解他们的父母在民间初期剪辫易饰、禁缠小脚等往事;请祖父母、父母介绍改革开放前后的家庭生活状况,尤其是衣食住行方面,收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时期家庭生活的资料和信息。长辈在琐事上大书特书,细到生活中的一针一线,微到日常间的一颦一笑,让人觉得回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隔了岁月的灰尘,过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点滴像一颗颗泛黄的珠子,擦拭一下,还能映照出昔日真实的光泽。这些教学活动面向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增加与家庭生活密切关系的内容,学生将家庭经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起落浮沉与国家的历史联系起来,认识到有国才有家,家庭的命运与国家息息相关,感悟家国一体的道理,激发为家为国学习奉献的情感。 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总是“根植”于历史,而以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总是能“延伸”至现代生活。一种制度、一场战争、一则新闻、一张老照片、一处老屋、一部影视作品、一篇文章、一段人生履历都可能成为某一堂历史课的素材,或用于导入新课,或用于新材料、新情景的设置,或用于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这种把日常生活引入历史教学的做法,既能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生动性,又能拉近“历史”与现实,特别是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使历史学习与其当下的生活产生共鸣,自然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工作,历史课堂应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我一直尝试着摆脱“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的魔咒。在教学中,我力求历史教学生活化、情景化,利用激活教材、活跃学生、生成趣味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如果生活在这样一个主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成长环境里,这些孩子将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新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 朱汉国、王斯德 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法)阿利埃斯、(法)杜比 主编,李群 等译.《私人生活史》,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版.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