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育情感投入需理性 |
范文 | 李莉 教育是情感的艺术,最高的境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这种境界的修得,除却教师本身的良好外在形象,与生俱来的亲和力,深厚的学识之外,更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投入情感,正确地掌控情感。 要正确投入情感,首先要明确情感的特点。情感具有持久性,稳定性,是从容有度,张弛自然的一种常态。我们常说,要保持教学的激情。但激情不是感情,它可以激发我们自己,也可以激发学生,可它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而是属于自身的一种身体机能状态,是一种暂时状态。比如上一堂课,参加一个活动,发表一个演说;激情只针对这一特定的时间段,不可能长久地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所以,激情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情感。 如果教师将激情变成了生活的常态,感性太多,最终情绪泛滥成灾,冲垮理性的防火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破坏教育,成为教育的最大败笔。2008年在贵州一中学,两个男生同时爱上45岁的女班主任王永丽,结果一个男孩杀了另一个男孩。而且此案例被著名作家严歌苓写成小说《老师好美》。案中的男孩将王永丽老师称为“心儿”,可谓爱极了老师,老师也对学生疼爱有加,她上课充满活力与激情,知识广博。每一个学生若有一点反常,她都会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排解。他们的激情还用上了爱的名义,可结果让人只能让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情感具有疏离性,并非越浓越好。保持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敬而远之,而不是亲而昵之。太亲近容易伤了和气,因为情感的养成需要很久,但遭到破坏只需要一瞬间。孔子说易子而教,其目的就是不要破坏亲子关系。理性与亲情之间难以掌控。很容易被情感所挟持。 为保持这份疏离,教师在不该出手时决不能出手。有很多事,是他们自己可以解决的。教师可以关注,但不可以代劳,不要每发现一个问题都要去和学生沟通。教师的眼里,要揉得进沙子,这个沙子,不一定是错误,还有更多可能是困难,是需求,但这些时候,我们都只需要冷眼旁观。就像小孩子看着刚刚学走路的孩子,看他摔倒在地上,然后爬起来。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更加懂得如何自己寻找方法,而不是处处依赖他人。人在更多时候,是处于被忽略的状态的,而不是一直被关注。关注太多,是一种妨碍。 在农村中学,很多父母在外打工。作为孩子的一方,情感的缺失使他们容易依赖老师。城里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常常着眼于赚钱和工作,缺少时间和孩子交流。孩子也常会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老师那里,如果老师处处回应,回应得及时而恰到好处。面对这样的蛊惑,孩子怎能不上瘾呢,怎能不造就一种异于常情的情感?怎能不造就一种依赖性的人格?所以,太冷漠是一种病态,太热情也是一种病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成就感不是让学生仰慕和依赖老师,而是让学生独立自主,成为他自己。有的教师,当学生过度地依赖他时,她似乎觉得赢得了满足,甚至有些微地骄傲,觉得自己是救世主。但是,这其实是一种潜意识的掌控欲望,和那些直白地控制他人的人没有区别。电影《钢琴教师》里Erika的妈妈,就是时时处处掌控自己的女儿,让她无法真正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这样的爱,如同一种毒药,它让人慢慢上瘾。在没有了他人的帮助时,他就会觉得天塌了下来。但受教育的对象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最终要走向社会,独自面对,而不是处处依靠他人。 作为教师的我,曾经也有过一段让学生依赖的时光,但是我却一次次地疏远他,让他走入同学的群体当中,最终他找到了与同龄人相处的快乐。因为理性告诉我,作为一个老师,你不是要让学生依赖,而是要让学生独立,最好的情感是让他用你所说的话来指导他的行动,最终他忘记这些话是谁说的,而把这些作为他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说老师是用来忘记的。 其次,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情感生活带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不要让自已的私事与学生混淆在一起,打成一片,要做到师生有别。如《老师好美》中的丁佳心本人,她离异多年。异性的关爱对她而言,同样是缺失的。她对爱情又有着最初的纯美向往,而这样的爱情,或者说这样的友情,谁能给她?只有涉世未深的少年,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一开始,她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自然不自然间,她默认了,接受了,她也在他们身上寻求一种情感。 在事态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她完全没有反思作为教师应该有的尺度。比如一开始,刘畅把她称为:心儿。这个称呼是一个让人心跳的称呼吧,她轻描淡写地说成是她的小名。一个学生可以称教师的小名吗?她在放纵他人,也在放纵自己。 再次,情感的投入还要注意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否则你投入的情感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常听有教师抱怨:“我对他那样好,可他却完全不领我的情。”一厢情愿地为他人好,并非是正确投入情感的方式。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环境,成长历程不一样,他对待教师付出情感的态度也不一样。所以,对待不同的受教育对象,教师投入的情感程度与方式应有区别。 总之,感情是感性的,但投入感情却需要理性。《论语》里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夏的论述,是给君子们怎样把握“庄严”和“和蔼”的度树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理性原则”,也就是说该庄严的时候就要庄严,该和蔼的时候就要和蔼,该不该的判定标准是“理性原则”。所以子夏说的看起来的三变,本质上依然是一以贯之的不变。 教育工作中,投入情感的目的肯定是因为对学生的爱,但不正确地投入却不能真正达到爱的目的。只有适度地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感,遵循理性原则,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蓬安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