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范文

    刘君肖 王海静

    

    

    【摘 要】目的:统计学分析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效果。方法:样本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月,样本来源:我院收治的7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乌梅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与临床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为94.2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腔淋巴结、体温、呕吐、腹痛等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乌梅汤;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指标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1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常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者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患儿会出现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对患儿确诊后常及时进行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保守治疗,但临床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进行改善。临床经验显示[1],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中药汤剂具有显著临床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患儿临床资料,旨在分析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疾病效果。

    1 一般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时间:2018年1月-2019年1月,样本来源:我院收治的7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1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4岁,平均(8.00±3.50)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6周,平均(4.00±2.00)周;观察组男性患儿20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5岁,平均(9.00±4.00)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6周,平均(3.50±2.00)周;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药物进行静脉滴注,对于脱水、呕吐、发热等临床症状十分严重的患儿应及时对其进行补液、解痉止吐、退热等对症处理。

    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乌梅汤进行治疗:乌梅汤基础药方组成为:12g党参、9g当归、9g延胡索、9g川楝子、6g甘草、9g白芷、9g胡黄连、6g花椒、3g细辛、6g槟榔。根据患儿具体症状将基础药方进行加减治疗:对于具有恶心、呕吐症状患儿,应在此基础上加用9g紫苏叶、9g竹茹、9g陈皮;对于肠系膜淋巴结较大患儿,应加用9g莪术、9g红藤;对于发热患儿,应加用9g知母、25g石膏;对于大便较稀患儿,应加用9g白术、9g炒山药、9g白扁豆;对于大便干结患儿,应加用9g炒莱菔子、9g炒火麻仁;对于睡眠不稳患儿,应加用9g远志、9g酸枣仁。将药方进行煎服服用,每天一剂,于早、中、晚三次进行口服,连续治疗一个疗程(6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与临床指标恢复正常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患儿发热、呕吐、大便干结、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程度为85%以上。有效:患儿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程度60%-85%。无效:患儿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2]。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为94.2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表1所示。

    2.2 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恢复正常时间

    观察组腹腔淋巴结、体温、呕吐、腹痛等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表2所示。

    3 讨论

    目前,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疾病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常采用西医治疗,主要为抗病毒、抗感染,即维持水电解质紊乱、补液、解痉止吐等,但常规西医治疗方法起效较慢,易反复发作腹痛症状,且需较长时间才可缓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并发症,疗效仍需改善。中医学认为[3],肠系膜淋巴结炎为“腹痛”一范畴,主要为肠腑、脾胃病位发生,主要致病因素为脏腑虚冷、气滞血瘀、乳食积滞等,治疗应以行气、止痛、散结为主。本研究中乌梅汤基础药方主要包括党参、当归、延胡索、川楝子、甘草、白芷、胡黄连、花椒、细辛、槟榔,其中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润肠通便之功效,延胡索具有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之功效,川楝子具有行气止痛之功效等,多种药方相结合具有协同作用。此外,根据患儿具体症状加用相应药材进行煎煮服用,可使药物治疗更加具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儿临床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张玲.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研究[J].临床研究与经验,2017,18(1):61-62.

    张素军.乌梅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07):69.

    林志明.自拟缓急止痛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有效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01):144-14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