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薄批“信息”,细抹“技术”
范文 夏宏梅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其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多种优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越来越常态。很多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它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失意的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是因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要想达到“行之有效”的境界还需要我们“薄批细抹”,否则就会弄巧成拙,有“东施效颦”之嫌。为此,我们需要薄批细抹、慎思行之。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薄批 细抹
运用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在颜色、声音、动作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优越性,因为它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与“小学图形教学”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之间的矛盾。于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们这些一线小学数学老师似乎找到了解决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各种困难的“灵丹妙药”。为此,我们有了些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而事实上是即使用了这一剂“灵丹妙药”,学生面对诸多困难依然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呢?笔者有幸加入了市级课题《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经过两年的实践意识到我们要想让“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得到真正有效运用,必须学会薄批“信息”,细抹“技术”。
一、薄批“感知”信息,细抹“展示”技术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的起始点就是从现实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再从这些模型中抽象出相关数学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优势,极大得支持了学生对一些抽象“数学图形”知识的概括过程。但再先进的教学手段都需要“薄批细抹”,否则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笔者在上课题研究课《圆的认识》时,第一次上时在创设情境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于是便展现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接着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找出圆,学生说,笔者一按鼠标,“圆”都显示出来了。这一环节看似是“信息技术”的完美运用,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说圆时,总是说“某某物体是圆形”。笔者只得一遍遍强调“圆形是一种平面图形,只能说物体的某个面是圆形,而不能说物体是圆形”,可效果并不尽人意。(图示)
课后,课题组的成员就这一教学环节该怎样“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展开讨论,在相关专家指导下,笔者意识到:这一环节之所以出现这样尴尬现象是因为:没有揣摩现实素材带给我们的“感知”信息,更没有仔细琢磨课件的“展示”技术,而是粗糙简单得将相关信息技术进行组合、运用。集思广益后,笔者再次上该研究课时,把这一环节设计如下:首先,课件有选择地呈现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并让学生找出这些物体中的圓形。但这一次不再是让学生说,教师按鼠标,而是让学生边说边在屏幕上比划出相应的圆。随后笔者现场操作媒体,将这些实物隐去,屏幕上剩下了“圆形”。
此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有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在大脑中清晰构建了“圆”,自然也就不会再把实物与“圆”混为一谈。
二、薄批“教材”信息,细抹“视频”技术
直观演示不仅给学生提供新鲜得感性材料,帮助他们理解抽象得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由于其教学目标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矛盾,直观演示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表象,使之重组、再造,形成新表象,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师演示很认真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是不能完全领悟的,往往还需要教师课后一一指导,这既耗时又耗力。但把这些演示制成“微视频”,形象、具体、声色兼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也更突出。因此,随着微视频的推广和运用,很多教师对这一环节通常都不假思索的选用此技术。笔者在首次研究课中介绍“用圆规画圆”时,就运用媒体优势,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位教师介绍“圆规画圆”的视频(陆老师的课堂)让学生观看,本想着这样真好,省时、省力!谁知当视频播放完,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时,很多学生忤在那儿,胆大一点的竟说:“老师,听不懂。”笔者一听,真可以说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笔者意识到要想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不是说将时下热门的东西搬进课堂就行,还需钻研教材,找准最佳知识点进行有的放矢。课堂上用直接下载的“用圆规画圆”的视频,时间长,知识点多,最关键的是有一些数学术语学生目前还没有学到,孩子们自然是听不懂得。
三、薄批“学生”信息,细抹“动画”技术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较浓,而且比较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这样往往会影响学习效率尤其是对“数学图形”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知识,而且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之兴趣,更主要得是能有效弥补学生因为年龄关系而影响自己学习“数学图形”的不足之处。当然我们教师也不能单纯的“一锅端”,认为一个课件“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对课件动画制作也需要“因材制动”,要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而制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弥补传统教学之不足。
笔者在首次上课题研究课《圆的认识》时,在教学圆的半径、直径时,运用“几何画板”很轻松得动态展现了半径、直径的画法(如下图)。
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圆中画一条半径一条直径。笔者本以为这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却意外发现:画法正确者寥寥无几,而且问题都出在“圆上”,有的超过了圆上,有的没到圆上。即使画对的同学所选择的半径和直径位置也和屏幕上的一模一样。“几何画板”明明进行了精准的演示,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课题组课后根据这一问题进行了研讨,笔者意识到: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课件上的展示没有强调“圆上的点”,而本堂课的学习主体是小学生,他们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低,只会简单机械得模仿。
四、薄批“练习”信息,细抹“层次”技术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以及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尤其是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重要得是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时空限制,课堂中往往只是采用少量机械的练习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练习目标。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很多老师把它当作增加课堂练习密度的法宝,这些练习量大而机械,教师误认为: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必能增强思维能力。笔者亦如此,首次上课题研究课《圆的认识》时,探究新课结束后,利用媒体制作了大量练习,多是基础性的、难度适中的判断、填空,从课堂反应看,效果还是可喜的。可在接下来的“练习实际效果”调研时发现,有极少数学困生连课堂中讲解的最基本知识还是一无所知,还有部分学生在解决稍有难度的实际问题时,从其解题过程可以看出:其不能很好运用课堂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显然课堂中虽然运用了媒体展示了大量练习,但并没有达到真正有效的練习效果。
经过课题组的成员的集体探讨,笔者意识到:信息技术在练习中运用的有效性,练习量不是唯一标准,关键还要看练习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得变知之为乐之。其次,还要注意,由于学习主体个性差异,每个人对知识掌握程度肯定也是有偏差得。因此,我们应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基础练习到提示性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思考练习。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以其在颜色、声音、动画等方面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同时,我们应注意到“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要想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有效性,为小学数学图形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需要我们薄批“信息”,细抹“技术”。
【参考文献】
[1] 马颖峰.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胡蓉.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 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
[3] 尹少淳、段鹏.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金牛小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