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方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的渗透 |
范文 | 范华娜 【内容摘要】民俗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文知识,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很多课文都对乡土文化进行了反应,这些篇目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民俗文化进行了解,并对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激发。 【关键词】地方民俗文化 中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地方民俗文化进行发扬以及继承能够更好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教会应对语文的基础性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一方面要对学生对语文技能进行传授,另一方面还应将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中学语文的教材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与民族、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对优秀的民俗文化知识进行挖掘,并将其与中学语文教学进行融合,使得教材当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能够得到积极的拓展。这不仅对语文课程独有的人文性进行了体现,也使得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提高,使得素质教育的目标能够得到最终的实现。 一、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 所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当中,打破传统教学的框架,实现内部知识体系构建以及各学科体系之间的综合。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在语文教学当中对于其他学科的运用能力正在有着越来越高的关注程度,这也使得传统的学科限制得到了打破。在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当中,首先应对传统语文学科当中的能力限制进行打破,使得学科的科学发展得到有效的实现;其次,应使得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限制能够得到打破,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得到真正的实现。作为一种基础语言学科,语文学科具有综合的条件以及能力,能够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在中学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符合新课标要求,能够使得语文教学的改革得到有效的推动,在综合性学习过程当中,新鲜内容的添加使得学科的实践性以及综合性得到了良好的实现,同时也使得语文的实践意义建设得到了增强,能够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审美能力等进行有效的培养。第二,综合性学习对于学习的过程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看重学生的能力。第三,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关注,而对学习结果则是开放性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能够看到学生给出答案的发展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进行单纯的作答。将综合性学习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当中,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同样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转变。 二、将民俗文化渗透到中学语文综合学习中的方法 1.利用优秀篇目渗透民俗文化 很多民族的风俗文化都在中学语文教材当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五猖会》、《社戏》、《吆喝》等。在这些课文当中,我们能看到丰富的民俗文化,课文《云南的歌会》讲述了沈从文先生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通过细腻的笔触,作者对歌会当中年轻女子的淳朴、活泼进行了描写。除此之外,本文当中还描绘了传歌的人、赶马的女孩等鲜明的人,通过对该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以及云南的地域特色进行有效的了解。在课文《吆喝》当中,作者认为北京小贩的叫卖是一种艺术,本课对从早到晚的叫卖声进行了介绍,流露出了作者对吆喝声的特殊感情。作者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对旧北京街市中的一景进行了描绘,使人能够从中对浓郁的情趣进行品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笔者从实际出发,将妈祖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例如在对《女娲造人》、《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等神话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先描述了妈祖“化草救商”、“神女救船”等故事,这些故事一方面能够引出实际的课文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在故事当中学习妈祖的精神,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2.通过诗歌教学对民俗文化进行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材当中,很多经典古诗当中都有着民俗风情的事物,例如“茱萸”、“月”等,在对这些优秀诗篇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对其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充分挖掘。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茱萸是一种带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时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喜欢对茱萸进行插戴,传说插戴茱萸能够辟邪消灾。而《水调歌头》的学习,则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体会中秋节的重要性,作者在诗歌当中解脱了对情人的思念。而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都能够使得民俗文化得到有效的渗透。 3.在语文活动教学当中渗透民俗文化 在译文教学当中,民俗文化可以通过语文活动的方式进行渗透。例如,《黄河,母亲》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黄河的气势进行亲身领略,使得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行培养。教师还可以对活动《戏剧大舞台》进行开展,在我国的历史长河当中,戏曲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结晶,对该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得学生对戏剧特点更好的了解,并從中体会文化的发展。从本地文化的角度出发,笔者也在班级当中对相关的活动进行了举办,例如学生动手做船模、角色扮演模拟祭典等,通过相关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对本地文化有所了解,而教师在举办活动之后,还可以对其进行引申,例如,作为“雨水之神”的妈祖,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崇拜,与宋、元时代航海业的发展、元代的漕运改为海陆、我国自古以来对农业的重视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4.利用校本教材渗透民俗文化 乡土教材能够有效的渗透民俗文化,对乡土文化阅读课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当中更好的对本地历史发展进行了解,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并在阅读当中使得学生的文化底蕴变得更加厚实,加深学生对本地文化的体会,使得学生对民俗文化更加亲近、热爱。而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能够将语文学习与乡土民俗更好的进行结合,从而使得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结束语 作为名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渗透,能够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保证。在语文教学当中运用民俗文化,不仅能够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得到丰富,同时也能够使得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常峻.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 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2. [3] 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4] 王元忠.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D].兰州大学,2008.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文献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