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部编教材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体现
范文 马素芹
[摘? ?要] 新的初中历史部编教材,对核心素养做了精心的安排和体现。在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辛亥革命内容中,就充分体现了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部编教材;历史核心素养;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 ? G633.51?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07-0072-02
部编历史教材已于2017开始使用,作为这部教材的首批使用者,笔者的一个突出感受就是部编教材更突出了历史核心素养。现以辛亥革命内容为例,解析部编教材是如何体现历史核心素养的。
一、时空观念的体现
2017版的部编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历史的时序性,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中国近代历史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课文内容的编排上,在旧教材中“辛亥革命”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第8课的内容。但在新教材中,专设了一个单元《资产阶级民主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其将辛亥革命的内容扩展为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第9课《辛亥革命》、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四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与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并称为20世纪中国的三个历史性巨变。虽然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辛亥革命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影响深远,并不仅仅限于课本中所说的“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民主政治,甚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民主建制都受到了辛亥革命的影响。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中国人民逐步摆脱了封建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对后期的新文化运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新的部编教材中,新加入了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分为四个子目: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其中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的内容,回答和解决了之前学生的疑问: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先驱是否就停止了救国救民的奋斗呢?而且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总是在强调革命果实的来之不易,但在旧的教材中内容较少,不能体现革命者的不懈奋斗,在内容上也出现了断层。在“袁世凯复辟帝制”这一子目中,介绍了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所进行的活动,包括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在旧教材中,讲到五四运动时提到了《二十一条》,但在教材正文中,没有介绍《二十一条》的由来,必须由教师做补充,否则学生在时空上就是断层的,新版部编教材在时空上为学生建立了更好的连接。在这一子目中,附了一张《袁世凯祭天》的图片,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了袁世凯妄图称帝的野心,并为接下来学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做了前提铺垫,使后来的教学能够做到水到渠成。并且在最后一子目“军阀割据”中,介绍了军阀所代表的阶层,还在材料研读中附了一张《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的图表,这样一来,就使得在讲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北伐战争时,更顺畅、更自然,学生更能理解北伐的前因后果和必要性。经过这样的增补后,辛亥革命对后来重大事件的影响,辛亥革命在这些事件中所起到的连接作用等内容,都有了更为清晰的交代,使学生更易于建立时空观念。
二、家国情怀的体现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其内涵阐释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在辛亥革命的内容中,新版的部编教材更注重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如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单元中,增加了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旧教材中,对于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介绍,仅为辛亥革命的引言部分,而且仅为孙中山的少年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部编教材中,不仅介绍了孙中山先生在少年时代对洪秀全的敬仰,早年的革命活动,在38页的人物扫描中,还介绍了他由“医人”到“医国”思想的转变,由“变法”到“革命”救国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他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胸怀。在部编教材中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增加了:1895年的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被香港当局驱逐出境。从此,他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做准备”;1907年的镇南关起义;1910年的黄花岗起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并且在第11课的“知识拓展”中还简单介绍了护法运动。由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轨迹清晰完整,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挫折中他仍然坚持为国家的民主独立而奋斗,“对于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小到做好本职工作,大到建设国家,这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都值得学习”,这样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除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在部编教材的辛亥革命内容中,还增加了一些新的人物,如:广州起义失败后被捕牺牲的陆皓东,清吏对他严刑逼供,妄图从他口中获悉同党名单,而他始终不屈,最终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7岁;宣传革命思想的邹容,入狱后被折磨致病,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3日卒于狱中,年仅20岁;蹈海自绝的陈天华,他用蹈海这样一种死亡方式来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以唤醒同胞;还有在安庆起义失败后被捕的秋瑾,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她仅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7个大字;更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其中喻培倫的无畏,林觉民的《与妻书》感动了无数人。教材中还配了《黄兴绝命书》:“本日即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不敢有负诸贤之期……绝笔于此,不胜系恋。”就像曾经在书中看到的:对于德育教育,对于孩子情操的养成,对于家国情怀的熏陶,我们一直都不缺乏好的故事、感人的故事,就看我们如何去发掘,去找到真正感人的内容,而不是省力地去照搬现成老套的故事。而且就课堂实践来看,学生对于这部分的人和事知之甚少,这样的内容给了他们很大的震撼,教材做这样的调整,是很有必要的,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三、史料实证的体现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就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在这一单元中,共引用历史图片15幅,从各个层面向学生展示了当时人物、事件的原貌。这个单元还有五个的“材料研读”,“材料研读”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不再简单地将结论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当时的史料记载切实地理解和体会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真正做到论从史出,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当然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上,新教材在辛亥革命的内容中亦有体现,不在此文中阐述。综上,以辛亥革命内容为例,部编2017版的新教材,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体现做了精心的编排,在实际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
[2]? 师泽生,林毅.辛亥革命的价值与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5-11.
[3]? 黄云龙.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总体介绍[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10):55-59.
(责任编辑 袁 妮)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