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考语文语用题备考揭秘 |
范文 | 邱裕兴 一、考点定位 高考语用题部分,是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创新的试验田,它是落实高中语文课标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达成“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目标的载体。“语用”即现代文语言运用。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语用”方面的要求是这样表述的:“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可见,高考“语用题”在落实课标、考试说明的要求上具有重要意义。王元华在《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中说:“语用教学理念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符合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高考语用题考查普遍占12分左右(不含作文),正是其重要性的体现。命题者基于语用的丰富性,因而语用题命制不断创新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题型研究 搜罗自1990年至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用题,可以发现:语用题的题型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而且是主观题占主导地位,这主要是体现语用题的应用性。客观题的语用题,主要是考查连贯衔接,这是大部分省市命制语用题的选择。下面主要就主观题型的语用题作探讨研究,试作分类以下: 1. 写作方式类。这类包括仿写、扩写、补写、续写、析字、就某一情境写话等等,如2005年广东卷仿“智者的思索、庸者的奢谈”写另一组句子,2000年前后各地试题多采用这种形式;2006年江苏卷“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扩写一段情景交融的不少于40字的话”;2008年山东卷关于一位诗人上台阶不小心摔倒,要求“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2013年广东卷为寓言“磨心对磨盘”续写不少于50字的话;2010年浙江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2010年湖北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等等。 2. 应用文种类。如:1991年的公函、1992年的广播稿、1995年的便条、2003年全国卷改写提示语、2004年广东卷的对联、2004年全国卷天气播报过渡语、2004年全国卷I的广告词、2005年全国卷1的请柬、2005年福建卷人物介绍、2005年全国卷的提取关键词、2005年福建卷拟新闻导语、2005年江西卷的节日或生日贺卡、2006年北京卷的新闻点评、2006年广东卷的图书推介、2006年安徽卷的手机短信、2006年北京卷的建言献策、2006年福建卷的欢迎辞、2006年天津卷的解说词、2006年安徽卷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比较、2006年重庆卷的邀请语、2007年安徽卷的人物评介、2008年安徽卷的拟写一句话新闻、2008年北京卷的拟展板标题、2008年福建卷的晚会开场白、2008年湖北卷的文段点评和电影脚本、2008年福建卷和2013年重庆卷的宣传标语、2009年广东卷的致谢词、2010年广东卷的晚会串台词、2010年山东卷的稿约、2010年浙江卷的海报、2011年湖北卷颁奖词、2012年广东卷的招聘启事和摄影作品展前言、2012年湖北卷的为《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2013年全国大纲卷和天津卷的书信,等等。 3. 图文转换类。这类包括图表图文转换、漫画图文转换、徽标图文转换、方位趋向图图文转换等。如2004年广东卷关于图书状况调查的表文转换、2008福建卷“阅读图表,就我国粮食问题写一条宜传标语”、 2009年广东卷“据图表说明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 2010年广东卷据图表进行信息推断、2013年广东卷就调查统计表“对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意义认识的同与异”进行概括、2012年天津卷就“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写调查结果,2005浙江卷根据漫画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2006辽宁卷“欣赏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写出你对这幅漫画的感想”、 2006山东卷“说明下面漫画的题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2012年江苏卷就父子对“是非”之地的选择写合适的话、2013年湖北卷的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并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2007年广东卷的徽标联想写话、2008年北京卷就“北京2008年残奥运会会徽‘天地人的图形概括说明画面内容”、 2009年全国卷就“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说明标识的创意、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I的就“‘中国环境标志,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和全国新课标卷Ⅱ的就“‘国家节水标志,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 2006年和2010年广东卷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与数学活动中心的变动,等等。 4. 表述变换类。这类包括转述、句式变换、重组句子等。如1992年小李对小王说,小王对郭老师女儿、郭老师转述,2005年江苏卷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2012年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 2003年全国卷“提取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 2006年湖北卷“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 2009年江西卷将三个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2005年广东卷将长句改写成四个短句;1999年全国卷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句子,等等。 5. 情境对话类。这类包括对人说一段赞美的话,如2006年四川卷;向人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如2006年浙江卷;向人询问的话,如2012年安徽卷安晴同学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向转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补写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据特定语境补写得体的话,如2010年重庆卷就负背囊老师婉拒、学生坚持的对话,2012年重庆卷“小张含蓄的批评说,小李幽默的回应说”;对不同的对象说劝阻、反驳的话,如2007年山东卷劝阻游客文物上刻字、2013年安徽卷扮演的志愿者对路萍扮演的违规行人进行耐心劝导,2007年四川卷反驳随地吐痰和上公交不排队的人;与陌生人交往的话,如2013年四川卷的向陌生人设计三个访谈问题,等等。 6. 观点阐述类。这类包括对理趣的阐明、对事件现象的看法等。如2005年北京卷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2006浙江卷“以一种标点符号(省略号除外)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2008年福建卷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并解释、2008年安徽卷的“言外之意”、 2008年江苏卷对有些高中生上学和放学仍由家长接送的现象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2010年福建卷对国人过洋节日和洋人参与中国节日这种现象的看法、2010年湖南卷对《水中的倒影》一文中关于“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 2011年福建卷对国名翻译的看法、2012年浙江卷对高中生“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有关“代沟”发表看法、2012年福建卷“对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 2012年湖南卷对中国在英国伦敦开书展的消息拟写标题及阐述理由和据此写新闻短评、2013年福建卷的关于校门建筑的看法,等等。 以上分类,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或许会存在个别交叉的情形,但基本可概括这些年来高考语用题的考查情况。那么,语用题的考查呈现什么特点呢? 1. 关注人文热点。从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卷来看,语言运用题愈来愈趋向于生活化,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热点,关注国计民生,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当年省市内或国内发生的大事,基本上能进入命题者的视野,如“正能量”、“中国式过马路”、“蛟龙入海”、“廉租房”、“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低碳经济”、“招聘”、“志愿者”、“环保”、“磁悬浮列车”、“南水北调”等素材的选用充分体现了“关注热点”这个特色。这些内容直接联系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所有的实用文体拟写都直接照应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还有其他众多的命题形式和材料或多或少地与现实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此同时,命题人也非常关注历史人文,如湖北卷2010年和2012年为漫画补写韵文或配诗文,2010年为“《红楼梦》诗词鉴赏读书交流会”拟写开场白,2012年为《楚辞》或《史记》写阅读宣传语,都考到了考生的阅读积累和人文底蕴;2006年广东卷关于书法艺术、湖北卷的端午节日、全国卷的二胡介绍,2007年广东卷的粤剧介绍、2009年湖北卷王羲之介绍、各省的对联命题等等,都体现了关注人文历史的特点。 2. 兼顾综合考查。早年的语用题单项考查的居多,近年来趋向于综合考查。如:仿写兼顾修辞、句式选用的考查;应用文种的写作,兼顾语病、别字、连贯、得体的考查;压缩兼顾选用、仿用、变换等的考查;图文转换兼顾压缩概括、简要评述的考查;串台词兼顾连贯、生动、得体等的考查;情境对话兼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的考查。 3. 重视修辞运用。语言表达要求生动,积极修辞的选择也就顺理成章。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比拟、夸张等经常考查。 4. 轮考传统题型。书信、对联、续写、补写、连贯、变换压缩、图文转换等都是传统题型,都是早年常考的内容,但命题者并不回避,每隔一段时间,即重新考查。如对联,2004、2005年各地普遍有考查,近来又再出现,比如2010年重庆卷、2012年四川卷;应用文体考查别字、病句是早年的题型,2013年的全国大纲卷、福建卷又重新出现;近几年广东卷的图文转换题、压缩概括、句式变换等更是如此,甚至于连年出现。 5. 稳定中求创新。语用题板块,被称为高考改革的试验田,一直保持着“在稳定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的特点,体现“迈小步,不停步”的命题思路。 6. 体现地域特色。各省市分别命题后,命题者都追求体现地域特色。如2004年广东卷以岭南佳果拟写对联、2010年重庆卷以“重庆”拟写对联;2012年湖北卷“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2007年广东卷的粤剧介绍等。 三、备考策略 基于上述分类和特点的把握,考虑到语用题的异彩纷呈,对于语用题的备考,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 关注生活,强化素养。语文高考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当前的总体趋势,而把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作为命题的材料,是实现这一联系的基本手段。见多才能识广,这就要全方位地拓展学习语文的空间,做生活的有心人,广开视野,接收来自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信息,街头巷尾的标语、广告,店铺的招牌,节日庆典的对联,乃至商贩的叫卖,都可引入课堂,学生占有了这些新近发生的生活事件、社会热点的材料,相信会占很大的便宜。在此基础上,强化素养,这些素养包括文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历史等多个领域。这是因为语用题的考查,归根到底是对基本素养和写作基本功的考查,努力提高学生的总体文化素养、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眼界,提升思维的境界和层次,扎扎实实提高能力,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 分门别类,把握特征。语用题异彩纷呈,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但只要我们能分门别类,把握特征,就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提高备考效率。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题中,实用文体一直是个热点,每年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试卷中有这类题目。如果学生对一些实用文体的基本格式、语体特征不清楚,考场上必定束手无策。因此分门别类、强化训练、把握特征至关重要。如可把便条、留言、通知、启事、请柬、自荐信等作一类,广告词、宣传语、颁奖词等作一类,欢迎词、解说词、串联词等作一类,下定义、新闻压缩、写总起总结句、提取关键词等作一类,进行精细训练,在异中求同,在训练中把握其特点。 3. 沟通联系,学会迁移。高考备考最忌学一得一,正确的方法是沟通联系,学会迁移。如高考中考查新闻点评,这种能力,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训练和运用,如小说教学中人物形象的评价。2013年湖北高考语用题中有结合文本解读的题目,熟悉文本内容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主要人物、基本情节、人物性格及评价、人物关系、各类描写等可和平时的教学沟通联系。再如上面说到分类把握特征,其实,如果清楚了书信的格式,其他的如便条、留言、通知、启事、请柬、自荐信等格式问题即可实现迁移。 4. 科学训练,掌握技巧。语用题命题,出新是常态,因此要训练一些高考卷中未曾出现的创新题型,可找最近出现在各地模拟卷中比较新颖的语用题穿插训练,在训练中要掌握技巧。做语用题,掌握技巧,运用思维策略,就能找到做题的突破口。常用的思维策略主要有五条:一是抓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二是抓结合点,激活知识储备;三是抓信息点,连接社会生活;四是抓迁移点,获取作答灵感;五是抓想象点,营造意境氛围。 5. 活用修辞,美化语言。语用题考查承担着落实考试说明提出的检测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任务。尽管有些语用题往往很少直接有修辞要求,但不用修辞,语言难以鲜明生动,表达无从形成个性。因此对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八种修辞手法必须逐一过关,灵活运用。运用积极修辞(修辞手法)就可以有效地美化语言。 6. 强化审题,准确作答。 正确审题是正确作答的前提,而要按照命题者指令作答,首先就要弄清题目的指令和限制,把准其明示或暗示的各种信息,这样所作的答案才有可能靠近命题者要求的答案。审题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仔细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二是认真阅读材料,把握作答内容。这两个方面要兼顾,不能有所偏颇。在答题时,要有切题意识。切题应注意两个方面的符合:一是形式上要符合句式特点、符合修辞手法、符合字数要求;二是内容上要符合特定的对象、事物、情境。 四、命题预测 要精确预测高考命题是一件吃力而不讨好的事,但我们可做的是一个方向性的评估。根据上述的研究,似乎可以把握几点:一是紧贴学生生活的事件、社会热点,二是突出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三是扎实练好传统题型,应对轮考题,迁移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题型。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而押赌注式的猜题、押题是不可取的。 总之,语用题的备考,因为牵涉面广、种类繁多、能力要求高,所以科学备考才是有效备考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