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雨巷》教学设计 |
范文 | 张淑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8-113-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2.掌握并理解本诗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本诗的音乐美,提高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掌握并理解本诗的意象及象征意味。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主题,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法、感悟法、赏析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进行课前朗读解决生字词。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导——读——析——赏——拓。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90年前,在丁香花开的时节,在细雨如丝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诗人,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这位年轻的诗人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领袖。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 (课件展示资料,由一名学生担任讲解员讲解,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要求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体会 (1)感情基调;(2)节奏;(3)语速;(4)押韵。 2.明确初步感受,师生共同分析这首诗的音乐美 (1)《雨巷》的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2)诗歌的押韵:《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旋律美,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诗歌的音乐美。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是排比句。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反复吟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寻找诗中的意象及意象具有的特点,并思考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 (1)雨巷——悠长、寂寥。 (2)油纸伞——复古、怀旧,她撑着油纸伞,在雨中独行,和雨巷的寂寥和谐统一,衬托出人的孤寂。 (3)篱墙——颓废,她从倒塌的篱墙走过消失,增添了伤感的气息。 (4)丁香——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 重点探究:丁香这一意象有何妙用? 明确: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开在春末,花瓣为白色或淡紫色,香气清淡而持久,具有与兰、菊等相近的特点,其形象美丽、高洁。但由于开在春末,意味着春光将尽,又极易凋谢,所以往往寄寓愁怨。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诗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李景词《浣溪沙》中的句子“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也有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于是便有了丁香是愁品之说。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实在绝妙。 4.作品中写到了“我”“丁香姑娘”两个人物,用诗中的词语概括两人形象特征 (1)“我”:独自彷徨,在冷漠、凄清的心境之下,去追寻、期待,同时又怀着希望。 (2)诗人为何如此低沉幽怨? 明确: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四,一二”政变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诗人幽怨、惆怅的原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时代的忧郁) 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生理上缺陷。(性格的忧郁) 与恋人分手。(爱情的忧郁) (3)讨论作者笔下的丁香姑娘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丁香一样的姑娘:哀怨、彷徨,同我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默默前行,像梦一般凄婉迷茫,像丁香一样美丽高洁、结着愁怨。 (4)探讨诗中的“雨巷”“丁香姑娘”各象征着什么? ①雨巷。黑暗压抑的现实,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的低峰,人生机遇的低谷。 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实指,美丽的姑娘,诗人渴望并追求的爱人。如同《蒹葭》中的女子一样,永远“宛在水中央”,追求而不得,情感热烈而感伤。虚指:象征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这种理想是高洁,漂亮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样即逝,不可把握,只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感受到了作品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我们分析了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领略到了诗歌的画面美。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领悟到了诗歌的意境美。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戴望舒的《烦忧》、《我用残损的手掌》。 2.背诵《雨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