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烛之武爱国情怀的两个维度 |
范文 | 徐礼诚 [摘 ? 要]《烛之武退秦师》记载了郑国之士烛之武在秦晋联军即将灭亡郑国的危难时刻,只身赴敌营实施反间计,最终保障了郑国长期安全的历史,从中体现出了烛之武位卑忧国、舍身报国的伟大爱国情怀,这也是教师执教该课时需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的。 [关键词]烛之武;位卑忧国;舍身报国 [中图分类号] ? ?G633.3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19)25-0024-02 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烛之武受郑文公派遣,只身前往秦军大营面见秦穆公,陈述利害关系,他不仅说服了秦穆公放弃灭郑的计划,还促成秦军驻扎郑国以防备晋军,成功解除了郑国的亡国之灾。《左传·僖公三十年》中对这一事件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收录了此篇,题为“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该选段,定会对烛之武精彩的行人辞令有深切的体悟,而烛之武的人格魅力,反而可能会被忽略,即对其智和勇两方面感受较深,而对其忠的一面未必能仔细思索。特别是在解读其爱国情怀时,往往过高估计他的身份,又过低估计他的成就,因此结论或流于虚泛,或有失偏颇。本文首先厘清烛之武的身份和成就,进而从两个维度对烛之武的爱国情怀做一解读。 一、被高估的身份 烛之武常被误解为郑国大臣,言下之意似乎属于大夫这一等级,即《曹刿论战》中提及的“肉食者”阶级,只不过是个政治上不得志的大臣。应该说,大臣的理解是错误的,“臣”是一定的,“大”是不可能的。春秋时期,大夫拥有自己的采邑、族属及私人武装,与诸侯国的命运休戚相关。将烛之武视为大夫,反而为他的忠君爱国增加了利益上的必然性。 实际上,烛之武的真实身份远比想象的低,他进入不了贵族阶层,只是普通的士。士是宗法分封制中的一个等级,春秋以前多在宫廷中担任职事官,地位还不算低。可是春秋时期,随着社会大动荡,士的贵族等级逐渐解体,与其说士是底层贵族,倒不如将其视为庶民之首。《国语·齐语》将士、农、工、商“四民”与贵族相对而言,就是对士身份的很好说明。依据《文献通考》,前人提及烛之武,曾云:“颍考叔、曹刿、烛之武、鱄设诸之流,微贱暴用事。”四人中,颍考叔是封人,管理边境的小官,中下等的士;曹刿身份介于士和庶人之间;鱄设诸即专诸,伍子胥推荐给公子光的刺客,按照《商君书·算地》对士的分类,充其量算是勇士。如此类比,烛之武的社会地位也就很清楚了,明代冯梦龙编《东周列国志》时把他塑造成一个圉正,养马的官,身份虽系子虚乌有,但阶级地位大抵不谬。 二、被低估的影响 考察先秦史,秦晋两大国经历了从联盟到对抗的过程,而烛之武劝退秦军,恰好就在这个转折点上。近人黄宝实有言:“自烛之武之退秦师,中秦伯以‘晋何厌之有之言,秦晋由昏姻而仇雠,兵戎相寻,几无宁岁,……此后秦晋不再联军。则烛之武不惟以均势存其国,且纵间其惫其雠。”这番论述道明了烛之武此行的深远影响:他的说辞促使秦穆公彻底撕开了秦晋之好的伪装,让两国长期以来的利益冲突明朗化。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嗣位,之后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为夫人,与强大的晋国联姻通好。后来晋国发生内乱,秦穆公护送晋国公子夷吾回国嗣位,即晋惠公。晋惠公死于内乱后,晉公子重耳又是由秦穆公派重兵护送回国嗣位,即晋文公。就这样,秦穆公凭借扶助之功,暂时将晋国控制起来,获得了向东发展的空间。可是周王室衰弱,秦晋两国都要争霸中原,明着不争,暗着却斗得厉害。因此,烛之武着眼于秦晋利益博弈的言辞定然触动了秦穆公,两年后秦晋间的淆之战,便是两国斗争白热化的体现。 从这个角度看,烛之武劝谏导致了杞子等秦国大夫留守郑国,而后者的密报又促使秦军远袭郑国,被晋军打了埋伏全军覆没,最终,秦晋势均力敌,形成了对峙状态。后来的岁月中,中原争霸的格局被彻底改变,秦国致力于向西开疆拓土,晋国陷于了与楚国的长期摩擦冲突中,郑国在大国环伺中残存,延续得比晋国还久。 三、两个维度:忧国和报国 综合上述分析,烛之武本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士,他的说辞不仅解了郑国一时之急,也为后来郑国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基于这一事实,我们可以将烛之武的爱国情怀分为两个维度:位卑忧国和舍身报国。 1.位卑忧国 在分封制的背景下,诸侯有封国,大夫有采邑,这两个阶层和一国兴衰荣辱的关系最为紧密,而士阶层,因为不具备这种利益资本,且又追求身份的提升和抱负的达成,所以在“大夫臣士”的宗法制已极大动摇的春秋时期,其流动性是非常大的。连圣人孔子都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周游列国,干谒七十二君,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跨出国界,寻找能让其施展才能、实现理想的国度,并不足为奇。有些大国的崛起,依靠的主要还是异国士大夫,比如虞国的百里奚辅佐秦穆公成为霸主,楚国的伍子胥成就吴王阖闾的霸业,鲁国的公输班为楚国打败越国做出巨大贡献。 所以,郑文公要求烛之武出发时说的那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似乎并不能实现烛之武与郑国的利益捆绑,反而更像是一国之君绵里含针的威胁。而烛之武如果没有位卑仍忧国的那份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没有屈居下僚时对国事政局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考,即便愿意临危受命,也未必能说出那番既宏观又精准的辞令。这种身居下位而持续密切关注国家发展的精神,是烛之武身上体现的最可贵的爱国情怀。 2.舍身报国 按照《左传》记载,当时的局面已十分紧张,烛之武是被人用绳子拴着从城头放下去的,郑国连城门都不敢打开。这种形势下出城与敌军主帅会面,具有很大风险,是否能够活着往返也未可知。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然而在很多时候,“杀身”容易,“成仁”却难,因为即使有为国捐躯的勇气,也未必有不辱使命的能力。很难得,烛之武既具有不畏牺牲的精神,也具备精忠报国的能力。 郑国南接楚地,北临晋国,自郑庄公以后国力持续削弱,只能受制于大国的威慑。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后,着眼于秦晋势力抗衡,先指出亡郑无益,次道明晋厚秦薄,这便解了郑国城围国灭的厄运,离间了秦晋联盟,后强调晋国野心,使秦穆公彻底醒悟,不仅退兵,还分兵帮助郑国防御,即前文所引“以均势存其国”。 基于这两个维度,或许可进一步去理解《左传》记载这一事件的意图。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对文化史上的代表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具体到《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可以围绕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体会古代下层之士的爱国情怀。《左传》之所以给烛之武留有一定篇幅,是因为他身上承载了儒家所提倡的责任感、忧患意识和牺牲精神,在当代,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的生动体现,必然是我们执教《烛之武退秦师》时需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的。清人倪藩《烛之武》诗云:“片言却千军,奇勋出衰齿。若非国步艰,碌碌牖下死。”我们应该相信,“奇勋”不是偶然成就的,它源于对国事始终不渝的关注思考,立于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的决然无畏,传于祖国繁荣昌盛时期人们的口中心中。“碌碌牖下死”并不需要忧虑,这本就是生命常态。增强忧患意识,承担报国责任,将爱国情怀汇聚于民族复兴的伟大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自然会永远澎湃。 [ ? 参 ? 考 ? 文 ? 献 ? ] [1]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 ?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 ?黄宝石.中国历代行人考[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9. (责任编辑 农越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