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考试题中的人文理念与学习融入路径
范文

    秦晓平 陈洪义

    人文思想,简而言之,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历史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通过历史的学习,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树立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追求;二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的视野认识社会和人生,通过历史学习得到全面发展。新课程下的高考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着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也对中学教育起着反馈和价值引领的作用。高考试题作为考试内容的载体和呈现形式,蕴含并集中体现高考的育人导向。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鉴于人文思想的含义比较广泛,本文从家国情怀、唯物辩证意识、劳动与健康意识三个方面对2019年全国1卷的历史试题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学习方向提供建议。一、高考试题中人文理念的主要特质

    (一)彰显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指让学生通过了解本国历史,了解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服务于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与追求;通过对他国历史的了解,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具有世界意识。2019年全国卷I卷的24题通过“商代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与“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两者对比,让学生明白宗法制的产生,是政治文明的进步,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25题通过对“诸侯王獻礼必须购皮币”这一规定,考查了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29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这一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情,让学生感受到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对新的救国方案的探索。42题所用材料来自钱穆先生所著的《国史大纲的》引论。1940年的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钱穆先生以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为宗旨,号召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救民族于危亡之际,写下《国史大纲》一书。他指出,每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国民,都应该:首先了解本国的历史;其次对本国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唯有了解本国历史,才会产生对本国历史的热爱,才会激发挽救民族存亡的爱国之心。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个书生对民族文化的坚信和对民族危亡的救国心切。该试题要求学生评析钱穆先生的观点,得出结论。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本身就是一个再受教育的过程。钱穆先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坚守和面临时代大运的责任担当意识,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心灵触动,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担当今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二)强化唯物辩证意识。“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①唯物辩证意识也是人们在处理和分析问题时所需具备的态度和方法。1卷的高考试题注重考查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所描述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比如30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的角度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33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意在让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让学生分析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和美国发展前景不同的原因,也就是拉丁美洲发展的特殊性。该题需要学生把美国和拉丁美洲放在殖民扩张的大背景下,调动所学知识,知道美国是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拉丁美洲是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虽然两地都受殖民统治的影响,都受殖民者的奴役掠夺,都出现大量移民,而英国进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西、葡是封建性质经济,因而独立后的美国受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拉丁美洲受西、葡封建经济统治的影响,独立后仍停滞不前。

    (三)渗透劳动与健康意识。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基础,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念,在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劳动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正如2019年全国卷I卷的语文作文材料所描述的那样: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重申劳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2019年全国I卷的历史试题中也体现了尊重劳动这一价值观念。第34题,以工业革命时期的主要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为依托,强调了劳动实践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第41题的材料二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的发展为例,讴歌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成就;第47题以全国劳模,院士刘源张的生平事迹为素材,由此引导考生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对于五育不可或缺的体育,第26题以“唐代流行拔河运动”为素材,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场面,突出了唐朝人对阳刚之气和强健体魄的崇尚,引导学生明白“健康的体魄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追求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二、人文理念与日常学习的融合策略

    (一)细析教材内容,深挖人文思想内涵。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在日常的历史学习中,因应试思维的影响和对历史课理解的偏差,历史常被学生定义为“一堆需要记忆的知识”。例如,对“五四运动”的学习,学生通常会把五四运动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死记硬背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实际上,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事件,把它放置于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它的很多方面至今影响着我们。首先是青年学生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当“强权战胜公理”,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入国内时,受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热血青年爆发了。其次,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一战的爆发使知识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同时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十月革命后,苏俄主动提出放弃在中国的特权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之间的强烈对比,于是在各种比较和较量中,人们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等知识分子的身份也转变为无产阶级。第三,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第四,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延续,无论是提倡思想启蒙、个性自由还是社会风俗变革,都涉及到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对传统文化的再审视问题。第五,法制意识的启蒙。在谈及“火烧赵家楼”事件时,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爱国的价值诉求。因此,历史教材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深挖教材的内涵,充分体会这段历史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二)联系现实生活,拓展人文学习宽度。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专题讲座中讲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历史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不能再单纯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历史教育,而必须从人的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核心追求不只是从学科意义上理解历史,更应当是人的素养提升。从能力立意转向以能力为基础的素养立意这也是近年全国卷的一个重要转型。所以,在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历史内容前因后果,还要跳出历史局限,联系现实生活,寻找历史与现实联接点,提升自己的社会能力与素养。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时,传统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理清百家争鸣的背景、含义、表现以及各个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就算完成了主要任务。而站在“人的素养提升”的角度,学生要在教师引导把“百家争鸣”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①什么叫“礼崩乐坏”?②“礼崩乐坏”之前的社会秩序是怎样的?③为什么会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④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各个学派又是如何主张的?他们的主张有什么异同及不同的原因?他们的主张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如此以来,学生理顺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感受到古代智人在那个动荡年代,为了恢复社会秩序所作出的努力,也能够理解各个学派、各个人物站在自己的立场所表达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智慧。由此延申,联系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当前,我国也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和观点交流碰撞,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比如,“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问题,“司乘矛盾导致重庆公交车坠毁”事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从历史中汲取人文营养,实现历史为现实服务,为人生发展服务。

    (三)丰富课外阅读,延展人文教育视野。高考试题在育人功能导向下,越来越注重通过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想要在高考中有出色的表现,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开展一些专题课外阅读,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填补逻辑思维的空缺,升华对历史的感知,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首先,选择适合做阅读主题的话题。我们可以选择教材未做明确交代,需要进一步考证的问题,如古代的税制改革、近代外交的变迁、罗马的自然法思想等;也可以选择史学界比较有争议、不断有新发现或未有定论的话题,如洋务运动、北洋军阀统治等;还可以选择有助于引导情感体验与感悟的话题,如历史人物评说等。其次,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材料的主旨,进行合理的发散,得益于平时的阅读方法积累。在《智慧学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这本书里,介绍了诸如史料与史实、史料阅读与概括、史证能力等方法性指导,是一本学习历史的阅读方法指南。最后,可通过阅读成果的展示平台,或分享阅读心得,或应用训练,让自己读有所得,读有所获。另外,对于高考试题中经常引用的国内外学术成果,如白寿彝的《中国通史》,马克奎的《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也可以进行深度阅读。

    育人道路千万条,正确导向第一条。“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服务现实、服务人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新高考越来越重视人文思想的价值引导,学生只有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理念和思想,才能较好的把握高考试题的立意,从而提高高考中的胜算。

    责任编辑? ?李平安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