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构建有效德育模式,为学生成长助力 |
范文 | 张斌 近年来,中学生德育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德育的特殊性来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相互配合,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笔者从事中学思想品德科教育已近20年,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浅谈几点陋见。 一、大力发挥学校在德育中的阵地作用 学校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涵,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在德育中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要树立“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全员育人”的观念,引导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 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各种主题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大力培养学生中的文体活动骨干,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运用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各种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要把德育工作与先进班集体、红旗团支部的评选表彰相结合,认真做好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的定期评选表彰工作和宣传报道工作。 精心设计主题教育活动,规范活動过程,重视活动开展的每一个环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2.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发挥班主任的教育引领作用。 学校要健全班主任的选拔、聘任、培训、考核和评优制度,择优选录政治立场坚定、业务水平精湛、有担当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 要利用各种契机,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夯实班主任的业务根基和师德根基。 学校可定期举行班主任论坛或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将工作中突出的问题、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学校还可以根据教育主管部门文件精神,制定一学年的每周主题教育活动安排表,要求各班级做到周周有主题,课课有记录,认真扎实地上好班会课。 3.加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校要根据新颁行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有关制度和条例,充分利用班会、每周升旗仪式、主题板报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校园网站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广大学生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4.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要充分利用“学雷锋活动月”、“网上祭英烈”、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节、国家公祭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立足学生实际,常态化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自觉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利用校园德育教育网络的优势,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学校要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向社会区域延伸,充分发挥“小手牵大手”的重要作用,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彰显校园德育的成效。 学校管理团队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净化校园周边的育人环境,杜绝学生身边的不良诱惑。 6.重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德育渗透优势,加大有效课堂建设的力度。 关于这一点,教育专家卢家楣教授说过五个关键词:以情抚心,以情入心,以情润心,由情动心,以情修心。 具体来说,在道法课堂上,教师要力求做到:使学生有好的心情,这是德育成功的背景;师生情感融洽,这能提升德育效果;情感入微,则能增强德育的渗透力;在师生合作探究中力求形成学生的情感震动,从而凸显德育的冲击力;讲究道法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心灵受到触动,思想得到洗涤。 二、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青少年学生增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道法教师要立足课本,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注重德育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教育学生惜取少年时,努力拼搏。 要教育学生明白:人生短暂,需要特别珍惜。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一定要珍惜宝贵的时光,多磨砺意志品质,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争取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2.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的品格。 自尊自重自强的人,能够自觉地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勉励,不断完善自我。青少年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极易陷入迷惘境地,甚至形成悲剧性人格,终生受害。因此,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的人格修养、文化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形成坚韧的道德品性。 3.引导学生理性地面对忧患困苦。 要教育学生在遭遇挫折时,首先保持冷静的心态,相信“办法总比因难多”,然后理性地分析造成挫折的诸种原因,找到战胜挫折的有效办法,以顽强的毅力打败挫折,奋力前行。 4.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对于铸造人格作用巨大。通过社会生活的锻炼和磨练,人格的高低很容易显现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强人格和品行的修养。如在学习上拼搏奋进,在生活中勤劳俭朴,在工作上勇挑重担,积极在社会实践中追求健康的人格,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此外,道法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拥有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和人民。 三、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奠基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言传身教。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榜样,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教育引导孩子,做到关爱有度,杜绝溺爱和放纵。 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中,要抓住机会运用日常生活的大事小情对子女进行正确引导,使孩子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从而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 家长要经常与班主任沟通、交流教育方法,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崇尚真知,追求真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道,立德树人尤为重要。 中学生德育工作任重道远,他们的道德品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是,笔者坚信:只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兼顾社会教育,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理念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加强德育研究,开拓创新,就一定能构建有效德育模式,为学生成长助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西县上派初级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