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法的探究 |
范文 | 梁琳红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标准》为化学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本文分析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重点研究了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初中化学 教学策略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初中化学新的课程标准对传统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1]。作为一线化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素养。 一、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意义 1.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2]。在化学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3],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研究,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在丰富的探究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而整个探究过程都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情境[4]。 二、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1.运用可视化教学,创建视觉情境 《鱼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生对于没有见过的场景很难想象出来,尤其是很多抽象的和并不容易直观感知与观察的知识[5]。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可视化教学,利用课件动画展示和挂图等方式,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5]。比如,初三的学生在首次学习原子的结构时,对于核外电子排布这样抽象的概念会很难理解。教师可以运用挂图或者课件的方式,把1-20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形象的展示出来,简单清晰明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思维导图也是一种很好的可视化方法。比如在学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时,引导学生把知识按层次进行分类整理,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思维整理能力。 2.创设语言情境,使知识生活化具体化 语言文字是教师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工具。创设恰当的语言环境,能使抽象的知识变的具体形象,富有生活气息。比如,在讲到如何从微观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老师可将分子比喻成一架机器,那么原子就相当于机器上的各种零件。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机器要拆成零件,零件按照不同方式重新组合成新机器;也可將原子比作各种形状大小的积木,分子则是用积木搭出来的作品。通过老师形象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同学们就会分清楚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饱和溶液是初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跟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吃饭联系起来。每个人饭量大小不同,只和身体状况有关。溶解度就相当于一个人的饭量。饱和溶液意味着人吃饱了,不饱和溶液就是没有吃饱。然而吃饱的人不一定吃的多,不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也就是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这样生动的语言情境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豁然开朗,达到灵活运用。 3.创设故事情境,激活经验与兴趣 20世纪和21化学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发展,期间有无数化学家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有很多有趣或者感人的故事。化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名人事迹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运用化学知识可以服务人类,造福社会,还可以感受到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如在学习《水的组成》时,可以揭秘水的组成发现历史。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都通过实验证明了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两份体积的“易燃空气”和一份体积的氧气化合而成。但是受当时错误观念的影响,反而认为两种气体都含水。直到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重复了他们的实验,才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将“易燃气体”正式命名为“生成水的元素”,即氢。 4.运用化学实验,创设体验式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尤其是探究式实验,创设体验式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如果教师只是列举出碱的化学性质,学生很难理解掌握。笔者曾有幸观摩南山区杨晓琳老师的一节名师示范课:课堂中杨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仪器和药品探究碱溶液与指示剂作用的是什么离子,然后又抛出问题“如何鉴别失去标签的NaOH溶液和CaOH溶液”,指导学生思考并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CO2与NaOH溶液反应了,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规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更加直观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化学变化,同时形成了自我的思维体系,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契合新课标的要求。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通过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理论联系生活,通过可视化的场景,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化学史实故事,体验式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走进化学,了解化学,感受化学的魅力,成为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蒋翠翠.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16):125-126. [3] 朱嘉泰化学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4] 陈文斌.素质教育下初三化学情境教学方法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133-134. [5] 张中金. 深化对情境的认识改进化学情境教学[A]..教育理论研究(第一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南海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