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导入方法评优质课中的导入行为
范文

    杨修志 林慧

    良好的导入能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做好基调,并且建立起与下面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为取得好的导入效果,需要把握以下方法:多预案方法、环环相扣方法、前后呼应方法、简洁性方法、紧扣主题方法、生活化方法。现以地理优质课中的典型导入为例说明以上导入方法。

    一、多预案方法

    多预案方法是指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提前预设导入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备好多个应对方案,以便在授课过程中游刃有余,达到预期目的。如果预案准备不足,可能会出现导入突兀,场面尴尬的状况。现以《因地制宜科技兴农》的导入为例进行说明。

    师:我来自青岛,说几句家乡话,请大家仔细听:吃蛤喇喝啤酒。听出来了吗?

    师:同学们,你们能否用家乡话,说一下你们家乡的特产?(学生开始议论。十秒钟后,一个学生起来说了一种物产。)

    师:还有吗?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不知道怎么说。

    师:还有吗?如济宁有特色的物产。

    师:我知道咱们济宁有一种四鼻孔鲤鱼,只有济宁的微山湖里有,如果到了其他地区的湖泊,就不是四鼻孔的了。(三秒钟后)我还知道咱们济宁有芦花鸡,还有鲁西南黄牛。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吗?(一个学生起来回答大葱,接下来几个学生分别说道:大蒜、苹果等。)

    师:咱们济宁有这么多物产,如果让你来规划农业生产部门,你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学生依次答出济宁市地形图、气候信息等。)

    师:老师给大家这三幅地图,请大家因地制宜布局农业。

    教师试图用家乡话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同时也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试图在最短时间内消除陌生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相互信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家乡特产并不了解,以致导入陷入尴尬。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以下几个预案: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可以笑着说:“看来我们济宁值得骄傲的东西太多了,大家一下子不知道该说哪一样了。”假如学生能说一点,教师可以说:“大家真是太谦虚了,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家乡农特产带来的自豪感吧。”假如学生能说出不少,教师可以这样说:“从大家刚才踊跃回答中,老师感觉到大家的自豪,虽然老师初到济宁,对济宁的农业也早有耳闻。”接着教师对济宁的特产娓娓道来,并以下文转入课题:“农业欣欣向荣的背后,是因为我们勤劳能干的济宁人在发展农业时,遵循了一个方法:因地制宜。什么是因地制宜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该方式显示出教师足够的幽默,又能较好地体现导入的多预案方法。

    二、环环相扣方法

    环环相扣方法指的是导入时语言要精雕细琢,逻辑要层层递进,保证环节间无缝对接,从而达到较好的导入效果。现以《长江三角洲》的导入为例进行说明。教师播放江南风光的视频后作如下引导: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视频,同学们发现江南美不美?(美)我们一直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长江三角洲的美丽与富饶。大家看下苏字的繁体字写法:蘇。这个字,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鱼米之乡。

    师:你怎么看到的呢?

    生:有一个鱼和一个禾,禾表示禾苗。

    生:有一个草字头,水草丰茂。

    师: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鱼米之乡。植被繁茂,富庶之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教师的导入可以分成两块,一块是播放长江三角洲的视频,一块是关于鱼米之乡的师生对话。美中不足的两者之间缺少一定的衔接,显得有些突兀。如果教师在说完“我们一直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长江三角洲的美丽与富饶”后,加入下面的话:“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繁体的“蘇”字。”然后再按照上述的内容进行设问,即可实现导入过程的环环相扣。

    三、前后呼应方法

    前后呼应的方法即教师通过设疑的方式导入,在学完相关知识后,再对导入时提出的疑问进行呼应,做到前面有问,后面有答。现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导入环节为例进行说明。

    师:在著名电视节目《是真的吗》中有个问题,在新疆沙漠地带能种水稻,是真的吗?

    生:我觉得不是真的 。

    师:为什么?

    生:因为水稻是种在季风区的,新疆是在非季风区,降水不够。

    师:按照我们的理解,新疆和内蒙古的沙漠地带是不是不能种水稻啊,那水稻应该种在什么地方啊?

    生:应该种在季风区,也就是降水丰沛的地区。

    师:这就蕴含着我们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原则,是什么?

    生:因地制宜。

    在學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后,教师用下面的话把学生引导到科技兴农的角度:我们中国耕地面积比较少,尤其是后备耕地不足,沙漠戈壁难以利用。这些难以利用的地方,能不能利用我们人类的智慧把它利用起来呢?(教师呈现吐鲁番市鄯善县的水稻田与沙漠之间的巨大反差)一开始的时候,我问你们的那个问题,能否在沙漠里种水稻,我们现在已经把他变成现实了,通过什么力量把它变成现实?

    生:科技。

    师:这就是科技兴农的力量,所以我们中国要用科技强农。

    教师通过设问能否在沙漠中水稻导入因地制宜,在学习了因地制宜的相关知识后,再度提及这一问题,既回顾了前面的问题,又为后面的科技兴农做好了铺垫,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简洁性方法

    简洁性方法是指导入时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3分钟左右为宜,最长也不能超过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的导入语要语言简明、操作简便,切忌繁琐复杂、冗长拖沓。现以《美国》的导入为例进行说明。

    师:今天来学习第七章认识国家中的第二节——美国。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日本,美国和日本最大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生:发达国家。

    师:很显然日本比较小,而美国呢?

    生:大。

    师: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首先一提到美国,你会想到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容一下。

    生:美国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先进、经济发达、科技发达、文化多元的国家。

    师:到底美国是如何发展成一个世界强国的呢?这肯定跟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经济。

    师:经济是很发达。它最大的优势是地理位置,还有它的什么环境?

    生:自然环境。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简单了解美国的概况以及美国多元的文化。

    该案例的导入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但后面的语言却不够简洁。该导入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日本与美国相比,引出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一部分是让学生形容美国,引出其强大的原因。笔者认为,学习美国,先提日本,并与日本对比大小,属于无谓之举。直接从第二部分开始即可。

    五、紧扣主题方法

    紧扣主题方法指的是教师的导入语、情景创设要紧紧围绕课题、教学目标展开,而非与课题打擦边球。现以《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导入为例进行说明。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一次快乐之旅、美丽之旅。我给地理课的定义是这样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学科。按常理,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要做一下自我介绍。老师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姓X,我来自XX,我是一个人(停顿)。可是,我又不是一个人(停顿)。(看到学生懵懂的表情,继续引导)搞不懂了是不是?因为我来到了大家当中。(教师呈现聚落图片。)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并且落脚居住下来之后,那么这个地方叫什么呢?

    生:居住地。

    师:我们有两个红颜色的字,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聚落。

    紧扣主题的导入,胜过绕来绕去的引导。教师的“我是一個人,我又不是一个人”,便让学生陷入了云里雾里。而“所有人落脚居住下来的地方,这个地方叫聚落”,这样解释聚落的概念有些牵强,致使导入偏离主题。

    总之,以上导入环节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当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相关导入方法,充分挖掘导入环节的各方面因素,发挥导入的重要作用,为一堂好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李莉E-mail:[email protected]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