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区聘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提升之道的研究 |
范文 | 杨木兰 摘 要:坚守师德自觉是教师的时代使命、职业当担。以“主题活动”为触媒提升区聘教师师德信仰为核心,以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抓手;在沟通和合作中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反思与发展中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让新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关键词:敬业精神;知识与技能;反思与发展;人生自觉 当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全面二孩政策,高考改革等因素,教育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人事制度的改革,编制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聘任合同制。以鸠江区九年一贯翰文学校为例: 现状一:目前我校有3000多名学生,120多名专任教师,区聘教师40多名,占。而招进来的教师学历层次良莠不齐(××学院二、三本居多),好的生源都去市区学校。 现状二:新进的教师相当一部分不是师范院校,他们对于教育教学知识的储备是快餐式、压缩式的、碎片化的,上岗有“赶鸭子上架”之势。 现状三:到岗后人心浮动。在校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参与并负责学校大型活动。工资比在编的少,职称、评优没资格。因为积累的少。所以他们一方面应付教学,一方面拼命走比高考还难的独木桥——考编。 现状四:上级主管部门完成在岗培训以后,就闪退,学校则认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区聘教师把学校当跳板、临时栖息地,所以他们的专业化发展被选择性忽略了。如何打造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过硬的专业能力的成熟教师队伍,笔者从以下四方面阐述。 一、坚守师德自觉,强化区聘教师敬业精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师之道,以德为本。在我国,“诲人不倦”是孔子眼里的师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眼中的师德。“热爱学生”这是赞可夫眼中的师德。区聘教师上岗前第一要务就是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培训(简称师德)。要把我们文化中通常被喻为春蚕、铺路石、太阳、孺子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浸润在他们的意识中。在这一意识形态领域中要有跟踪过程,而不是春风拂面,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同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要求纳入和在编教师一样绩效考核系统中。师德楷模案例引领:新时代的师德赋予新内容、新内涵,如大到爱党爱国,小到爱护公共卫生环境,拾金不昧……还有那些数百万名乡村教师扎根基层,起早贪黑忙于教学;“一辈子学做老师”的特级教师于漪来激励他们。如翰文学校把还有几天要退休的教师一辈子默默从教、现身教育事业的事迹拍成视频在校内播放,老教师激动地说这是人生最珍贵的禮物。让我们的新教师看到榜样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区聘教师政治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把握了师德方向,师德楷模案例引路,师德考核制度保障护航,我们新教师队伍很快成长起来。 二、以“主题活动”为触媒,提升区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如今慕课、电子白板技术、智能教室、翻转课堂、教育云平台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教育行业发展如此之快,高铁、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出现。进入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如此强烈,海量的知识信息充盈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新教师从事基础教育任重道远。如何提升入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题活动”的开展是有效途径:(1)融入集体,扎实练功。学校开展“新老结对”“一带一”“名师工作室”“班主任论坛”等。他们是新手,又是活跃分子,因为他们接受新知识快,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方面比老教师方法新,知识面广。如翰文学校的“书法、三字一画”基本功大赛已坚持多年,学校每周利用周一、周五午休,让教师练习板书20分钟。这对区聘教师低年级写字教学大有帮助。(2)课例研究,精准创新。许多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边跟“师傅”学,一边模仿名师,但在课堂上还是遇到很多问题,有时束手无策,专家的理念仿佛离自己遥远。所以“课例研究”是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设施、教学反思等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最基本要求。如翰文学校的黄联盟名校长工作室开展的送课结对学校,以骨干教师为主,区聘教师参与的活动,得到结对学校一致好评。他们课前研讨,课中磨课,课后反思。创造性架构教学内容,细心捕捉学生学习过程思维和情感,灵动处理好教与学的互动和统一关系。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上传市、省、国家级教育基础教育平台。区聘教师获奖比例节节攀升,极大鼓舞士气,绩效加分,学校奖励,职称评审积累材料。实践出真知。实践不仅是产生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源泉,也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区聘教师还要创新课例研究来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3)通识培训,良性循环。每学期寒暑假的继续教育培训,刷新、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校本记录册则展示每个人年度的规划,教学落实程度、成果、总结以及努力方向。(4)制度考核,人文关怀。搭建活动平台与制度考核捆绑。这对区聘教师被世俗同化而滋生职业倦怠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鸠江区提升区聘教师的工资并逐渐缩小与在编教师的绩效考核差距。每年的生日、节假日和婚丧嫁娶拥有和在编教师一样的人文关怀。一系列的措施打磨他们,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激励他们潜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 三、沟通与合作培养区聘教师的实践能力 1.家校联合、交互影响 区聘教师一入职就被派往重要的教学岗位,如有的担任主课兼班主任,有的成为行政部门所属的各个功能室主要成员,工作繁而杂。尤其他们和家长、学生沟通上出现障碍,怎样与家长、学生沟通与合作?学校每班的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家长会、素质教育开放周,暑期防溺水家访,暑期社区三结合等就是与家长、学生沟通与合作的渠道。由于教师、家长双方文化素质、品德修养、教育观念的差异,所以在沟通与合作时要有计划性,要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如家长会可以家长与班主任联合主持,可以由教师召集,也可以由家长召集制订计划,开展活动。日程、方案在家长群里公布。定期家访,电话沟通,处处体现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的姿态,教师沟通工作顺畅,赢得家长尊重。家长在沟通与合作中懂得教育,参与教育不仅是单向、线性影响,而是学校与家长之间双向、交互影响。 2.合作交流、迸发智慧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所说,教师与教师围绕教育教学这一主题,形成教育教学共同体,并在共同体的互相关心、互相磨砺中,迸发教育智慧,寻找教育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新进区聘教师拥有智能终端——无线互联、智能感知、自然界面、触控交互进行无障碍智能化的操作水平优势。所以学校实现智能互动,把他们推入前台。如翰文学校的“电子书包”“智慧课堂”平台等软、硬件支撑,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着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进取的学习氛围。在黄联盟名校长工作室培养下,区聘教师参与并擔任其主要任务,推出一节又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无论是年级组、备课组还是教研组,无论是管理教学还是后勤服务,在和谐竞争而又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探讨、集思广益,体现1+1>2精神。区聘教师在这样的智慧校园的平台上茁壮成长。他们参与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发表论文,在市、省、国家级基础教育平台上纷纷获奖。他们参与的课题、公开课获区、市级奖。 四、反思与发展提升区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1.让反思成为教学生活方式 创新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因为它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需求。我们发现区聘教师工作一段时间,慢慢习惯于旧的教育观念,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习惯于现代教育制度的统一规范,习惯于教条化地“教”教材,习惯于固定、刻板化的教学过程,习惯于倦怠生存。而创新就是去习惯化的一种超越。培植创新我们从反思开始,自我反思是创新的途径。自我反思,不仅是对教育教学技能的反思,更是一种生命化的思考与追问。公开课由执教者课前、课中、课后研讨、反思,对自己教育教学有很大帮助,同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优良的交流作风,科研化促进新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以前我们大部分常态课下问题多多,没有同行的点拨和督促(有时候需要),如此循环,新教师失去对教育事业的职业期待。教育叙事的写作、个案研究、录像反思、交流讨论等是我们反思教学生活的方式。以写促学、以思促教的教育生活方式,使我们不断地行走在实践者的路上,何愁没有创新能力? 2.让创新成为自我超越的教学途径 在这个开放而多变的时代,创新对教师自身教育习惯的超越的前提就是问题意识,质疑是问题意识的重要成分。教师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遇到新矛盾、新冲突、新困惑、新问题,就要培养新教师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翰文学校教研组推出主题——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高效而舒适”,就是区聘教师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早已走进我们的课堂,可是课堂教学效果甚微,有的老师教着教着又回到老路上——教师讲得多,学生只管听。翰文学校语文组的“小导师制”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小导师制”还可以轮流。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翰文学校的数学和体育组在“走班制”的基础上细化为“走组制”,打破小组建制,根据教学实际重组,相对于原来的“结对子”“一帮一”的学生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平台。区聘教师在教研组内担任重要角色。翰文学校的智慧课堂、微课、电子书包等给区聘教师自由、公平的舞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手段,创造适宜于学生参与、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加速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更加注重网络、多媒体融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区聘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守师德自觉,完善职业理想、知识结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与策略——对自己、学生、教学、课程、教材等多方面的重新认识与建构,逐步形成个人教育观念,生成实践智慧。在创造和超越的过程中体验教师尊严和快乐,他们走在由“青涩”走向“成熟”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刘铁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6. [2]吕立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案例式导读[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6. 注:本文系芜湖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创新学校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基于名校长工作室的活动》,课题批准文号:芜教研(2017)5号CK09。 编辑 高 琼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