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情境化 资源化 个性化
范文

    潘永华

    摘 要: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高考试卷中阅读试题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有的放矢地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整合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教学对策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有目共睹的。在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这样两种倾向:一是教师抱着传统的教学观念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利用单一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字词到段落理解文本内容;二是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新课改理念解读不到位,尽管将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中,但热闹的背后却是教学的流于形式。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师生在最少精力的发挥下,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本文中,我立足自身的阅读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地组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具体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立足文本内容,借助多样的手段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极具情绪色彩且直观形象的场景,以此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热情,使其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涵,获得心理机制发展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就我们所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来看,其中收录着大量蕴含丰富情感的文章,如何引导学生在看似平淡的文字语言的阅读中感知作者蕴含的浓浓深情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在新课改下,我立足情境教学的优势,尝试利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艺术源于生活,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基本上都是作者真实生活的写照。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早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甚至有些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相似的。对此,我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会利用阅读与生活的关系,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其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驱使下,带着轻松的心情自主地探究作者的生活。

    以《回忆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为例,在这篇文章中,梁秋实先生对自己一位老师的外貌和性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学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参与中,与很多老师打了交道,其极为熟悉自己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老师进行描述,用简单的语句描绘出这个老师的特点。在学生书写之后,我利用多媒体将其所书写的内容展现出来。学生所书写的老师会引发其他人的共鸣,在谈论的时候,不少学生会会心一笑。在阅读了几名学生的文章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班的学生有没有给老师起外号呢?梁秋实先生给他的老师起了“徐老虎”这样一个外号,这是为什么?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体验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对自己老师所思所想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还可以在问题的驱使下,对文本内容产生探究兴趣,有利于其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

    2.角色扮演,創设情境

    就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来说,其中收录了一些极具故事性的戏剧内容,这些内容极具表演性。对此,我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使学生能主动且有效地理解文本内涵,往往会立足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等感知角色的魅力,体会到文本内涵。

    以《雷雨》为例,教材中主要节选了鲁侍萍与周朴园和周平相逢的内容。在这场戏中,人物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内容情节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倘若教师直接按照教材内容,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故事情节进行概括,不仅无法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会辜负这篇优秀的巨作,得不偿失。针对该问题,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所节选内容的特点,尝试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先自主地阅读文本内容,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分析,接着以小组形式扮演不同的角色,将自己的理解融入体态语中,从而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感知人物情感的纠结与痛苦。在该组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则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其表演情况进行点评,对感觉不到位的表演进行说明。如此创设情境不仅可以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在角色体验中获得语文学习乐趣,还可以使其在亲身感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立足文本,整合课程资源

    纵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大力发挥多种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驱使下,产生阅读兴趣,自主领悟文本内涵。基于此,我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尝试利用以下两种方式整合课程资源。

    1.学生自选文章,组成独立单元

    必修课程教材是以语文教学规律为基础编写出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其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诚然,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阅读体验中有所收获。既然如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妨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地搜索自己喜欢的文章,以此使其在语文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注意一点,教师将文章选择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全权由学生选择文章。因为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有限的,其在没有明确的指导下,所选择的文章是纷繁复杂的。基于此,我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会以必修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在教材单元主题的驱使下,自主地选择与之有关的文章。

    以苏教版必修二中的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为例,教材中本专题选取了《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这三篇文章,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对战争有所认识,学会正确地对待战争。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后,相信大部分学生会对战争有自己个性的理解。立足学生的感知与理解,我鼓励他们自主地利用多样的途径搜集与反战争有关的文章,并以小组为形式,将各自搜集的文章集合起来,整合成作品,共同阅读,并对其中的内涵进行合作分析。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会获得自主阅读的乐趣,还可以拓展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2.化零为整,活用板块教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板块结构为主要形式的,教材是教师组织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载体,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以板块结构为基础,同时还要挖掘与之有关的其他板块的内容,以此在探索这些板块内容人文性、语言表达特点等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起系统的知识结构,使其在大量文本的阅读中获得感性认知的发展。

    以《〈史记〉选读》为例,我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引入了其他文章,对教材板块重新进行了设置。具体来说,我将《项羽本纪》和《孔子世家》作为一类,同时引导学生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初中阶段所学过的《陈涉世家》进行回忆,以此在大量的文本阅读中感受到司马迁以事实为依据,不以成败、身份论古人的客观精神。如此教学不仅实现了文本内容的灵活组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有联系的文本中获得阅读感知的发展。

    三、教学民主,倡导个性化阅读

    新课改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在阅读教学活动参与中,学生只有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其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从而实现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发展。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个性化的阅读指导,教师首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尊重,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情况的出现,接着要采取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个性。具体来说,我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1.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阅读个性

    纵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其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提升观察、感受等能力的过程中,对其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的基础上,学会探究方法,从而自主地投身到阅读探究活动中。在该要求的指导下,我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采取探究问题的方式,立足文本内容,为学生提出极具探究性的问题,以此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深思,从而促进其个性思维的发展。

    以《祝福》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祥林嫂被婆婆卖到贺家给贺老六做老婆,而祥林嫂在成婚当天以死抗争该内容。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为祥林嫂身上的那股劲所感染,觉得祥林嫂是在做抗争。那么,祥林嫂真的是在做抗争吗?她抗争的是什么呢?基于此,我立足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祥林嫂在与什么做抗争呢?”该问题刚刚提出的时候,学生都很沉默,我等了一会,鼓励道:“大家可以随便说一说,我们不论对错。”在我的鼓励下,有几个大胆的学生张口了。有的说道:“祥林嫂是在与再嫁做抗争。”我顺势问道:“祥林嫂为什么不愿意再嫁呢?是什么使得周围的人甚至连她自己都鄙视再嫁呢?”此时,学生很快地答出:“是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我顺藤摸瓜地说道:“对呀,封建礼教束缚了人,祥林嫂用撞破额头这种行为,不正是顺从封建礼教吗?”在这样的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文本内容进行层层思考,在个性思维能力的作用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展现出个性阅读的魅力。

    2.点燃学生个性阅读的思维火花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开展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利用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创造性方式的应用是离不开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想有效地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其需要采取多樣的方式点燃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作用下,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以《项链》为例,作者在文章中塑造了马蒂尔德该经典形象。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突破“这是小资产阶级覆灭”的限制,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对马蒂尔德的种种行为进行分析,如马蒂尔德有着小资产阶级劣根性,爱慕虚荣、想入非非的特性,但她是天真的,坚定地相信自己朋友的项链是真的;同时她又是诚信的,经过十年的打拼还清债务……突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固有模式的限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以此在品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感知与理解,有利于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为其个性化发展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限制,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在师生共同发展中,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构建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娟娟.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初探[A].2017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7:2.

    [2]林玲.多读 会读 巧读: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82.

    [3]吴泉英.多读·会读·巧读: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探微[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91.

    编辑 温雪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12:52